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各尽其妙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各色人物的出场,虚实结合,动静相间,似贬实褒,细细味之,让人不得不赞一句:妙笔天成!
  一、主次分明,实虚结合——贾母与贾赦、贾政的出场
  贾母与贾赦、贾政都是贾府中的关键主子,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应该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所必须要拜见的人物。
  先看贾母的出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在这里,作者用一“搀”、一“搂”、一“哭”把贾母的地位以及迎接林黛玉的情况细致、详细地刻画交代出来了。当天,黛玉来到贾府正房大院,贾母作为一家之“老祖宗”,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黛玉第一个见的应该是她,然后再通过贾母介绍邢夫人、王夫人、珠大嫂子以及众姑娘。这一介绍顺理成章,一方面突出了贾母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使人物之间关系清楚、主次分明。
  而对于贾赦、贾政的出场安排,作者却改变了描写手法。按照这两人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在林黛玉所要拜见的首选人之列,但当贾母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的时候,贾赦却是“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更是“斋戒”外去而未得拜见,结果两人都没见上,成了不出场的出场。和贾母的正面描写相反,贾赦、贾政是侧面描写。为什么不在当天安排这两人和其他人一起见上呢?这是曹雪芹构思的一个巧妙所在。从写作上讲,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面谈,文字上也很不好写,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述的困难。这二人的虚写不仅为贾母等人的痛哭和王熙凤的表演营造了一个特殊氛围,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贾政教子甚严,他若在场,宝玉和黛玉岂敢久久对视?不久久对视怎能反映出他们一见如故的心理?
  二、详略得当,动静相间——“三春”和王熙凤的出场
  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而王熙凤出场是:“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以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优雅气质,衬托了王熙凤的雍容华贵。
  同时,在人物出场的设计上,曹雪芹还巧妙地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贾母等人哭毕,介绍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就内容来讲,三人出场与否无关紧要,而就结构来讲却是“有之则密,无之则疏”。它是王熙凤出场的过渡,通过贾母介绍以及对三姐妹的打量认识,转移了伤感情绪,并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环境气氛起到缓解、松弛的作用,也为王熙凤的出场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
  迎春等三人一同出场默默无语、悄然无声,而王熙凤的出场却与众不同:人未到,声先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会儿喜笑,一会儿悲哭,问寒问暖,管这管那,令人应接不暇。三姊妹与王熙凤这一静一动,无声与有声,充分表现出王熙凤观言察色、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在这里,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不仅进行了细致琢磨、精雕细刻,同时也运用了动静交错、详略结合的手法,情节上起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
  三、先抑后扬,似贬实褒——贾宝玉虚实相间的出场
  如果说王熙凤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即进入性格刻画,没有任何铺垫,那么贾宝玉的出场,曹雪芹却是下了相当的工夫。作者首先通过侧面描写,让王夫人对黛玉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作“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理睬他。再加黛玉母亲的側面介绍:“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进一步强化贾宝玉顽劣、叛逆的个性色彩。此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玉矣!”这一切先给林黛玉造成了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的印象,产生了“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念头。然一见之下,却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心有共鸣,两人的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反差越大,认同感就越强。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也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进行张本。
  总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描写的对比,我们能一睹贾府各人物的风采,可一叹曹雪芹创作的匠心。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更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对普通教师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能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本文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谈一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文章若有个靓丽独特的题目会让人对文章“一见钟情”。因为文章的题目恰如它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好的题目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引起阅读兴趣,达到“题好一半文”,甚至“题好一半分”的效果。由此可见,话题作文的拟题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动脑筋,多下工夫。  一、以大化小法  即在话题前面或后面做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方法。如2009年广西南宁市中考作
[摘 要]高三迎考复习中,学生常会在阅读中急躁地只看到题目而不见文本,出现一些不该有的低级错误。把握文本标题,清晰梳理文本结构,注意语境,这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对读懂文本,明晰文本“写什么”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迎考复习 关注标题 梳理结构 紧扣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17  在高三迎考复习教学中,很多
经过半个学期的一轮复习(8月底到11月初),进度已过半(复习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经历了两次模拟考,班级平均分都徘徊在40多分。本文重点分析在一轮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成因,寻找对策,增强学生迎接高考的自信心。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不看书、不做题(不做主观题),其表现在平时上课不专心,打瞌睡,玩手机。二是付出了时间却得分不高,其表现在复习过的内容考试时也有丢分,没复习到的得
【摘 要】 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新教材具有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等特点,深受老师、学生的喜爱。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它存在着词汇量过多,编排顺序不够合理,对话活动过多,背景知识过少等缺点。本文将就新教材的特点,以及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调整课文的顺序,适当增加背景知识及语法知识,减少词汇及对话活动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目标 教学 特点 调整 增减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吸收各种知识营养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以其强大而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是这样说明的: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摘要]《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本课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自主导学”教学模式,课堂由“自主学习、活学活用、互动探究、问题生成”四个环节组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完成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美国1787年宪法自主导学  [中图分类号]G6
中华古典文献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然而,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唯急功之速成,无信仰之追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其没有榜样去学习,没有环境之熏陶,所见皆为黑色灰色反面负面的事件,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肩负传承民族优秀文
1毛毛神秘地对龙龙说:“我能用扑克牌读懂你的心。来,你从这副扑克牌中任意选出21张,然后交给我。”  “这不就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吗?”龙龙半信半疑地挑出21张牌。  2“现在我要发动它的‘超能力’了。”毛毛一边碎碎念,一边洗牌,然后将牌面向着龙龙,“选一张牌记好,不要告诉我。”  龙龙默默记下其中一张牌,说:“记好了!我看你能耍什么把戏。”  3毛毛把背面朝上的扑克牌从左到右先放3张,然后把手里的
作文片段是指用一段小的篇幅,描写一处景物,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  片断训练的宗旨是从局部、小处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然后过渡到构思整篇作文,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得心应手。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片段训练。  一、在阅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