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xy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将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某种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感受、欣赏以至热爱上语言文化的魅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下面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问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語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理解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表现在“对话”上。“对话”这一理念,是以交流为基础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领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思维方式。每个学生因为受诸如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等因素差异的影响,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异很大,对同一篇文章、同一个话题的理解常常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对阅读教学进行评价时,以“标准答案”判分,强求结论统一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二、遵循学习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章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作为主体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其生理、心理、语言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控制在一个基准上,可能会导致“课堂非常热闹,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凡是被选人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抒发感情,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精挑细选,并且结构严密。对文内的语言进行了修辞炼句,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作出了独具匠心的安排,而这些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萧乾的《枣核》,此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第三,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的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发生举时就会觉得“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学习效率  一、在课堂上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  课堂教学
摘要:国家针对当前教育的现状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较广泛的语言,拥有极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内涵。作为外语学科的英语教育,在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储备,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本文仅对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英语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摘要:第一步,老师打破常规复习提问教学模式。第二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老师把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写在十张事先准备好的纸上。第三步,全班分成7个小组。第四步,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和评委的评述结果检验效果。第五步,教师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给以正确的引导,总结全课。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革过去课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讲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践行,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种对话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关健词:新课程 初中政治 参与教学  政治课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是以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英语写作在高中英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英语的学习活动应遵循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规律,写永远被排在最后,于是忽视英语写作的现象出现了,学生不愿经常写作,写作难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由此,出现了种种影响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问题。本文就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以求一条满意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写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
摘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
艺术的东西,虽是很多人愿意参与欣赏,但由于文化素养和经验、水平的关系,收获却颇有不同。  1、浅层的赏析  浅层次的赏析一般以外在悦目为满足,如有人关注漂亮不漂亮——漂亮的人物、场景、颜色等;也有人关心像不像,如果一幅画儿画得“简直比照片还真”就十分满意了。当然,漂亮也是一种美,但美绝不仅等于漂亮。至于“像不像”,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技巧,而重要的是手段背后作者的意图、情感等深层内涵,如果欣赏仅止于浅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半文盲,不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于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