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适应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识图与构造》课程的学习中,恰当应用多种教法,指导学生学法,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应用教法,指导学生学法浅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作法。
目前职校生由于基础差,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薄弱,学习效率很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丧失学习兴趣和勇气,因为“不会学”导致“不爱学”。《识图与构造》是建筑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课程,具有抽象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一部分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评价是:理论抽象,空间想象能力差了不行,对某些图形的识读很费劲。结果《制图》学完了,结构图的识读一塌糊涂。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几点原因:(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学法指导实施中,教师想到什么就指导什么,想怎样指导就怎样指导,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认识。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在《识图与构造》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到学法,营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教师为主导,重点掌握学习方法;以实习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环境:
1 教以激发兴趣,贵在学法指导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看起来眼花缭乱的各种图形产生信心和兴趣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察”“思”“导”的方法。“察”即观察,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启动思维的开端。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点、线、面入手,激发起学生的立体意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寻求。观察时做到:
(1)粗略观察:看一个空间的物体大致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形状。
(2)仔细观察:把组成空间形体的每一个形体,结合投影的原理仔细观察,然后思考在每个投影面上形状。观察法是学制图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你能每个物体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仔细地观察透了,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综合观察:就是把粗略观察和细致观察结合起来,不仅仅观察单个组成部分的有关问题,而是要把每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
“察”是学生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将学生顺利地领入到学习中来。
“思”即思考。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讨论思考,根据各种规范,并参考相关资料,也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学生由敢而发,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找出《识图与构造》的关键所在,理出思路,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此时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熟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只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过程是不可代劳的,否则学生无法学会思维,不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一过程是将学生顺利地带入寻求理论依据的需求中来,产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欲望。
“导”即导学。导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学包括导察、导思、导议、导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是导演。察的方向、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指导。教师又是参与者,是演员,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形成明确的答案,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追问一个为什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征求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呵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其错误的根源,纠正错误,让其他的学生引以为戒,这样学生记忆深刻。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有了正确的学法指导。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
2 练习以点带面,总结切中要害
学生在《识图与构造》课要进行大量的识图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重点、难点,仔细选择练习题目,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教师在《识图与构造》方面的宝贵经验,并灵活运用呢?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练习”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1页)
“练”即练操作,练技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如补出图形中缺少的线条、根据三面投影图制作实物、用铁丝等简单材料制作梁的模型等。教师要到位,不要越位,要指导,不要代劳。让学生按照前面总结出来的正确思路,自己识读图形,每当一种图形学生正确识读出来的,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总结”即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每当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努力,经过教师的指导,最终绘制出或识读出一张图纸或一套简单的图纸后,我要求同学们及时进行反思,对思维方式进行提炼,撰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探索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深化,有助于知识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为了丰富课堂知识,我常把课本出现的图形用木头或纸板制作成立体模型,在讲课过程中,把这些模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为了配合課堂教学,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梁、板钢筋截断、弯折、绑扎等训练,对某些建筑实测实量,然后绘制建筑施工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学以知识,活似大厦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很少。但教师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知识的更新换代又很快,特别是建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型的建筑材料的出现,新型的施工方式的采用,使建筑业迅猛发展。因此,课堂的教学精髓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在于注意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会”为“他要会学”,这才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真谛。
《建筑识图与构造》的知识比较枯燥,知识点多且零碎,难于理解,有些知识的系统性又比较差,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一定要多动脑子,勤思考,融会贯通,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和探讨不断的深入下去,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因材施教,逐步提高《识图与构造》教学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舒琛.建筑识图与构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识图与构造》课程的学习中,恰当应用多种教法,指导学生学法,受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应用教法,指导学生学法浅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作法。
目前职校生由于基础差,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薄弱,学习效率很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丧失学习兴趣和勇气,因为“不会学”导致“不爱学”。《识图与构造》是建筑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课程,具有抽象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一部分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评价是:理论抽象,空间想象能力差了不行,对某些图形的识读很费劲。结果《制图》学完了,结构图的识读一塌糊涂。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几点原因:(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学法指导实施中,教师想到什么就指导什么,想怎样指导就怎样指导,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认识。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在《识图与构造》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到学法,营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教师为主导,重点掌握学习方法;以实习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环境:
1 教以激发兴趣,贵在学法指导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看起来眼花缭乱的各种图形产生信心和兴趣呢?在教学中我采用“察”“思”“导”的方法。“察”即观察,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启动思维的开端。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点、线、面入手,激发起学生的立体意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寻求。观察时做到:
(1)粗略观察:看一个空间的物体大致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形状。
(2)仔细观察:把组成空间形体的每一个形体,结合投影的原理仔细观察,然后思考在每个投影面上形状。观察法是学制图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你能每个物体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仔细地观察透了,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综合观察:就是把粗略观察和细致观察结合起来,不仅仅观察单个组成部分的有关问题,而是要把每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
“察”是学生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将学生顺利地领入到学习中来。
“思”即思考。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讨论思考,根据各种规范,并参考相关资料,也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学生由敢而发,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找出《识图与构造》的关键所在,理出思路,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学生此时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熟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只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过程是不可代劳的,否则学生无法学会思维,不能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一过程是将学生顺利地带入寻求理论依据的需求中来,产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欲望。
“导”即导学。导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学包括导察、导思、导议、导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是导演。察的方向、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指导。教师又是参与者,是演员,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学生的观点不要急于形成明确的答案,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追问一个为什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征求其他同学还有无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思维这时往往会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呵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提出错误观点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其错误的根源,纠正错误,让其他的学生引以为戒,这样学生记忆深刻。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有了正确的学法指导。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
2 练习以点带面,总结切中要害
学生在《识图与构造》课要进行大量的识图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重点、难点,仔细选择练习题目,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教师在《识图与构造》方面的宝贵经验,并灵活运用呢?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练习”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1页)
“练”即练操作,练技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如补出图形中缺少的线条、根据三面投影图制作实物、用铁丝等简单材料制作梁的模型等。教师要到位,不要越位,要指导,不要代劳。让学生按照前面总结出来的正确思路,自己识读图形,每当一种图形学生正确识读出来的,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总结”即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每当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努力,经过教师的指导,最终绘制出或识读出一张图纸或一套简单的图纸后,我要求同学们及时进行反思,对思维方式进行提炼,撰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探索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深化,有助于知识水平进一步的提高。为了丰富课堂知识,我常把课本出现的图形用木头或纸板制作成立体模型,在讲课过程中,把这些模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为了配合課堂教学,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梁、板钢筋截断、弯折、绑扎等训练,对某些建筑实测实量,然后绘制建筑施工图。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学以知识,活似大厦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很少。但教师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知识的更新换代又很快,特别是建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新型的建筑材料的出现,新型的施工方式的采用,使建筑业迅猛发展。因此,课堂的教学精髓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在于注意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会”为“他要会学”,这才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真谛。
《建筑识图与构造》的知识比较枯燥,知识点多且零碎,难于理解,有些知识的系统性又比较差,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一定要多动脑子,勤思考,融会贯通,将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和探讨不断的深入下去,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因材施教,逐步提高《识图与构造》教学效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舒琛.建筑识图与构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