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如何加工微博信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博”是一种新型信息交流平台,自2009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由于微博具有信息海量,速度快,现场感强等特点,也受到了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的青睐。然而,微博本身信息芜杂,泥沙俱下,报纸对微博的信源并不能无条件的采用,而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本文以上海《青年报》为例,分析报纸如何加工微博信源并最终采用。
  【关键词】报纸 微博 信源
  
  一、从微博信源到正式稿件
  140字的微博不足以成为一篇稿件,然而无数的“140字”微博也为记者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素材与视角,看上去,写稿、编版应该变得简单了。
  然而,在面对“有了微博以后,写稿/编版是否变得容易了”的问题时,只有23.53%的《青年报》采编人员持有肯定的回答,有11.76%的人表示“难了”和“没差别”,而52.94%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好说。
  这表明,在信息爆炸的微博时代,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无疑比以往变得容易,但要把信源变成一篇优质稿件,未尝不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得知,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
  a:无法联系当事人,难以核实信息的真伪(70.83%);
  b:微博系开放平台,其他媒体也拿到了相应的资源,很难做出独家新闻(85.42%);
  c:在写稿/编版的过程中,事件发生了一些动态性变化(47.92%);
  d:上级把关人对于稿件的要求太高,难以完成(14.50%);
  e:其他(2.08%)。
  可见,微博诚然丰富了信源,但对于一线的记者和后方编辑来说,采编的复杂程度提高了。
  在微博尚未诞生的年代,《青年报》记者采集突发新闻的来源多为读者热线、记者“线人”、网络等渠道,有时也有可能从新闻同行那里获知消息源。因为获得的信源有限,而版面又需要有相应的稿件来填充,可能一起小事故,一场小纠纷也会成为一条新闻。
  而在微博上,线人无处不在,爆料随时随地,它正成为传统媒体日趋重要的信息来源。然而,正是因为微博信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每天经由微博传播的大小“突发事件”不计其数,也提升了媒体选取信源的标准,并非每条经由微博上的突发事件都能成为报纸的“盘中餐”。虽然获取信息源变得更容易,但相应的,传统纸媒的各级把关人也必须付出更多的成本来筛选最适合本报的信源。除了前文所述的核实信源真实性所做的努力,这种“额外的成本”还体现在必须寻找更有新闻价值的信源,只有那些新奇的甚至是闻所未闻的,才有可能被把关人判断为“有价值的新闻”而最终被采用。
  另外,微博提供了开放平台,有利于上一级把关人更多地了解一线的动态,高层级把关人会对低层级把关人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纸质媒体,尤其是报纸,一般会以“报选题”作为一天工作流程的开端。报选题是指记者将自己所在条线当天有可能被包装成新闻的选题上报,由更高层级的把关人进行把关,是否实施选题。在《青年报》,记者一般在上午10点进行第一轮“报题”,由专人进行“新闻监控”,下午2点的“编前会”进行第二轮报题,并对上午10点至这一时间段的选题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梳理。
  以往(没有微博的情境中),更高层级把关人对于记者上报选题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很大程度建立在记者对于选题的描述之上。无论是编辑、部门主任、还是副总编、总编辑均无需到达新闻现场,他们比较依赖于记者在新闻现场获得的一手资料,或者是记者援引自新闻现场的二手资料,记者有可能会出现为了使选题得到采纳,将新闻价值较弱的选题,通过一些“添油加醋”的描述而使之新闻价值变强的做法。而来自于微博的新闻线索则不同,记者上报选题所涉及的微博信源,更高层级的把关人因为自身也可以上微博,有可能比记者更早获知,对于其新闻价值可能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即便更高层级把关人对于该微博信源知晓的事件晚于记者或者是并不知晓,通过微博强大的搜索功能,输入记者所述线索的“关键字”,就能搜索到相关的微博,同样能对该条微博信源的新闻价值进行判断。记者刻意放大信源新闻价值的做法,恐怕就行不通了。
  由此可见,因为有了微博,报纸更高层级把关人对于记者选题的干预度提高,记者对于选题把控的自由度在逐渐缩小。或者,更高层级的把关人对于记者所报选题涉及的微博信源已有了解,并对其新闻价值做出了判断,有可能和记者对于该信源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基于这种有可能出现的不同层级把关人对于某信源的理解不一致,在把关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分歧,这也需要在新闻新闻制作的过程中进行调整。
  二、从微博信源到深度新闻
  微博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的报道者,进一步诠释了“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然而这种“全民记者”和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人毕竟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的用户只是目击者,不是记者,只能观察,不会调查,也未必懂得新闻操作的规律, 再加上微博本身体例太短,很多时候只能评论,无法分析。
  在关于传统媒体如何运用微博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倾向于记者在新闻现场充分利用微博,发回现场报道。
  如刘飞锋指出,报纸与微博完全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完美融合。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报博”融合的模式报社各记者均以微博的形式,在采访现场即时播报新闻。①
  王倩的观点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是,纸媒所有记者、编辑全部以实名制开通个人微博,纸媒官方微博再通过转发的形式,将记者、编辑的博文发布出去,变成个性化信息的集合发布。②
  然而,通过对上海《青年报》的研究,仅有13.11%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微博新闻现场发出微博报道,39.34%表示“偶尔”,接近一半的受访者(47.54%)表示“从未”。
  综上可见,对于上海《青年报》采编人员而言,与其在微博现场发回短平快的“现场报道”,他们更乐于将微博信源“收藏”好,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一条140字以内的微博,如为《青年报》提供了信源,但还不足以成为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微博具有速度快、碎片化,草根化、欠深度等特点,而传统媒体虽然对新闻的反应速度不如微博,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微博信源,梳理信息、加以辨析,强化深度、注重解读,处理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将成为主要应对策略,将新闻做得更有深度与厚度,这也正是报纸的优势所在。
  《青年报》社拥有大量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新闻敏感度等专业素养是普通大众所不具备的,报纸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满足对信息的简单传播,还应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事情发展的原因。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借鉴引用微博上的观点,以增加新闻的全面性和可读性。
  《青年报》在以往的操作流程中,鲜见直接将微博拿来就用,拼凑成稿的做法,而是必须进行一定的“包装”。由于微博已经在第一时间呈现了大量的事实、进展,所以记者在采访时必须超越这些已经广为人知的一般性信息,必须挖掘更多的材料,从深度和广度下功夫。
  除了可以在微博上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青年报》还能在微博里找到大量的新闻当事人和目击者。如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钟如九,微博打拐事件中的于建嵘、邓飞,“360大战QQ”事件中的周鸿祎、腾讯官方微博,“唐骏学历门”中的唐骏、方舟子,微博私奔中的王功权,会理县悬浮事件中的会理县官方网站,红十字会事件当中的郭美美、红十字会官方微博、秘书长王汝鹏。
  记者作为第一层级把关人对于来自于微博信源的加工,体现在通过微博私信等方式联系微博主。微博主有可能是事件当事人,也有可能是事件目击者、转述者等,记者将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这些人,进行现场或电话采访,当然,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通过微博“私信”平台和这些人获取联系,总之,旨在描述微博提供的信息概况的同时更接近事实的真相与本质。
  作为层级高于记者的把关人,编辑及部门主任对于微博信源的“加工”,将一个个微博碎片之间的逻辑补齐,把事件之间的脉络厘清,还体现在通过微博,引导记者更深入地挖掘、新闻。
  对于《青年报》而言,微博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优质新闻线索,还提供了层出不穷的“观点”以及“视角”,后两者有助于传统纸媒做出更有深度的新闻。
  在微博的平台上,充斥着各行各业的人士,其中的某些人就有可能是某个《青年报》所关注的新闻事件所在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的观点,将帮助记者更全面地实施采访。如在“7·23动车事故”中,就出现了不少铁路与交通信号专业人士的微博,虽然基于无法核实真伪的原因,《青年报》不一定会直接将此类信源引用进入稿件,然而这些微博所提供的观点与信息,或多或少给予了《青年报》采编人员一些启发,对于稿件与版面的实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帮助。
  另有一些稿件的信源并不来自于微博,而记者、编辑乃至更高级别的把关人从微博上发现了关于这些事件的评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加以梳理与提炼,也不失为对新闻生产的一种补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①刘飞峰,《微博时代,纸媒如何留住读者》,《中国记者》,2010(10)
  ②王倩,《纸媒微博:新传播模式的实践与设想》,《中国记者》,2010(8)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地方党报,经济新闻理所当然是新闻报道的主角。那么,如何通过老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反映未来经济生活的走向,用最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讲述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济故事,成为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一篇经济新闻稿件的采編为例,对如何让读者爱看经济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党报 经济新闻 读者 采编  以
【摘要】21世纪以来,以数字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各种新技术的推动下,纪录片制作理念与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以《大明宫》为例,简要分析在数字与网络背景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策略。该片上映以来,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入围了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片提名,角逐最佳视觉奖;获得第14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
【摘要】灾难性新闻因其具有重大性、突发性、灾难性、连续性、震憾性、刺激性等特点,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质”是决定其在这场新闻战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就近年合肥晚报编辑处理部分国内重大灾难事件报道的做法谈谈自己对如何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 报道 个性牌    重大灾难性新闻通常指对给人类带来重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广播战线上新闻记者的认知水平和媒介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新闻广播事业的发展。因此,提升广播记者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新闻素养、知识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提升  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的深入,我们面临的舆论生态以及新闻媒介的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对广播记者而言,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要构建
【摘要】地理标志近年来已经成为农业领域和农产品市场中的热点词汇。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品质特色的标识性、长期发展的历史性以及产品品牌的集团化等特点。地理标志农产品在进行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品牌缺乏特色、品牌定位模糊、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品牌发展战略。  【关键词】地理标志 品牌传播 农产品 品牌建设 发展策略    近年来地理标志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一方面,地理标志
党报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明确职责。媒体要从维护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宣传解读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把文件语言转化成新闻语言,进而转化为普通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  抓住本质。对舆论热点要具体分析。许多热点舆论掺杂人为炒作、对社会的偏见甚至不良情绪,但同时反映出对党的执政理念的认同、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对司法公正的企盼、对腐败现象的讨伐,本质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要
从前,有一只小蚂蚁,非常有理想,它总想着做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好扬名立万,光宗耀祖。  它先是和猴子学数数,但只学了三天,便放弃了。又跟熊猫学健美,但不久又放弃了。有朋友就问它,你到底想学什么啊?小蚂蚁说,能迅速实现自我价值的,我才学。  后来小蚂蚁慢慢长大,他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什么都没有学到,只好整日郁闷地躲在洞里。转眼,秋天已经到来,其他蚂蚁都在为自己准备冬眠的食物。小蚂蚁没有动,不是它不想,
【摘要】“读图时代”一词在上世纪90年代末首次提出,至今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文章,其中研究的焦点是对视觉传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本文在收集大量近现代画报研究资料的前提下,以史为证,对“读图时代”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读图时代 画报 图画    我国关于“读图时代”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序中。当时,这套共计六本的由台湾引进的原版图书,以
【摘 要】“病毒式”蔓延的《中国好声音》,标新立异,打破本土一贯的娱乐手法,大获成功,这仅仅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娱乐”盛宴,亦或是标志着媒体娱乐化时代的到来?本文以此疑问为基础,在思考媒体的娱乐化对受众日常社会生活的介入影响之外,更反思整个媒体行业的娱乐化倾向对社会精神指向的侵染。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媒体 娱乐化  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难以辩驳且非常重要的预言:公共话语只能诉诸于娱乐的方式
【摘 要】清末时期,随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大众掌握了新兴的政论报纸这一渠道,中国也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公共领域。以《时务报》的创立为开端,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开始了短时期的扩张,这带来的是统治阶层的权力向公众位移,清政府的权力开始摇晃瓦解。  【关键词】《时务报》 公共领域 权力位移  在哈贝马斯看来,在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过程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有弹性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