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早恋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令老师头痛家长心烦的问题。本文从早恋的成因、特点、危害分析入手进一步探求早恋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早恋成因特点危害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恋爱是不能禁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把早恋当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有真的会严重起来;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把早恋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在我们的学生中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早恋,我们何以应对?
一、中学生早恋的成因分析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与心理上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注重心灵的交流,同性之间较难产生像儿时的那种默契和信任感。而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则容易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渴望异性友谊,但异性友谊与早恋并非泾渭分明,异性友谊源于相互的好感,交往之后好感日增,朦胧的情愫产生了,而早恋就随之出现了。
二、中学生早恋的特点及危害
(一)中学生的“早恋”呈现出的新特点
1、天真的特点。“早恋”中的中学生往往有一种盲目性。在
2、随意的特点。由于青少年想法的天真,这就注定了恋爱的随意。
3、大胆的特点。
4、无知的特点。早恋中学生因其想法的天真,行为的大胆,且道德观念薄弱,自制力不强,对性既好奇又无知以至于部分学生过早的有了性体验。当前青少年性犯罪以及暴力、盗窃犯罪有相当一部分是起因于“早恋”。
(二)中学生的“早恋”的危害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根本就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不可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不可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理智往往控制不了情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最终只能歪曲甚至玷污了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给双方带来了痛苦。
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会使双方都惊恐不安、无所适从。再加上学生做手术都是满着家长,术后得不到充分休息及营养保证,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青少年思想不稳定,容易在情感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而怀疑人生,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更有的或离家逃避或以死解脱。因早恋引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发展的趋势,给社会安定造成了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三、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男女生有爱慕之情,是正常生理心理发育的正常表现。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因此我们在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上不能不管也不能乱管,要注意适当的方法与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首先,要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准绳,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新生入学,除了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手册》,还有必要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比如,对早恋学生的处理措施,不妨说得稍微严重些,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思想上不敢涉足早恋。
其次,要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使他们懂得:人不同于动物,其主要区别在人能控制本能欲念,动物则是自然流露。
第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早恋并非洪水猛兽,你越是压抑他的欲望,这种欲望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他们觉得更有诱惑力。所以,不能禁止男女同学的交往,要允许他们有适当的接触,建立同学间的友谊。
第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宣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培养自信心,可以增加与异性的交往,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偶像化,性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二)疏导性原则
面对学生早恋,无端的禁止和阻挠往往会使学生们的异性交往发生畸变;明智的态度是交流疏导,即使早恋的证据在握也不要声张,更不能搞得满城风雨。要晓以利弊,动之以情,引导学生解脱,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如果我们对中学生男女之间的交往限制过死,“谈恋色变",甚至加上粗暴的干涉,学生对情感交流的需求不能通过合乎规范的渠道得到满足,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就会变得更加神秘,他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结果,不仅不能消除早恋的现象,反而给成长中的许多中学生带来负罪感和焦虑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给初涉爱河的少男少女的心灵之舟以导航,指导他们学会把初恋的纯情珍藏在心底,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力量,以理性把握人生走向。
(三)关爱性原则
关爱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师生间可近、可亲、可信赖这是解决早恋问题的又一个法宝。师生之间如果没有爱最为纽带,师生之间的心灵就无法沟通,对已经早恋的学生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我与学生经常交流。方式有许多,比如谈话、写纸条、打电话、发短信等。这也是建立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
要舍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真诚的关爱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学生的心理世界进行双向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隐私。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是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使学生理解:老师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既赢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早恋的引导和教育。
最后,当早恋发生后,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惩罚。要知道,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能迷途知返。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待中学生早恋问题,应当耐心、宽容,并加以合理的引导,结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只有提高中学生认识情感、把握情感的能力,才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根本办法。
今天,当爱情之花在中学生盛开时,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互相交流,以便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梁卓欣.青少年的“早恋”问题与教育浅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林文.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理性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江新梅.青少年“早恋”现象心理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
[5]李阳;王菲;刘艳.“早恋”概念的新认识[J].中国性科学,2007(01).
【关键词】早恋成因特点危害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恋爱是不能禁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把早恋当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有真的会严重起来;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把早恋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在我们的学生中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早恋,我们何以应对?
一、中学生早恋的成因分析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与心理上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个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注重心灵的交流,同性之间较难产生像儿时的那种默契和信任感。而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则容易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因而渴望异性友谊,但异性友谊与早恋并非泾渭分明,异性友谊源于相互的好感,交往之后好感日增,朦胧的情愫产生了,而早恋就随之出现了。
二、中学生早恋的特点及危害
(一)中学生的“早恋”呈现出的新特点
1、天真的特点。“早恋”中的中学生往往有一种盲目性。在
2、随意的特点。由于青少年想法的天真,这就注定了恋爱的随意。
3、大胆的特点。
4、无知的特点。早恋中学生因其想法的天真,行为的大胆,且道德观念薄弱,自制力不强,对性既好奇又无知以至于部分学生过早的有了性体验。当前青少年性犯罪以及暴力、盗窃犯罪有相当一部分是起因于“早恋”。
(二)中学生的“早恋”的危害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根本就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不可能理解真正的爱情,不可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理智往往控制不了情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最终只能歪曲甚至玷污了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给双方带来了痛苦。
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会使双方都惊恐不安、无所适从。再加上学生做手术都是满着家长,术后得不到充分休息及营养保证,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青少年思想不稳定,容易在情感波折中受到伤害,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而怀疑人生,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更有的或离家逃避或以死解脱。因早恋引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发展的趋势,给社会安定造成了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三、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对策
青春期男女生有爱慕之情,是正常生理心理发育的正常表现。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因此我们在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上不能不管也不能乱管,要注意适当的方法与原则。
(一)预防性原则
首先,要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准绳,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新生入学,除了带他们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手册》,还有必要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比如,对早恋学生的处理措施,不妨说得稍微严重些,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思想上不敢涉足早恋。
其次,要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使他们懂得:人不同于动物,其主要区别在人能控制本能欲念,动物则是自然流露。
第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早恋并非洪水猛兽,你越是压抑他的欲望,这种欲望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他们觉得更有诱惑力。所以,不能禁止男女同学的交往,要允许他们有适当的接触,建立同学间的友谊。
第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宣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培养自信心,可以增加与异性的交往,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偶像化,性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二)疏导性原则
面对学生早恋,无端的禁止和阻挠往往会使学生们的异性交往发生畸变;明智的态度是交流疏导,即使早恋的证据在握也不要声张,更不能搞得满城风雨。要晓以利弊,动之以情,引导学生解脱,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如果我们对中学生男女之间的交往限制过死,“谈恋色变",甚至加上粗暴的干涉,学生对情感交流的需求不能通过合乎规范的渠道得到满足,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就会变得更加神秘,他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结果,不仅不能消除早恋的现象,反而给成长中的许多中学生带来负罪感和焦虑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该给初涉爱河的少男少女的心灵之舟以导航,指导他们学会把初恋的纯情珍藏在心底,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力量,以理性把握人生走向。
(三)关爱性原则
关爱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师生间可近、可亲、可信赖这是解决早恋问题的又一个法宝。师生之间如果没有爱最为纽带,师生之间的心灵就无法沟通,对已经早恋的学生不能加以歧视,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以关怀爱护的态度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我与学生经常交流。方式有许多,比如谈话、写纸条、打电话、发短信等。这也是建立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
要舍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真诚的关爱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学生的心理世界进行双向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隐私。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是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使学生理解:老师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既赢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早恋的引导和教育。
最后,当早恋发生后,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惩罚。要知道,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能迷途知返。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待中学生早恋问题,应当耐心、宽容,并加以合理的引导,结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只有提高中学生认识情感、把握情感的能力,才是解决早恋问题的根本办法。
今天,当爱情之花在中学生盛开时,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互相交流,以便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梁卓欣.青少年的“早恋”问题与教育浅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林文.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理性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4]江新梅.青少年“早恋”现象心理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
[5]李阳;王菲;刘艳.“早恋”概念的新认识[J].中国性科学,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