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l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就成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据此,本文探究如何更好的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策略,以期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 问题解决策略;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057-01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繁杂、引导方式不灵活、学生学习兴趣低等几个方面;而要突破这些难点,就必须通过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多元化解题思路,包括解题角度多样化、解题方式多样化、解题过程更具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更强等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摸清楚学生解题的一般思路,并据此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据此,本文以小学数学应用题为例,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规范、系统、科学、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应用思路
  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应用思路主要包括三部分,详述如下。
  第一是看懂题目的要求,即学生要知道题目的题干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以及相关的解题条件等等。
  第二是选择适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即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理清题目中的逻辑关系;然后,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列出算式求得结果。这个部分是核心也是重点。
  第三是细节处理,即学生要检查一下整个计算过程有没有算错或是不规范的地方,常见的细节处理包括括号的使用、数量单位的写法等等。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应用过程
  (一)学生解题的一般思路分析
  1.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所谓“温故”才能“知新”,“温故”是学生总结应用题解题规律的重要基础,更是核心。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常会把新题和以前做过的旧题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自己有没有做过这一类的问题,如果做过,则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如果没做过,也可以基于以前的做题经验尝试其他解题方法。所以,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要常常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特别是帮助他们回忆一些经典题目和解法,例如代入法、反证法等,这样他们才能在不断的“温故”过程中不断优化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思维,最终把一类题型的解法融会贯通。
  2.观察总结,摸清规律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解题规律”,这是学生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刻意引导学生观察整个应用题的题干,标出包含数理关系、逻辑关系的关键词,然后和具体的算式相对照,让学生总结这些关键词和算式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并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举几个类似的例子,经过长时间重复的锻炼,学生一看到题干就可以本能的找出不同数据之间的换算关系,应用题的解答效率和质量同步提升。
  (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此处为更加直观且具体的进行分析,将以“老师去给学生买桌椅”的题目为例,题干如下:老师去给学生买桌椅,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班里总共有34位学生,请问教师买桌椅一共要花费多少钱?
  1.分析题目
  分析题目的过程即是教师帮助学生提取关键词的过程,在上述题目中,关键词共有5个,即“一张(桌子)(椅子)”“(10)倍”“多(288元)”“总共有(34位)”“一共(要花费多少钱)”。这5个关键词表示了该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学生需要用到的运算类型。
  首先,教师让阅读能力较强的2位学生通读一遍题目,并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其次,教师随机提问5个学生,让他们根据划出的关键词说出该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需要用到的计算类型,并将之标注在题目中。
  2.理清逻辑关系
  理清逻辑关系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的过程,上述题目中,逻辑关系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即一张椅子和桌子的钱数关系(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而34位学生则对应34把椅子和34张桌子,因此,算出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的钱就可以求得最后总共要花费的钱数。
  基于此逻辑关系,教师可先展示3个以前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找一找该题目和以前的经典例题中的哪个题比较相近,并总结异同点;然后,再利用实物(桌子、椅子和扑克(当作钱))模拟一遍“老师买桌椅”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了解整个题目的逻辑关系;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该题的解题思路解答展示的3个以前的经典例题,并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数理计算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均可由应用问题解决策略来获得。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问题解决策略,并始终坚持“人本教学”理念,打造“理解、尊重、引导、总结”的现代化应用题教学新模式。当然,上述分析只是笔者的浅见,更多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策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庄景霞.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14):255.
  [2]张建新.“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69.
  [3]高艳秋.疑问式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例[J].好家长,2017(50):180.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较为基础,可是同样重要,比如其中的计算知识,则能够为学生未来高难度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数学有着大量的计算题,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所学习的具体知识为基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更好地提升计算能力。小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小学生其他能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摘 要 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怎样设计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更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水平是问题情境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情景教学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水平。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的价值。笔者分析了物理教学资料,总结问题情境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初中物理教材出发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
摘 要 对于当前社会来说,“走班制”是基于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文章对“走班制”的含义进行分析,阐述“走班制”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同时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具体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而实现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以道德立身的宗旨。  关键词 走班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运用  中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B0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5-0059-01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