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个体,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数学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它是在猜想、探究、论证等数学实践中形成的,它与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是稍纵即逝的。当教学中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巧用学生的话,充分挖掘课堂动态资源;善用学生的问,充分利用课堂动态资源;活用学生的思,充分调动课堂动态资源。用教学机智去驾驭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挖掘、利用、调动课堂动态资源。使课堂充满活力洋溢的生命气息!
今年上过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乘法第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例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题目刚一读完,学生们便纷纷举手,很快便列出了算式。 114×21=
我开始提问:列竖式计算之前,大家能先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1:我把114估成110,21估成20,110乘20得2200。
我给予了肯定:真不错!那你觉得2200比精确数大还是小呢?
学生2:我认为它比精确数小。
我接着问: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3:114估成110,小了,而21估成20,也小了,所以积一定是变小了。
我面向全班: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么?(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我便又问道: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如果两个因数如果都估小,那么它的积一定比精确数小。”那大家的意见呢?(全班同学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师:还有不同的估算吗?
学生4:我把114估成115,而21估成20,结果是2300。(我一看,机会来了,学生肯定会认为2300就是精确数。)
我马上接着问:既然一个因数114估成115,多了1,而21却估成20,少1,所以结果不变,也就是114乘21与115乘20的结果一样。同意吗?(果然不出我所料,全班异口同声答道:同意。)
我立刻板书出:114×21=115×20。并且反问道:这个算式你同意吗? (学生们开始还都坚持认为这个算式正确,可不大一会儿,有些同学动摇了,我试探着问:认为不相等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呢?沉思片刻,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了。
学生5:114乘21的积的末尾数字是4,而115乘20积的末尾数字是0。所以我判定它们不相等。(多么好的想法啊!我马上对他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正在我准备估算到此为止,开始讲解竖式计算时,另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2300应该比精确数小。在我的鼓励下,他一点也不胆怯:把114看成115,这时积就增加1×20=20,把21看成20,这时的积就减少1×114=114,原来的结果增加20却减少114,所以会减少。
听了他有力的讲解和论证,我不由自主地带头鼓起了掌。
(后来在我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起得出2300-20+114=2394,并且大多数同学也掌握了这种判断估算得数大小的方法,这更在我的预料之外……)
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竖式计算,结果也是2394。
课堂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这种生成往往就是孩子思维瞬间闪光之时,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可能会遗憾地错过,如果能抓得住,就可以成为一节课的亮点。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按理说应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是学生在估算时却意外出现114乘21与115乘20相等的情况,这时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居然用了看积的末尾数字来判断正误,这是学生通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让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另一个学生也通过两个因数的变化,居然能思路清晰地比较出得数的大小……这些都让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重新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第一,教师要重视课前的备课。不能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所以,课程改革以后不是不要备课,而是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中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念决定行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舍得放弃自己的权威。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错了,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第三,教师要追求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合理利用。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的生成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科学和艺术的把握,来自于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讲究师生平等,学习问题需要师生平等地研究。知识是不能置顶的,它应该是无限生成,发展的。而我们必须做到的只是信任,引导和参与。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今年上过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乘法第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例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题目刚一读完,学生们便纷纷举手,很快便列出了算式。 114×21=
我开始提问:列竖式计算之前,大家能先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1:我把114估成110,21估成20,110乘20得2200。
我给予了肯定:真不错!那你觉得2200比精确数大还是小呢?
学生2:我认为它比精确数小。
我接着问:那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3:114估成110,小了,而21估成20,也小了,所以积一定是变小了。
我面向全班: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么?(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我便又问道: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如果两个因数如果都估小,那么它的积一定比精确数小。”那大家的意见呢?(全班同学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师:还有不同的估算吗?
学生4:我把114估成115,而21估成20,结果是2300。(我一看,机会来了,学生肯定会认为2300就是精确数。)
我马上接着问:既然一个因数114估成115,多了1,而21却估成20,少1,所以结果不变,也就是114乘21与115乘20的结果一样。同意吗?(果然不出我所料,全班异口同声答道:同意。)
我立刻板书出:114×21=115×20。并且反问道:这个算式你同意吗? (学生们开始还都坚持认为这个算式正确,可不大一会儿,有些同学动摇了,我试探着问:认为不相等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呢?沉思片刻,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了。
学生5:114乘21的积的末尾数字是4,而115乘20积的末尾数字是0。所以我判定它们不相等。(多么好的想法啊!我马上对他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正在我准备估算到此为止,开始讲解竖式计算时,另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认为2300应该比精确数小。在我的鼓励下,他一点也不胆怯:把114看成115,这时积就增加1×20=20,把21看成20,这时的积就减少1×114=114,原来的结果增加20却减少114,所以会减少。
听了他有力的讲解和论证,我不由自主地带头鼓起了掌。
(后来在我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起得出2300-20+114=2394,并且大多数同学也掌握了这种判断估算得数大小的方法,这更在我的预料之外……)
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竖式计算,结果也是2394。
课堂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这种生成往往就是孩子思维瞬间闪光之时,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可能会遗憾地错过,如果能抓得住,就可以成为一节课的亮点。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按理说应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是学生在估算时却意外出现114乘21与115乘20相等的情况,这时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居然用了看积的末尾数字来判断正误,这是学生通过动脑筋自己想出来的,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让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另一个学生也通过两个因数的变化,居然能思路清晰地比较出得数的大小……这些都让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重新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第一,教师要重视课前的备课。不能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以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所以,课程改革以后不是不要备课,而是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中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念决定行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舍得放弃自己的权威。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说错了,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错了,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第三,教师要追求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合理利用。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的生成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科学和艺术的把握,来自于课堂的开放性。课堂教学中讲究师生平等,学习问题需要师生平等地研究。知识是不能置顶的,它应该是无限生成,发展的。而我们必须做到的只是信任,引导和参与。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