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每个人心中的“哈姆莱特”——指导低年级学生个性化写作的探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新课标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帮助学生爱写话,会写话,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个性写话,我在二年级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其他文献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语文教学媒体也进行了更新换代,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插图、黑板……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有不少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8处用上了“整体”一词,焦点集中在“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们教师如果能将课标所倡导的“整体”理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整体效应,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识字教学    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教学片断  师:读一读课文,看看
《伤寒论》中仲景对大黄的运用,匠心独具。采用不同的配伍、不同的用量和不同的煎煮法,根据不同的主治证发挥各方面的功效。《本草思辨录》说:“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视习作为一种快乐。学生对习作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一篇篇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从看图写话到命题作文的一个过渡阶段,学生普遍反映写作难,无所依从,无从下手,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怎样才能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乐于写作,会写作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颇见成效。   一、通过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自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
据调查,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不足20%,而且写出来的作文模式化严重,成人化味浓,虚假化成风,童真流失,童意丧失,童情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指导,写法上的限制过于繁多。为此,学生不能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不能享受作文的快乐。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放眼生活,牵手生活,攫取“材”源,让习作异彩纷呈呢?    一、采撷自然风光,捕捉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