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个饮食观念误区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一些饮食要点,好像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有没有细细深究,自己是从哪里知道这些饮食观念的呢?其实,有些不过是没有确认以及后续的辟谣,就传入了你的耳朵里,坚守在了你的脑海里。今天,就来看看那些我们认为正确,其实是误区的20个饮食观念吧。

1. 吃豆制品越多越好


  黄豆中的蛋白质能阻碍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过量摄入黄豆蛋白质可抑制正常铁吸收量的90%,从而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倦、嗜睡等貧血状态。

2. 蜂蜜的热量低


  事实上,100 g蜂蜜含有1.27 kJ的热量,100 g糖含有1.67 kJ的热量,前者的热量仅略低于后者。不过,在钾、锌和铜的含量方面,蜂蜜的营养价值比糖高。

3. 沙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


  大部分的女性并不宜吃太多的沙拉。因为通常女性的体质都偏冷,吃太多沙拉容易造成新陈代谢差,血液循环不好,经期不顺,皮肤没有光泽,甚至产生皱纹。

4. 热油炒菜香


  当油温高达200℃以上,不仅植物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将被氧化,而且会产生一种叫做“丙烯醛”的气体。它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极为有害。另外“丙烯醛”还会使油产量极易致癌的过氧化物。因此,炒菜还是用八成热的油温较好。

5. 葡萄糖能使人保持极佳的状态


  虽然葡萄糖快速提供的“闪电能”可以使人短时间内头脑清醒、精神饱满,但这种能量会很快地被消耗掉,人甚至会感觉到比以前更饥饿。

6. 运动饮料更健康,人人都能喝


  如果你每天运动时间小于1 h,没有大量出汗,完全没有必要喝运动饮料。因为运动饮料中添加了钠、钾等电解质,在没有电解质流失的情况下喝,反而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加重肾脏和心脏的负担。

7. 未喷农药的水果不用洗


  即使绿色水果,吃之前也要用水仔细地清洗干净。水果果皮上的虫卵是看不见的。倘若水果不洗净就吃,就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8. 饭后马上吃水果


  果中含有大量的单糖类物质,很容易被小肠所吸收,但若被饭菜堵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成胀气、使胃部不适,所以,吃水果应在饭前一小时或饭后2 h为宜。

9. 新鲜蔬菜比冷藏蔬菜更健康


  如果是指刚从菜地里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吃到的蔬菜大都没有那么新鲜,而通常都是储存几天之久的,其维生素也在储存的过程中逐渐地损失掉。相反,超低温快速冷冻的蔬菜就能保持更多的维生素,因为蔬菜采摘之后即速冻,很好地防止了维生素的流失。

10. 蔬菜生吃更健康


  不少蔬菜生吃确实更健康,因为那样能最好地保留其中的营养。但生吃并不适合所有的蔬菜,如胡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但人体只有在吃胡萝卜的同时摄入脂肪,才能从中获取足够的维生素A。

11. 红糖比白糖更有益


  红糖和白糖都是由甘蔗或甜菜提取出来的,红糖的制作工艺较白糖稍微简单一些,其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纤维素也较多,而且释放能量较快,吸收利用率也更高。但是,红糖所含的糖分、热量几乎和白糖一样。
  12. 褐色面包就是全麦面包
  褐色面包并不等于全麦面包,购买全麦面包最好看清标识。

13. 碳水化合物让人发胖


  影响体质量的因素,最关键的是热量,而不是碳水化合物。而且相比1 g脂肪产生37.6 J的热量,1 g蛋白质和1 g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量都仅为16.7 J,远远低于脂肪。不吃碳水化合物来减肥刚开始可能效果明显,但长期来看,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口臭、记忆和认知能力受损、贫血、糖尿病等。
  实际上,你要少吃的并非碳水化合物,而是精米白面。多吃全谷物食物、豆类和薯类,饱腹感更强,营养价值更高。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女性每日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50 g,减肥期间也最好不要低于150 g。

14. 晚上吃东西更容易让人发胖


  热量始终是热量,多余的热量就会让你发胖,不管是早上8点钟储存的,还是晚上8点钟储存的。你是否会堆积脂肪取决于你每天摄入的热量是否多于消耗的热量。至于你何时大快朵颐,完全无所谓。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晚饭不吃,其实更危险,因为夜里肚子咕噜咕噜响的时候,想要管住嘴变得更加困难。

15. 早上“金苹果”晚上“烂苹果”


  不管是早上还是晚上,消化系统对水果的吸收其实没有区别。只要你没有觉得肠胃不适,想吃水果的时候就吃吧。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每天吃200~400 g的水果,大约相当于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

16. 喝矿泉水绝对可以放心


  很多人说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更有益。但是矿泉水更容易受到危险微生物和细菌的污染,其中蕴含的致病微生物要比想象中的多得多。尽管这些细菌可能并不会对健康人的身体造成太大的威胁,但对那些免疫力较弱的人来说,瓶装矿泉水中的细菌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危险。

17. 喝咖啡有损人体健康


  咖啡容易导致体内的钙质流失,但是只要在咖啡中加入牛奶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事实上,咖啡对人体是有益处的,它能促使脑细胞兴奋,具有提神的功效。喝咖啡只要不过度、不上隐,并加入牛奶再喝,并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

18. 鸡肉比猪肉脂肪少


  前提是你完全去掉鸡皮,烤鸡连皮食用,其脂肪含量是17.5%,而猪里脊肉的脂肪含量只有2%。不过,不带皮的鸡胸肉,脂肪含量真的很低,仅为1%。

19. 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维生素C虽然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但即便是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也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

20. 伤口愈合时不要吃深色食物


  这个时候吃深色食物伤口真的会变黑吗?至少到目前为止的创伤和烧伤治疗指南当中都没有提到过这样的注意事项。想要让伤口又快又好地愈合,不留下深色疤痕,最要留意的是不要感染发炎,同时也要注意防晒。
  有些观念,当下被认为是正确的,可能不久又会有新的研究推出来,我们所要注意的是,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并且学会灵活运用。
其他文献
在反复强烈冲击磨料磨损工况下,高铬白口铸铁通过热处理,使其具有马氏体(仅含少量残余奥氏体)基体组织,可提高高铬白口铸铁组织的抗冲击剥落能力。高铬白口铸铁含碳量应低一些(~2.2%),Cr
目的研究大肠俞深刺施以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痛的治疗疗效。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大肠俞深刺施以电针
经常做饭的话,厨房的角落会产生各种异味,日本生活网站“家务小窍门”推荐的去除厨房异味的小方法,既天然又无害。  1. 饭盒中的异味。用来装各种食物的饭盒,使用时间长了后会有一种馊味,洗洁精也洗不掉。可以倒入淘米水浸泡30 min,饭馊味就会被去除了。  2. 垃圾桶臭味。厨房角落的垃圾桶会发出臭味,往往是里面残留的水分导致的。在垃圾桶底部垫上报纸,吸收多余的水分,保持干燥,可有效抑制臭味。  3.
一、红烧鳊鱼  1. 一条400 g的鳊鱼(感觉太小了,小时候钓鱼如果钓到这种都是会放生的,可惜市场上已经很少能见到老家那种1~2 kg多的大鳊鱼了,其实如果有长江里那种三角鳊就最佳了,估计儿时的好东西都消失的差不多了)必要的姜,葱,蒜。  2. 注意清洗干净鱼的腹腔,现在的水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鱼的腹腔中都有黑膜。  3. 在鱼的两侧剞上花刀——这样可以容易入味。  4. 因为鱼小,所以没
分析了铸件废品的类型与出现规律,将防止废品采取的对策归纳为四种方法:对症下药法,系统对策法,材料隔离法,小步骤法.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对废品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并从方法论的
很早之前西方人就发掘了上百种香草,这些形态各异、稀奇古怪的小东西仿佛蕴藏着无穷魔力,总能让平淡无奇的食材變得摄人心魄。香草是烹饪西餐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它们使得食物的鲜味被释放出来,令整道菜肴更加美味。  遇到葱、姜、蒜、花椒、孜然这些中国传统香料,估计大家能一眼分辨,但每次吃西餐的时候,装盘上一两片增加了菜式独特的味道和色泽的绿色小叶子,大家都不能分辨出来它们是什么。今天一起来走进西式香草的浪
“饥荒终结者”土豆  作为“饥荒终结者”,土豆确实改变了世界。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16世纪被西班牙人带到欧洲,并在粮食短缺的时代成为欧洲的主粮。土豆产量高,富含淀粉,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亩(0.067 hm3)土豆田和一头奶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  1845年至1851年,一场突发的虫害横扫爱尔兰,几乎摧毁了当地的土豆种植业。短短两年内,在这场被称作“土豆饥荒”的灾难中,就有100多万人死于饥饿、
俗话说“酒肉不分家”。众所周知,做肉的时候放些酒能去腥味。但要注意,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功效,选酒要看肉的块头大小、烹饪方法,肉和酒搭配对了才能有最佳的口感。    1. 帶骨肉放黄酒  在烹制鸡肉、羊肉、鲜鱼等带骨肉时,可加少许黄酒腌制后再炖炒。黄酒能渗透到肉类食材内部,溶解有机质,令肉质更松散,更容易脱骨。  2. 炒肉片倒啤酒  啤酒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使肉在较短时间内变得蓬松,容易成熟且更加香嫩
三年前,一位大连人在住家附近,开了家风味小吃店,主要面向公交站附近的中学生。经济实惠,好吃不贵,很受欢迎,生意很好。豆腐脑、煎饼果子、烧饼夹肉、包子、面条……,应有尽有。其中,豆腐脑牢牢地捕获我们老俩口了。  刚开始住得近,常去光顾;后来搬家,去原小吃店须搭公车,辗转换几次车,十分不便;但豆腐脑太诱人了,儿时的馋虫复苏了,隔些日子总是还得去。  小时候,我老家村西北有个小村叫豆腐庄,专做豆腐。传说
炒菜5 minPM2.5飙升20倍。蒸煮最环保,近日,北京市外事办主任赵会民一句“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引爆了网民的调侃和讨论。烹饪究竟会不会产生PM2.5?哪种烹饪方式产生的PM2.5比较大?新京报记者邀请环保公益组织“自然大学”研究人员,在家中使用蒸、煮、炸、炒这4种方式,监测PM2.5的数值变化。  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但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