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1日,在建党9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一个新兴的特色比赛在风光秀丽的广州市从化区举行,这就是由广东教育学会主办的广东省第一届中小幼陶艺大赛。在这次比赛中,我园的孩子表现得非常出色,创造出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得到了组委会的赞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共获得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同时我园获得优秀组积奖。优异的成绩是对我开展陶艺活动最好的认可,我特别认同和重视在幼儿园开设陶艺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有了一些感想,鉴于此我谈谈在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的一些探究。
一、开展陶艺活动的意义
泥巴——世界最古老的“玩具”,也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以其湿润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成为我们童年的恩物。我园地处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陶土资源,能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这种天然的物质。而玩泥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我园充分条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陶艺活动。陶艺也是一种民间艺术,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在泥土朴质的气息中培养孩子的艺术美感。孩子在团团捏捏中对指尖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从而使孩子更聪明,充分地利用其特性能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开发,是非常适宜的。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我们出口的大多商品只是标着“中国制造”,很少有“中国创造”的品牌商品。如今我国也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来实施。所以,把陶艺引入幼儿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陶艺活动的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在陶艺活动中,我十分重视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从优化教育环境人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充实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陶艺吧里除了摆放所需的工具(如敲槌、刀具等)外,还在展示区摆放一些瓷器、陶罐以及教师和孩子的作品,让孩子一走进陶艺吧就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激起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美丽的家乡”主题开展期间,我在墙上贴上家乡的图片,制做家乡的特产放在柜子里,如佛手瓜等,给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有关家乡的感性认识,从而生成了“美丽的家乡”的活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制作出心中家乡的样子,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体验,增进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选择适宜教学目标及內容
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年龄层次不一样,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要设置阶梯目标,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努力就能获得发展。如小班是学习陶艺的基础阶段,先认识、了解陶泥,并且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如团圆、搓泥条等,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中班注重引导孩子依据生活体验来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制作出较为完整的作品,比如在制作花篮时,先让孩子观察花篮,引导孩子把看到的花篮做好,能力强的孩子引导他们进一步创作,给花篮配上花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大班孩子较中、小班的幼儿思维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在掌握较丰富的陶艺制作技巧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带孩子到陶瓷厂参观欣赏美丽的陶艺作品,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进一步掌握和提高综合创造能力。如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孩子通过思考和观察,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制作出沙发、茶杯、花瓶等物件,以此布置自己的家,能力强的还能摆上喜欢的电脑等电器。活动中,教师只做辅导和启发,鼓励孩子大胆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呈现出来。作品完成后,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的作品,从而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互相欣赏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最好来源于生活,从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始,以主题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把孩子引入到一个个情境中。以中班陶艺活动“好吃的老鼠糍”(本土小吃)为例,在早餐吃老鼠糍时,引导孩子观察老鼠糍的样子,布置任务,接下来的活动是为弟弟妹妹做老鼠糍。孩子在温馨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进行创作,从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三)科学利用教法掌握技能
要把陶泥创造出富有艺术美感的物体,必须要引导孩子学习制作方法、技巧,培养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那么,怎样激发孩子学习陶艺的技能呢?我采取了以下活动方式来实现。
首先,我带孩子参观陶艺厂,欣赏漂亮鲜活的陶艺产品,给孩子讲陶泥的来源,陶泥可做成盛饭的碗、装菜的碟等生活用具,也可制成美丽的花瓶等。同时,鼓励家长带孩子找陶泥,增进孩子对陶泥的了解和激发孩子玩泥的兴趣。其次,我把教学目标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技能。如角色游戏“小熊来做客”,设定情景和孩子互动,让孩子想想做什么好吃的食物来招待客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游戏中产生学习的兴趣,趁势教孩子学习制作方法及技巧,让孩子知道制作陶艺作品不是纯碎的玩泥巴,而是有制作方法的。
陶艺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陶艺制作的制作方法;一种是陶艺成型方法。我园的陶艺成型法主要采用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及泥条盘制法。手捏法简单、方便,不用借助陶艺工具,但只适用于制作一些简单的陶艺作品,泥条盘制法也比较简单,能随意造型,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陶艺制做方法;泥板成型主要用来制做较大面积的泥板,如泥盆、叶子等。为了让孩子更容易掌握这些陶艺制作的技能,我还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赏识法,对孩子的赏识,能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喜悦,更主动創作;细致观察法,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物体的形象特征,才能大胆地创作;演示法,让孩子跟学,达到一定层次后,停止演示,启发孩子想象创作,这样既训练孩子的技能又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让教育活动更生动形象,孩子兴趣更浓,学习陶艺的积极性更高。
三、陶艺活动中勇于创新,作品力求新意
陶艺就是让孩子将一团陶泥创作成一件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注重鼓励孩子“我行我素”,创作出独特新颖的作品,让孩子知道如果大家的作品都一样的话,那就没有自己的特征了,放在一起的话,谁也找不到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孩子结合生活进行联想与创新,培养他们寻求别具一格的方法创造富有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焕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在陶艺活动中,我积极探索既动手又动脑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特性,极尽奇思妙想,哪怕是“异想天开”的奇葩想法也给予赏识。最终制作成一件件既像又不像、各有新意的作品。
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不仅要教给孩子陶艺制作的方法,更要让孩子了解陶艺的文化,知道陶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园开展的陶艺活动,深得孩子的喜爱,并得到社会各届的支持和赞赏。如今孩子以灵巧的双手赋予陶土鲜活的生命与丰满的感染力,也使孩子在与陶土的互动中,给自己的童年生活烙下快乐与欣喜、成功与自信的印记。同时,陶艺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和创新意识,制作过程中伙伴间的交流和配合,也使孩子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孩子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坚信,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将来我们中国定能强大,在各领域都能创造出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引领世界创新潮流。
一、开展陶艺活动的意义
泥巴——世界最古老的“玩具”,也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以其湿润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成为我们童年的恩物。我园地处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陶土资源,能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这种天然的物质。而玩泥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我园充分条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陶艺活动。陶艺也是一种民间艺术,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在泥土朴质的气息中培养孩子的艺术美感。孩子在团团捏捏中对指尖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从而使孩子更聪明,充分地利用其特性能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开发,是非常适宜的。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我们出口的大多商品只是标着“中国制造”,很少有“中国创造”的品牌商品。如今我国也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来实施。所以,把陶艺引入幼儿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陶艺活动的策略
(一)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在陶艺活动中,我十分重视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从优化教育环境人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充实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陶艺吧里除了摆放所需的工具(如敲槌、刀具等)外,还在展示区摆放一些瓷器、陶罐以及教师和孩子的作品,让孩子一走进陶艺吧就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激起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美丽的家乡”主题开展期间,我在墙上贴上家乡的图片,制做家乡的特产放在柜子里,如佛手瓜等,给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形成有关家乡的感性认识,从而生成了“美丽的家乡”的活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制作出心中家乡的样子,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体验,增进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选择适宜教学目标及內容
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年龄层次不一样,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要设置阶梯目标,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努力就能获得发展。如小班是学习陶艺的基础阶段,先认识、了解陶泥,并且学习简单的制作方法:如团圆、搓泥条等,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中班注重引导孩子依据生活体验来创作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制作出较为完整的作品,比如在制作花篮时,先让孩子观察花篮,引导孩子把看到的花篮做好,能力强的孩子引导他们进一步创作,给花篮配上花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大班孩子较中、小班的幼儿思维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在掌握较丰富的陶艺制作技巧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带孩子到陶瓷厂参观欣赏美丽的陶艺作品,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进一步掌握和提高综合创造能力。如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孩子通过思考和观察,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制作出沙发、茶杯、花瓶等物件,以此布置自己的家,能力强的还能摆上喜欢的电脑等电器。活动中,教师只做辅导和启发,鼓励孩子大胆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呈现出来。作品完成后,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的作品,从而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互相欣赏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最好来源于生活,从孩子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始,以主题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把孩子引入到一个个情境中。以中班陶艺活动“好吃的老鼠糍”(本土小吃)为例,在早餐吃老鼠糍时,引导孩子观察老鼠糍的样子,布置任务,接下来的活动是为弟弟妹妹做老鼠糍。孩子在温馨的氛围中,兴致勃勃地进行创作,从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三)科学利用教法掌握技能
要把陶泥创造出富有艺术美感的物体,必须要引导孩子学习制作方法、技巧,培养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那么,怎样激发孩子学习陶艺的技能呢?我采取了以下活动方式来实现。
首先,我带孩子参观陶艺厂,欣赏漂亮鲜活的陶艺产品,给孩子讲陶泥的来源,陶泥可做成盛饭的碗、装菜的碟等生活用具,也可制成美丽的花瓶等。同时,鼓励家长带孩子找陶泥,增进孩子对陶泥的了解和激发孩子玩泥的兴趣。其次,我把教学目标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技能。如角色游戏“小熊来做客”,设定情景和孩子互动,让孩子想想做什么好吃的食物来招待客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游戏中产生学习的兴趣,趁势教孩子学习制作方法及技巧,让孩子知道制作陶艺作品不是纯碎的玩泥巴,而是有制作方法的。
陶艺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陶艺制作的制作方法;一种是陶艺成型方法。我园的陶艺成型法主要采用手捏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及泥条盘制法。手捏法简单、方便,不用借助陶艺工具,但只适用于制作一些简单的陶艺作品,泥条盘制法也比较简单,能随意造型,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陶艺制做方法;泥板成型主要用来制做较大面积的泥板,如泥盆、叶子等。为了让孩子更容易掌握这些陶艺制作的技能,我还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赏识法,对孩子的赏识,能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喜悦,更主动創作;细致观察法,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物体的形象特征,才能大胆地创作;演示法,让孩子跟学,达到一定层次后,停止演示,启发孩子想象创作,这样既训练孩子的技能又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让教育活动更生动形象,孩子兴趣更浓,学习陶艺的积极性更高。
三、陶艺活动中勇于创新,作品力求新意
陶艺就是让孩子将一团陶泥创作成一件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注重鼓励孩子“我行我素”,创作出独特新颖的作品,让孩子知道如果大家的作品都一样的话,那就没有自己的特征了,放在一起的话,谁也找不到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孩子结合生活进行联想与创新,培养他们寻求别具一格的方法创造富有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焕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在陶艺活动中,我积极探索既动手又动脑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特性,极尽奇思妙想,哪怕是“异想天开”的奇葩想法也给予赏识。最终制作成一件件既像又不像、各有新意的作品。
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不仅要教给孩子陶艺制作的方法,更要让孩子了解陶艺的文化,知道陶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园开展的陶艺活动,深得孩子的喜爱,并得到社会各届的支持和赞赏。如今孩子以灵巧的双手赋予陶土鲜活的生命与丰满的感染力,也使孩子在与陶土的互动中,给自己的童年生活烙下快乐与欣喜、成功与自信的印记。同时,陶艺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兴趣和创新意识,制作过程中伙伴间的交流和配合,也使孩子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孩子进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坚信,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将来我们中国定能强大,在各领域都能创造出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引领世界创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