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功有多么重要。法国学者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好的习惯是一生的财富,你一旦拥有它,你就会受益终身。
从蹒跚学步、呀呀学语到现在,我们学习过不少日常行为规范,这不仅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学习它们,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在学习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养成好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宜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等,“良好的习惯”,顾名思义,也就是良好的、使人受益的习惯。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托班是幼儿园生活的第一站,也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幼儿园托班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因此,他们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很大,加上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他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日常的集体规则意识,因此在此时是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托班最主要的还是生活习惯的养成。
另外,幼儿入托班后生活环境改变了,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托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行为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提供了习惯养成教育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托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为以后进入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托班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知道小朋友的名字,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初步学习与同伴分享玩具和图书,感受与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引导幼儿遵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初步学会等待、轮流等,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纲要》中还指出:生活教育要“于细节处着紧用力”。
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幼儿就会更加自觉地去遵守活动规则,从而促进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对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思考
幼儿园托班幼儿年龄大多在2-3岁之间,是幼儿园所有班级中年龄最小的班级,针对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思维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托班幼儿的思维更是受到事物的直接影响,直观性很强。因此对托班幼儿进行习惯养成必须以动作学习为主要内容,并且直观具体、形象。
2、行为的特点
托班的幼儿运动发展处于大肌肉发展阶段,动作常显得笨拙可爱,而小肌肉(手指等)运动的能力则更弱。由此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简单、具体、反复,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反复纠正、练习,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然而喜欢重复是托班阶段幼儿最显著的特点。2岁幼儿爱模仿别人,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在家里模仿大人的活动,在幼儿园模仿小朋友,教师的行为。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2岁幼儿的注意以及记忆是不随意的,短暂的。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听教师重复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在
往返的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的关联,产生简单的想象。
托班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2岁以后,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2~3岁的幼儿也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
2~3岁的幼儿有独立的要求,喜欢劳动。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要求很强烈。也能按指令将物品放在桌上或桌下。这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机。
3、学习(游戏)、兴趣的特点
托班幼儿的兴趣容易受到物品外观性质、游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转移,如鲜艳的颜色、好听的音乐,同伴嬉戏的声音。因此托班幼儿的兴趣保持时间很短,并且与他们的月龄有密切相关,通常在5-10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幼儿最及时的生成回应。由于他们的兴趣以及注意集中的时间都短,所以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敏感性,及时抓住“转瞬即失”的契机。这就造成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不断给予幼儿反馈,形成师生之间“高密度”的互动。
三、实践
好的习惯主要依赖于人的约束,或者说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
根据托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制定各生活环节中相应的生活习惯要求,如入园、离园时小椅子摆放的要求、盥洗要求、进餐时要求、睡眠、如厕时的要求、卫生习惯等等,在教育过程中,试着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1、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重复中获得养成
托班的老师针对幼儿年龄小、入园时间短等特点,采用“从小处着手”的管理策略。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子来说,托班的老师更加关注幼儿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如:用儿歌的方式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法引导幼儿如何排队,午餐前让幼儿边安静地欣赏儿歌、歌曲,边耐心地等待,等等。
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他们正处于前规则阶段,他们没有自主意识,不会自我控制,更多的则是自发性行为。再者年龄越小同龄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也正因为这些小年龄的幼儿还没有自主意识,因此他们更容易被老师诱导着进行各种活动,他们有时似乎比大年龄幼儿更听话,他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容易被老师有趣的语言和动作所吸引,更容易在老师和同伴的情绪感染下一起做同样的事。因此,利用“和我一起做”这一游戏,让幼儿模仿老师使用道具(衣服,杯子,娃娃,球等)的动作,来学习生活中取放杯子、摆放衣物、收拾玩具等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直接的感知和体验中学习,通过不断的重复才可能稳定在心理结构中。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给学生的11個忠告中说:“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它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日积月累养成的一种动作的积累,脑神经指令的重复。如果你想把一种行为养成习惯,而这种行为对你又是如此的陌生,那么请你记住:“多做几次就好!”这种行为你做得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你的反应也会更加熟练,习惯便属于你了。
托班幼儿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每个孩子得到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这种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如果没有再次和多次的重复机会,很容易消逝。所以同一内容的活动应当反复多次开展,使偶然获得的新经验得以保存在幼儿的心理结构中。
2、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游戏中自然养成
基于托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从众性较强,多以集体活动为宜。但是集体活动时容易拥挤,易出攻击性行为等。尤其是幼儿上厕所、喝水、洗手时更易出现这些现象。但让这么小的幼儿懂得排队、等待、谦让等意识,又是很难达到的。怎么做?利用托班幼儿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或物品,引导幼儿有序入厕。如在厕所便池前用即时贴做了几只喜羊羊、幼儿喜爱的小猫、小狗等。幼儿看着可爱的“喜羊羊、小猫、小狗”也来排队上厕所特别高兴,纷纷跟着站了上去。游戏兴趣指引幼儿有秩序地上厕所。
托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思维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我们利用幼儿对小动物的厚爱,在玩具柜上贴上各种小动物的小标记,玩具筐按照其标记的颜色配备。告诉幼儿这是狗狗的玩具,你玩完后要把它送回狗狗的家。之后,幼儿每次玩完玩具后都会把它送回家。利用此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幼儿收椅子;在桌子的左右腿上分别贴上小标记;摆放拖鞋、脱去的衣物……等等,直观形象的标记图可以慢慢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去遵守各种标记规则,进而养成习惯。
对孩子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也是一些琐碎、随意的细节,如:玩过的玩具要收好,掉在地上的玩具要捡起来……别看是细小简单的事,采用的方法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根据孩子“万物有情”的思维特点,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指导,孩子就会更加自觉地去遵守活动规则,从而促进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促使孩子初步知道去关心、爱护身边事物。如:在捡玩具这一问题上,在游戏前和孩子一起讨论:小玩具回不了家会不会难过,谁会和玩具做朋友。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会和玩具做朋友。以后,看见地上有玩具,可以问:“谁会和玩具做朋友,把它捡起来?”这时孩子们都会很主动地捡起地上玩具,并说:“我和玩具做朋友,我把它捡起来了!”有的还说:“不然(如果不捡玩具)小玩具会哭的!”在游戏结束时,当老师说:“送玩具回家了。”孩子们马上都会把手里的玩具放回原处收好。
3、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养成
根据托班幼儿对事物认知特点,提供给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其它年龄段的孩子,我们更致力于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淡化“游戏”、“生活”、“学习”之间的界线;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自由活动中打破“角色游戏”、“区域游戏”、“生活活动”的划分,给予幼儿在即定环境中充分的自由;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处中要努力摒弃“教”的意识,教师的角色更接近于“母亲”,更接近“朋友”。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帮助他们尽早地摆脱由家庭走向集体所带来的“不适应”。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最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教师必须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是完成从“自我”,向承认“他人”转变的关键期。他们从未体验过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开始注意到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同时也表现出许多的不适应。这一点在孩子入学之初表现得犹为明显,我们观察到,那一时期,幼儿间的“冲突率”出奇地高,这些“冲突”的发生,多是由于他们不能容忍自己面前的玩具与他人分享;不能容忍他人分享教师及其它成人的关注和爱。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教育,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中接受他人。要逐步让他们关注伙伴的想法和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也要试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让幼儿不仅进行“直接经验”的积累,同时尝试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形成良好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4、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规则意识中主动养成
一日生活即是教育,尤其是小年龄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户外站队出去玩时的规则,在活动区内的规则,如“剪刀的家”:剪刀放在标有剪刀标志的盒子里,这样幼儿很容易取放。“吃纸大老虎”:引导幼儿把剪下来的废纸扔进老虎形象的废物箱中,这样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不乱扔废纸的意识。“小脚脚”:在图书架前用百干胶贴上小脚脚,引导幼儿排队取放图书。安静进餐,有序地送碗、擦嘴漱口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遵守规则,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习惯成自然。
5、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家园共育中引导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单靠幼儿园来完成,还应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来培养。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规则意识,养成习惯。
如:亲子活动《我给小剪刀找个家》请家长和孩子在美工活动中养成用完剪刀收起来的好习惯。再如亲于活动《虫虫爬》,引导幼儿一个接一个地走路,做游戏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幼儿好模仿,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太好的行为,小年龄幼儿都没有太多的辨别能力,而是一味地模仿。如果老师、家长和幼儿一起遵守制定的游戏规则、生活规则,幼儿就自然的在活动中遵守了。如:家长有用完东西把它送回原处的好习惯,孩子在家长行为的影响之下,自然也会养成这种好习惯。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在幼儿面前的言行。
四、启示
蒙特梭利认为0-3岁的儿童具有两个最独特的年龄特征:一是无意识的吸收,一是无意识的反抗。3岁前幼儿所有的吸收能力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无意识,表明孩子不是不吸收,而是大量地、不自觉地吸收。只要有刺激,只要孩子看到、听到了,就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这表明孩子的无选择性,环境给予的刺激多,他就多吸收,刺激少,他就少吸收。而各种刺激有良有莠,良莠之间孩子没有选择。有人形容,这个时候孩子对环境中刺激物的吸收就如同给饥饿的人开出的菜单,他毫无选择地全部吸收。这是无意识吸收的特点。因此,给这时期的幼儿应该以更多更好的行为刺激,如果你想把一种行为养成习惯,那么就“多做几次!”,这种行为你做得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你的反应也会更加熟练,习惯便就有了。从而让幼儿从别人对他的要求——“他律”,逐渐发展为自己的控制能力——“自律”,把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变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主编沈德力)
[2]《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3]《比尔·盖茨给学生的11个忠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赵清刚
一、问题的提出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功有多么重要。法国学者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好的习惯是一生的财富,你一旦拥有它,你就会受益终身。
从蹒跚学步、呀呀学语到现在,我们学习过不少日常行为规范,这不仅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学习它们,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在学习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养成好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宜改变的行为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等,“良好的习惯”,顾名思义,也就是良好的、使人受益的习惯。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托班是幼儿园生活的第一站,也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幼儿园托班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因此,他们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很大,加上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他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日常的集体规则意识,因此在此时是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托班最主要的还是生活习惯的养成。
另外,幼儿入托班后生活环境改变了,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托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行为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提供了习惯养成教育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托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为以后进入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托班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知道小朋友的名字,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初步学习与同伴分享玩具和图书,感受与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引导幼儿遵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初步学会等待、轮流等,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能判断一些简单行为的对与错。”,《纲要》中还指出:生活教育要“于细节处着紧用力”。
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指导,幼儿就会更加自觉地去遵守活动规则,从而促进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对托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思考
幼儿园托班幼儿年龄大多在2-3岁之间,是幼儿园所有班级中年龄最小的班级,针对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思维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托班幼儿的思维更是受到事物的直接影响,直观性很强。因此对托班幼儿进行习惯养成必须以动作学习为主要内容,并且直观具体、形象。
2、行为的特点
托班的幼儿运动发展处于大肌肉发展阶段,动作常显得笨拙可爱,而小肌肉(手指等)运动的能力则更弱。由此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简单、具体、反复,且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反复纠正、练习,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然而喜欢重复是托班阶段幼儿最显著的特点。2岁幼儿爱模仿别人,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在家里模仿大人的活动,在幼儿园模仿小朋友,教师的行为。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2岁幼儿的注意以及记忆是不随意的,短暂的。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听教师重复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在
往返的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的关联,产生简单的想象。
托班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2岁以后,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2~3岁的幼儿也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
2~3岁的幼儿有独立的要求,喜欢劳动。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要求很强烈。也能按指令将物品放在桌上或桌下。这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机。
3、学习(游戏)、兴趣的特点
托班幼儿的兴趣容易受到物品外观性质、游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转移,如鲜艳的颜色、好听的音乐,同伴嬉戏的声音。因此托班幼儿的兴趣保持时间很短,并且与他们的月龄有密切相关,通常在5-10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幼儿最及时的生成回应。由于他们的兴趣以及注意集中的时间都短,所以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敏感性,及时抓住“转瞬即失”的契机。这就造成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不断给予幼儿反馈,形成师生之间“高密度”的互动。
三、实践
好的习惯主要依赖于人的约束,或者说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
根据托班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制定各生活环节中相应的生活习惯要求,如入园、离园时小椅子摆放的要求、盥洗要求、进餐时要求、睡眠、如厕时的要求、卫生习惯等等,在教育过程中,试着从以下几点来实施:
1、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重复中获得养成
托班的老师针对幼儿年龄小、入园时间短等特点,采用“从小处着手”的管理策略。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子来说,托班的老师更加关注幼儿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如:用儿歌的方式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法引导幼儿如何排队,午餐前让幼儿边安静地欣赏儿歌、歌曲,边耐心地等待,等等。
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明,他们正处于前规则阶段,他们没有自主意识,不会自我控制,更多的则是自发性行为。再者年龄越小同龄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也正因为这些小年龄的幼儿还没有自主意识,因此他们更容易被老师诱导着进行各种活动,他们有时似乎比大年龄幼儿更听话,他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容易被老师有趣的语言和动作所吸引,更容易在老师和同伴的情绪感染下一起做同样的事。因此,利用“和我一起做”这一游戏,让幼儿模仿老师使用道具(衣服,杯子,娃娃,球等)的动作,来学习生活中取放杯子、摆放衣物、收拾玩具等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直接的感知和体验中学习,通过不断的重复才可能稳定在心理结构中。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给学生的11個忠告中说:“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它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日积月累养成的一种动作的积累,脑神经指令的重复。如果你想把一种行为养成习惯,而这种行为对你又是如此的陌生,那么请你记住:“多做几次就好!”这种行为你做得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你的反应也会更加熟练,习惯便属于你了。
托班幼儿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每个孩子得到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这种刚刚获得的新经验,如果没有再次和多次的重复机会,很容易消逝。所以同一内容的活动应当反复多次开展,使偶然获得的新经验得以保存在幼儿的心理结构中。
2、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游戏中自然养成
基于托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从众性较强,多以集体活动为宜。但是集体活动时容易拥挤,易出攻击性行为等。尤其是幼儿上厕所、喝水、洗手时更易出现这些现象。但让这么小的幼儿懂得排队、等待、谦让等意识,又是很难达到的。怎么做?利用托班幼儿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或物品,引导幼儿有序入厕。如在厕所便池前用即时贴做了几只喜羊羊、幼儿喜爱的小猫、小狗等。幼儿看着可爱的“喜羊羊、小猫、小狗”也来排队上厕所特别高兴,纷纷跟着站了上去。游戏兴趣指引幼儿有秩序地上厕所。
托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思维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我们利用幼儿对小动物的厚爱,在玩具柜上贴上各种小动物的小标记,玩具筐按照其标记的颜色配备。告诉幼儿这是狗狗的玩具,你玩完后要把它送回狗狗的家。之后,幼儿每次玩完玩具后都会把它送回家。利用此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幼儿收椅子;在桌子的左右腿上分别贴上小标记;摆放拖鞋、脱去的衣物……等等,直观形象的标记图可以慢慢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去遵守各种标记规则,进而养成习惯。
对孩子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也是一些琐碎、随意的细节,如:玩过的玩具要收好,掉在地上的玩具要捡起来……别看是细小简单的事,采用的方法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根据孩子“万物有情”的思维特点,在日常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指导,孩子就会更加自觉地去遵守活动规则,从而促进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促使孩子初步知道去关心、爱护身边事物。如:在捡玩具这一问题上,在游戏前和孩子一起讨论:小玩具回不了家会不会难过,谁会和玩具做朋友。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会和玩具做朋友。以后,看见地上有玩具,可以问:“谁会和玩具做朋友,把它捡起来?”这时孩子们都会很主动地捡起地上玩具,并说:“我和玩具做朋友,我把它捡起来了!”有的还说:“不然(如果不捡玩具)小玩具会哭的!”在游戏结束时,当老师说:“送玩具回家了。”孩子们马上都会把手里的玩具放回原处收好。
3、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养成
根据托班幼儿对事物认知特点,提供给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其它年龄段的孩子,我们更致力于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淡化“游戏”、“生活”、“学习”之间的界线;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自由活动中打破“角色游戏”、“区域游戏”、“生活活动”的划分,给予幼儿在即定环境中充分的自由;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处中要努力摒弃“教”的意识,教师的角色更接近于“母亲”,更接近“朋友”。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帮助他们尽早地摆脱由家庭走向集体所带来的“不适应”。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最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教师必须促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是完成从“自我”,向承认“他人”转变的关键期。他们从未体验过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开始注意到除了自己之外的世界,同时也表现出许多的不适应。这一点在孩子入学之初表现得犹为明显,我们观察到,那一时期,幼儿间的“冲突率”出奇地高,这些“冲突”的发生,多是由于他们不能容忍自己面前的玩具与他人分享;不能容忍他人分享教师及其它成人的关注和爱。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教育,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中接受他人。要逐步让他们关注伙伴的想法和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也要试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让幼儿不仅进行“直接经验”的积累,同时尝试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间接经验”。形成良好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4、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规则意识中主动养成
一日生活即是教育,尤其是小年龄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师要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户外站队出去玩时的规则,在活动区内的规则,如“剪刀的家”:剪刀放在标有剪刀标志的盒子里,这样幼儿很容易取放。“吃纸大老虎”:引导幼儿把剪下来的废纸扔进老虎形象的废物箱中,这样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不乱扔废纸的意识。“小脚脚”:在图书架前用百干胶贴上小脚脚,引导幼儿排队取放图书。安静进餐,有序地送碗、擦嘴漱口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遵守规则,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习惯成自然。
5、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家园共育中引导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单靠幼儿园来完成,还应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来培养。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规则意识,养成习惯。
如:亲子活动《我给小剪刀找个家》请家长和孩子在美工活动中养成用完剪刀收起来的好习惯。再如亲于活动《虫虫爬》,引导幼儿一个接一个地走路,做游戏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幼儿好模仿,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太好的行为,小年龄幼儿都没有太多的辨别能力,而是一味地模仿。如果老师、家长和幼儿一起遵守制定的游戏规则、生活规则,幼儿就自然的在活动中遵守了。如:家长有用完东西把它送回原处的好习惯,孩子在家长行为的影响之下,自然也会养成这种好习惯。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在幼儿面前的言行。
四、启示
蒙特梭利认为0-3岁的儿童具有两个最独特的年龄特征:一是无意识的吸收,一是无意识的反抗。3岁前幼儿所有的吸收能力都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无意识,表明孩子不是不吸收,而是大量地、不自觉地吸收。只要有刺激,只要孩子看到、听到了,就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这表明孩子的无选择性,环境给予的刺激多,他就多吸收,刺激少,他就少吸收。而各种刺激有良有莠,良莠之间孩子没有选择。有人形容,这个时候孩子对环境中刺激物的吸收就如同给饥饿的人开出的菜单,他毫无选择地全部吸收。这是无意识吸收的特点。因此,给这时期的幼儿应该以更多更好的行为刺激,如果你想把一种行为养成习惯,那么就“多做几次!”,这种行为你做得越多,脑神经所受的刺激和记忆就越深,你的反应也会更加熟练,习惯便就有了。从而让幼儿从别人对他的要求——“他律”,逐渐发展为自己的控制能力——“自律”,把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变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主编沈德力)
[2]《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3]《比尔·盖茨给学生的11个忠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赵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