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小学语文常态课堂的新秩序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是普遍存在着的“家常课”的品质。“家常味”是在“家常课”上所呈现并弥漫出来的日常教学所应有的规范性、常态化、真实、有序、有效的本质特征。本文从教学论的角度揭示了“家常味”课堂所应具备的成熟、生长、清新、真实等内涵,指出了“家常味”课堂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家常味”;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28-04
  
  
   一、作为一种可能的“家常味”——“家常味”课堂的缘起
  
  目前,“教学”最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1]。在此基础上,教学论被认为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2]但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失去了常态教学应有的平和,而呈现出一种“非常状态”,具体表现为:(1)凝聚众人智慧,“公开课”往往承载着种种功利的目的,因而担负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期许,往往是众多名师专家精心打磨后的“精品”,凝聚着每一个打磨团队成员的智慧;(2)超量物质投入,除大量投入人力智力外,教学手段(媒介)往往被精心包装,以期形成美轮美奂的效果;(3)除代表地方的参赛课外,在各地展现的公开课,往往是教学名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课堂因其新锐而褒贬不一;(4)作为非常态的公开课往往不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出发,而是迁就于“观众”的口味,追求“观赏”效果,教师更注重自身才艺的展现,而学生往往成为陪衬。如此种种,让本应担负起研究意义的公开教学无奈地滑离了正常教学的轨道,出现了异化的倾向。
  再看日常教学,最为重要的常态课堂教学往往被人为地忽视甚至无视,教学显得散漫而随意,因而教学时间虽长,但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家常课”成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贬义词。
  反省“公开课”和“家常课”的种种偏差,我们倡导,“让公开课和家常课一样本真,让家常课和公开课一样出彩,和重视公开课一样重视家常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重要的工作方针,绝不是偶然的。要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不光要提高“聚光灯”下的展示课的质量更要提高千千万万正在进行着的“家常课”的教学质量。
  
  二、成为一种愿景的“家常味”——“家常味”课堂的内涵审视
  
  真正决定教育质量的是“家常课”的教学状态。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并不是“家常”状态中的课堂教学,都必然具有“家常味”。“家常味”作为对日常教学的一种规范,作为一种普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愿景,应该有着某种共同的品质。“家常味”到底应有什么样的“味道”呢?
  1.“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熟味
  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教学是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是在教师激发下学生在原认知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所有的教学必须把起点确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正如奥苏贝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从社会学角度说,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真诚“交往”的过程[3],交往便意味着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主体”的地位。在教育交往中“只有主体间的关系才算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称为相互关系”[4]。把学生放到与自己平等的“交往”地位,这需要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需要让自己站到“儿童的立场”。有效的教学行为力戒随意和轻率,都必须遵循教学规范,包括“引起、维持、促进”等等必要的过程,这些过程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形成合力。所谓“引起”,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形成主动阅读、主动探求的愿望,没有“引起”的蓄势又何谈“维持”?所谓“维持”,主要指在生动的多边对话中进一步引发思考,掌握方法,开展语文实践,并始终保持学生情绪的高涨。所谓“促进”,便是要充分发挥即时评价的激励作用,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心理体验。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导学地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点拨、评价、激励作用,做到教学有法。
  2.“常教常新,课有所得”的生长味
  “家常味”的语文课堂,只有在常教常新中,方能充分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那种可贵的惊异感。新鲜的感受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持续的动力。“家常味”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有语文的课程视野。一是新选教学内容。教学文本仅仅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门学科性要求很强的“技术”,教师要从教学文本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将选文朦胧地顶替语言课程和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课程与教学内容留为‘空白’”[5],是在教学上的不作为,必须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二是新选教学方法。“听说读写”既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的重要方法,而理想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机械运用,而是多种手段的优化组合。“对话”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雅斯贝尔斯说:“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6]王尚文教授进一步指出:“听说读写可以是也应该是对话,都具有对话的共通性。”[7]三是优化教学策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即“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让学’,比传授知识、技能要困难得多,因为它要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好奇心理、质疑心理、探究心理,并且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不断地更新自己。”[8]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日有所得,课有所进。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味
  倡导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也应是“家常味”努力的追求。“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教学真诚、自然,不事雕琢,更不矫作,在一种随意中显现出教学“深层的秩序”。这种“深层的秩序”是一种“无教而教”,不为教而教,不为学而学,就像是最朴实的生活,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家常味”课堂可贵的就是一种“家常”的气息,从学生生活中引入话题,到文本中去体验生活,带着别样的生活体验离开课堂。“家常味”课堂是轻松的,带着些许在文本中“散步”的味道,然而“家常味”课堂又是严谨的,学生总能在一个又一个的40分钟内体验到某种深刻之处,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留恋和回味。
  “家常味”的课堂拒绝矫情,拒绝拿腔捏调的“感情”,但绝不能缺少真情。“家常味”的课堂拒绝情感的灌输,拒绝声泪俱下的“表演”,但绝不能缺少诗情。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形象和情感是构筑课堂丰满外形的基石。“家常味”的语文课堂倡导在课堂上流淌着师生投入的热情,尤其倡导在课堂上涌动着来自与文本会心对话后的“内在的激情”。情感之流发自心底,真诚地孕育,真诚地沟通,真诚地分享,师生或多或少会在课堂上产生“幸福”的体验,感受到课堂上弥漫的淡淡的“微糖风味”,就像百合,就像茉莉。
  4.“大道至简,大成若缺”的真实味
  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更期待着精彩的生成。“家常味”的课堂预设是精心的,但绝不追求精致;“家常味”的课堂的生成是精彩的,但绝不追求华美。所以,“家常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师生共有的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一段真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9]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往往比知识的传递还重要,也更加真实可感。因而,教学中师生的生存状态应完全依赖于文本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意义的溪流在对话中流动,而绝不应将真实的课堂寄托于诸如媒体、道具、课外资源、事先排练的表演等等语文之外的东西上。当然,现代教学,也应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便利,做到取之简便、用之有度,行之有效。师生把绝大多数的力气花在对文本本身的品味和琢磨上,放在对经典语言的揣摩、积累和运用上,让学生既得“意”,也得“言”。
  当然,“家常味”的课堂,绝不排斥美。教学除了理应遵循必要的规范外,更多还要以美的尺度来创造课堂,教学的价值便在艺术的创造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从规范到技术,从技术到艺术是课堂教学由低到高的三重境界。教学的艺术来源于师者对文本深度的耕耘,来源于教者独到而精巧的教学设计,来源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更来自于教师对教学艺术不懈的追求。
  
  三、走向一种现实的“家常味”——“家堂味”课堂的生成
  
  基于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冷静审视,建立在语言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家常味”语文课堂的提出,既是对偏离正常轨道的语文“公开课”的纠偏,更是对当下普遍存在着的语文课堂的重新规范,是对提高整体语文教学低效状况,催生语文教学普遍繁荣的期许。“公开课”的语文教学要从高投入高消耗的高端舞台上走下来,以更为贴近地面的姿态与大众亲近。而每天在无数个班级“上演”的关系无数儿童未来的“家常课”也要从规范中走出,追求一种超凡和脱俗,发挥出每节课应有的价值。
  1.拆除“心”的围场
  语文是以发展儿童语言,培养儿童语文素养为最主要任务的专门学科。现代语言发展心理研究尤其重视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一定语言环境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习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的儿童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语言的学习效率极高,而入学后,在作为专门的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语文课堂过于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语言学习氛围的营造,缺失了语言发展的“交际场”。“家常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拆除隔在师生语言交际中的“栅栏”,营造出“生活化”的“语言场”。师生在没有围场的学习空间里,忘身课堂,尽情言说。“‘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开辟‘第三课堂’,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实践的理想场景和处所”[10]。
  2.抵达“真”的本质
  既然“家常味”课堂,是师生一段真实的人生境遇,是特定时空里一段真实的生活历程,置身其中的所有人理当以敞亮的姿态投入到真诚的交流和对话之中。创设真切的情境,倾吐真实的感受,亲历真正的课堂,倾听真诚的声音,追求完美的教学。肖川先生说:“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11]从教师角度说,“深刻”或可理解为对教学文本的真实而深入地把握,“真诚”便是指师生在教学中坦诚的交流和对话。只有在由衷的言说中,教学才有意义,也只有在真诚的氛围中,才能真正激活儿童内部的语言。没有虚伪的托辞,没有闪烁的顾虑,没有虚假的臆造,没有空洞的说教,“以心会心,以情动情”,展现出“家常味”课堂“真”的力量。
  3.呵护“戏”的精神
  本真的儿童学习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儿童“游戏”的特点;语文的丰富与美妙,也应以儿童的方式走近儿童。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是“家常味”语文课堂的首要目标,如果语文教学不能以贴近儿童的方式展开,又怎么能唤起儿童对学科本身的热爱呢?“戏”的方式不是“戏说”不是“水煮”,而是彰显出语文本身的形象性,以一种多姿多彩的方式调动起孩子多种感官,激发学生主动感受、主动理解、主动欣赏、主动评价的愿望,留下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家常味”的语文课堂,倡导“游戏”方式进入,“游戏”的形式,轻松而自由;“游戏”规则认真而严肃;“游戏”的心境愉悦而忘我。智慧的教者理当将教学视作一种别样的“游戏”,一种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基于语文的轻松旅程。学生在“家常味”的语文课堂中乐此不疲,乐而忘归,课堂与生活合而为一,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幸福而愉悦的情感体验。
  4.淡化“课”的痕迹
  王崧舟先生曾说过:“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又说:“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12]我们理解所谓“无课”乃是指隐藏起教者的意图,淡化课的痕迹,让教育和教学化于无声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当是“家常味”课堂的重要特征。教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以清晰的思路引领学生领略祖国语文的奥秘无穷。淡化了“课痕”的语文课,教学多了一份机智,多了一份自然,也多了一份清新;淡化了“课痕”的语文课,便少了一份教训,少了一份生硬,少了一份刻板。“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13],不着痕迹,无迹可求,然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教学的内容却在对话和交往之中深入到了学生的灵魂之中。
  5.沐浴“家”的温情
  “家常课”一般是作为“公开课”的反面而提出,同时“家常”二字也暗示了日常课堂的另一特点,即当具备“家”的特点。“家常味”的语文课,是师生栖居的精神“家园”,理应具有如“家”的温情。“家”的感觉是温暖的,安全的,舒适的,和睦的,“爱”是构成精神家园最主要的情感基石。让师生在课堂中沐浴着“家”的温情,这正是“家常课”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更多是心智的开启,是情感的交融,是心灵的居所,这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提示的教育的本质:“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4]。让“家常味”的语文课堂,多一份丰厚,多一份灵动,多一份“家”的温情。
  
   参考文献:
   [1][2]王文彦,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纪旭.教学本质新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
   [4]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5]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13][1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8]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10]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Reconstruction of New Order of Chinese Homelike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WANG Ai-hua & CAO Chun-hua
  (Nantong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Science,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homelike classroom teaching is genuinely the determining factor of educational quality. This essay reveals the connotation of homelike classroom teaching such as maturity, growth, clarity, and reality from the angle of didactics, pointing out the generative ways of homelik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homelike taste; normal-stat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norm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小学语文‘三味’课堂研究”(立项号:B-b/2009/2/045)阶段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2-01-20
   作者简介:王爱华,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1)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曹春华,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江苏海安,226661)教科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学校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各乡镇、城区学校,针对学校及所在地域实际,明确课程实施规范,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型研讨和课程评价,打造典型、龙头带动,督查评估、强行入轨,培养学科师资,完善保障体系,以区域化方式,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关键词: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不断、重复的讲解学生的错题,可教师煞费苦心,学生还是照旧犯错。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更要允许“一错再错”。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 以“主动应对”的积极态度,因势利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出发,巧妙利用错题资源,让师生从错题中走向成功,共同成长。  一、
《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顾十年语文新课改,我们有哪些主要收获?  修订工作组:应该说,十年语文课改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具体来说,我们觉得主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编者按:大班额的存在常常意味着学生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可是我们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里刊发海安县实验小学周振宇老师由一组课堂观察引发的思考。作者发现:如果能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规训,并巧妙地使这种规训内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心理需求,就可能使更多的孩子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作者的思考不可能放之任何课堂而皆准,还可
人是万物之灵,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学校教育是成全人的事业。教育要成全人的生命成长,成全人的成功成就,成全人当下和将来的幸福人生。教育的实质是成全和造就人格健全并富有个性的人。因此,我们把“一切为了引导、服务、支撑、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以“为人服务、成全成长”为核心,致力于以儿童视角和服务理念为出发点构建个性化的教育模式,着力培养“知书达理、勤学善思、能说会做”的阳光
摘要:撷取“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性做法,从理论上加以透析其“合理”因素,明晰该模式“以何能”,并从教学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该模式“何以能”。  关键词:课件;教学案;合一;生成论教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23-05    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一些课改“排头兵”及其成功的教改案例:洋思中学的“堂
习题是对教学目标的基本检测,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基本需要,同时还是沟通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方法的桥梁,更是发现数学美的有效资源。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已近10个年头,有的教师对习题教学的功能仍然认识不足,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的灌输,仅仅是“教教材”,以题讲题,简单应付,不能够灵活利用习题,忽视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思想、规律,忽视数学美的教育。这样的教学不但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容易抑制学生智力
【学校名片】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国家级)示范中学,始建于1957年,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雨花台畔,学校现有81个教学班,4000多名在校学生。1999年,学校提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强势发展,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逐年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被南京教育界称为“雨中现象”。  和谐的校园、和谐的课程、和谐的教师、和谐的管理促成了学校在高位
2010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0年年会在广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8家教育理论刊物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教育理论刊物如何宣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如何应对数字出版两个主题展开。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与会代表
范云良,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校长寄语】   语文学科一直以来是我非常钟爱和重视的学科。钟爱,是因为我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对这门学科有着天然的关切和特殊的关爱。重视,是因为母语学习很重要,关系着孩子的基本素养和未来。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关注学校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我们学校,目前有51个教学班,51位语文教师,占全校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