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于阅读教学而言,更多地是在“学习”别人的“语言文字运用”(即选入教材的文本);于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而言,重点是学习着尝试着进行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在阅读教学方面,当“显而易见”的文本内容退居其次后,语文老师们就要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了,即引领学生“学用”什么,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的问题。
在《水》的教学中,薛老师精心选择词语教学:“湿润”与“润湿”、“吮吸”与“吸吮”的辨析,沉入词语,让学生在辨别细微差别中提升着语感。这一教学细节让人惊叹于教者文本解读的慧眼与敏锐。
同样引发惊叹的是薛老师对文本表达特点的发现——细描,这是作者“把时间拉长、把速度放慢的秘密”,是作者把勺水冲凉的“舒服”写得这样真切细腻的“秘密”。发现表达的“秘密”,并学用这个表达“秘密”来扩展文本的简笔之处——人们在夏天,在骄阳下有一种被风干的感觉,就像快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浑身上下都蔫了。无论什么文本,与那种一看到写得比较详细的地方就贴上一个“细节描写”的标签相比,我们就明白无误地知道薛老师文本解读之精深与这一教学内容开发的准确了。
但是,仅看到这两点,是不够的,整体观照才能更见薛老师的用心。围绕文本,薛老师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说场景,谈滋味,议主题,仿细描。说场景,谈滋味,议主题,是基于薛老师对《水》这篇文章的定位——散文体小说来选择的教学内容。说场景,在概括中把握小说内容;说滋味,在体会情感中揣摩小说的言语表达;议主题,在讨论中体悟母爱的深沉。不仅课堂的主体是按照小说体裁来安排学习内容,薛老师在课始就点明这是一篇散文体小说,这是在引导学生建立“文感”。对小学高年级来说,在不断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感受和发展“文感”——对整篇文章的感受、认知、理解与感悟,这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与文感的协同,才能使学生的言语智能和谐生长。
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说,而且是散文体小说,课堂的第四个板块是安排仿写,还是拓展阅读一点散文体小说?我想,对比尝试,可能会有另外的一些发现吧。
(梁昌辉,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中学高级教师,214421)
在《水》的教学中,薛老师精心选择词语教学:“湿润”与“润湿”、“吮吸”与“吸吮”的辨析,沉入词语,让学生在辨别细微差别中提升着语感。这一教学细节让人惊叹于教者文本解读的慧眼与敏锐。
同样引发惊叹的是薛老师对文本表达特点的发现——细描,这是作者“把时间拉长、把速度放慢的秘密”,是作者把勺水冲凉的“舒服”写得这样真切细腻的“秘密”。发现表达的“秘密”,并学用这个表达“秘密”来扩展文本的简笔之处——人们在夏天,在骄阳下有一种被风干的感觉,就像快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浑身上下都蔫了。无论什么文本,与那种一看到写得比较详细的地方就贴上一个“细节描写”的标签相比,我们就明白无误地知道薛老师文本解读之精深与这一教学内容开发的准确了。
但是,仅看到这两点,是不够的,整体观照才能更见薛老师的用心。围绕文本,薛老师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说场景,谈滋味,议主题,仿细描。说场景,谈滋味,议主题,是基于薛老师对《水》这篇文章的定位——散文体小说来选择的教学内容。说场景,在概括中把握小说内容;说滋味,在体会情感中揣摩小说的言语表达;议主题,在讨论中体悟母爱的深沉。不仅课堂的主体是按照小说体裁来安排学习内容,薛老师在课始就点明这是一篇散文体小说,这是在引导学生建立“文感”。对小学高年级来说,在不断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感受和发展“文感”——对整篇文章的感受、认知、理解与感悟,这是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与文感的协同,才能使学生的言语智能和谐生长。
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说,而且是散文体小说,课堂的第四个板块是安排仿写,还是拓展阅读一点散文体小说?我想,对比尝试,可能会有另外的一些发现吧。
(梁昌辉,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中学高级教师,2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