探索全新模式 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的能力和经验,因此,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建立起以培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产学研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能力、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的形势,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三年的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导游及酒店管理实务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旅游与酒店模拟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一)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充分领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学生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实践学期共计18个月,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提前参加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提前了解并熟悉旅游酒店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同时,在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二)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以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一)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
  学校一方面选派学生和教师到旅游企业参加工作实习,了解企业运行动态,更新师生的知识,提高师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会广泛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学院任教。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
  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
  (三)成立有社会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四)建立并完善产学研教育激励机制
  首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尽量提供较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政策,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为他们施展才华建造平台;其次,对表现突出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旨在形成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
  与旅游局合作,在学校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在校内与旅游局合作共同举办两次导游资格考试及考前培训,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早上岗、早就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模特大赛、导游员大赛、歌舞比赛等,促进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提高职业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恰当、适时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及时树立探究的自信心,保护学生主动探究中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主动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核心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和积极的数学学习行为,其次教师针对学习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激励,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需要,才能调动“主
期刊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是语言心理行为的大工程。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常感到表达无话可写、言不由衷。针对这些问题浅谈一下我的认识与经验。     一、重视说    听说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考试型式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学习尤其农村学校存  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事实上,“说”和“写”相辅相成,教师应在“说”上做文章,以说促写,提
期刊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老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厌烦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巧用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略抒已见。    一、新例激趣    求新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老师如果在教学中老是讲着万古不变、老掉牙的事例,与现实脱钩,学生势必提不起兴趣,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生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学科论述、分析等方法对现代体育教学法中的“主动体育”教学提出一种新型的构想,并从理论上探讨和通过实践中得到验证,体现了“主动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构建 主动体育 教学模式    “主动体育”教学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成为主动参与。在学校中,体育课堂则是实施“主动体育”的重要渠道。那么,怎样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措施    近年来大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 这对于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实践来看,由于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验和条件不足,加之缺乏心理学类专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中职学校的心
期刊
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适时提问,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为学习与认知兴趣时,则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如教长方体体积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10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拿出来,然后对学生说:“不管你们摆成什么的长方体,老师不用量,也不用算就知道你们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期刊
初中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都是对前人发现、研究所积累成果的传播和再现,没有什么创新性的任务。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期刊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就历史学科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准确理解教学目标,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外,还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一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
期刊
“语言运用得体”是高考语用题的一个考点,通常以选择题、改错题和主观表述题的形式来考查。试题设计选用来自生活的语言材料,侧重从语言的动态运用角度来检测考生的表达能力。“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语境”有“内部语境”(指文段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和“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之分,“得体”,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应内外语境的各种要求。 得体是语言运用的一项重要要求。想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