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教育理念为统领,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深化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兴办人民满意学校,实现了多样化特色发展,谱写了发展新篇章。
一、以绿色教育思想为统领,创新办学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提出了“绿色·人文·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教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二者缺一不可。绿色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追求的是校园生态的高度和谐的教育,体现的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的尊重的教育,强调的是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主阵地教育。
寿光一中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把绿色教育思想同学校办学理念相整合,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寿光一中倾力唱好“校园和字歌”,即师生间和蔼并进、同事间团结互助、干群间和谐相处、内外间和气相通。
二、提供适合的教育,特色办学实现新突破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寿光一中根据国家和山东省规划纲要文件内容和《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学科奥赛、科技创新、优生培养、艺体教育等方面大力实施特色办学,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建立学科奥赛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科学素养,拓宽优生培养渠道,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创新德育管理,养成教育实现新突破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养成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寿光一中实施的养成教育通过扎实开展学生入学教育和离校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完善“三阶段、六系列、三十六层次”养成教育系列工程,组织开展红色激励、绿色健康、黄色平安、黑色警示等“七色”阳光教育,形成开放性、实践性、师生互动性强的养成教育课程。
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培养“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也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站在学校发展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办学水平的一个新平台。在教育走向国际化合作的新形势下,寿光一中结合学校实际,与山东大学国际预科中心合作建立国际教育基地,借助山东大学丰富的国际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大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丰富学校的品牌内涵,使学校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发展和展示,真正实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目标。
五、加强多方合作,学校课程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校课程建设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成为现实,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学校应建立起与家长、课程专家、社区以及校际间的合作体系,深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主动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家长根据自己的专长,不仅可以在课题选择、课题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可以成为自己子女学习的导师。学校要与课程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课程专家能够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他们的思想、方法、经验、教训是教师开发某些知识层面、专业方向、学科领域的课程的宝贵财富。学校还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交流。学校要将社区吸收到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学校到社区中挖掘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一流团队
山东省要求教师要做到“1+1”专业化成长,即每位教师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都能开一门选修课。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中,而不仅仅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旁观者、实施者。高效的校本教研是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实现“1+1”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应以本校为基地,以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与成功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做到教、学、研一体化。寿光一中在全体任课教师中开展课程能力“1+1”拓展活动,按照学校出台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奖励意见》,鼓励每位教师开设选修课,并且作为满工作量的条件之一,并将该项考核与评先树优结合起来。此外,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加强“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子”活动,开展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试卷评析、专题报告、外出交流等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及时追踪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七、育人为本,优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经营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系统管理体系上的变革与突破。现代学校制度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也是学校制度自身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要建立有助于团队凝聚力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和运行符合规定,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学校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课程提升工程、教学模式优化工程、区域校本研训工程和评价监测建构工程,构建高效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教研制度,以教育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支撑,在建立学校的教研网络上多下工夫,形成以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教学处为体系的教研网络。学校还应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书写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培养,建立由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终结性学业水平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制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构成的新的评价系统。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种历史需求,是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多样化特色发展使寿光一中的教学质量有了飞速提高,辉煌的教学成绩形成的“洼地效应”吸引着众多求学者慕名而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寿光一中将不断审视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质量和品位,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编辑 陆 燕)
一、以绿色教育思想为统领,创新办学理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提出了“绿色·人文·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认为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教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二者缺一不可。绿色教育理念倡导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教育,追求的是校园生态的高度和谐的教育,体现的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的尊重的教育,强调的是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主阵地教育。
寿光一中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把绿色教育思想同学校办学理念相整合,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寿光一中倾力唱好“校园和字歌”,即师生间和蔼并进、同事间团结互助、干群间和谐相处、内外间和气相通。
二、提供适合的教育,特色办学实现新突破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寿光一中根据国家和山东省规划纲要文件内容和《教育部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学科奥赛、科技创新、优生培养、艺体教育等方面大力实施特色办学,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建立学科奥赛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科学素养,拓宽优生培养渠道,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创新德育管理,养成教育实现新突破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主要着眼于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养成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寿光一中实施的养成教育通过扎实开展学生入学教育和离校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完善“三阶段、六系列、三十六层次”养成教育系列工程,组织开展红色激励、绿色健康、黄色平安、黑色警示等“七色”阳光教育,形成开放性、实践性、师生互动性强的养成教育课程。
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培养“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也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站在学校发展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办学水平的一个新平台。在教育走向国际化合作的新形势下,寿光一中结合学校实际,与山东大学国际预科中心合作建立国际教育基地,借助山东大学丰富的国际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大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丰富学校的品牌内涵,使学校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发展和展示,真正实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目标。
五、加强多方合作,学校课程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校课程建设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成为现实,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学校应建立起与家长、课程专家、社区以及校际间的合作体系,深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主动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家长根据自己的专长,不仅可以在课题选择、课题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可以成为自己子女学习的导师。学校要与课程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课程专家能够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他们的思想、方法、经验、教训是教师开发某些知识层面、专业方向、学科领域的课程的宝贵财富。学校还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交流。学校要将社区吸收到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学校到社区中挖掘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一流团队
山东省要求教师要做到“1+1”专业化成长,即每位教师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都能开一门选修课。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中,而不仅仅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旁观者、实施者。高效的校本教研是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实现“1+1”专业化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应以本校为基地,以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与成功的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做到教、学、研一体化。寿光一中在全体任课教师中开展课程能力“1+1”拓展活动,按照学校出台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奖励意见》,鼓励每位教师开设选修课,并且作为满工作量的条件之一,并将该项考核与评先树优结合起来。此外,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加强“青蓝工程拜师结对子”活动,开展课堂观摩、说课评课、试卷评析、专题报告、外出交流等活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及时追踪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七、育人为本,优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经营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系统管理体系上的变革与突破。现代学校制度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也是学校制度自身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要建立有助于团队凝聚力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和运行符合规定,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学校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课程提升工程、教学模式优化工程、区域校本研训工程和评价监测建构工程,构建高效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教研制度,以教育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支撑,在建立学校的教研网络上多下工夫,形成以备课组、教研组、教科室、教学处为体系的教研网络。学校还应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书写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培养,建立由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终结性学业水平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制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构成的新的评价系统。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种历史需求,是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多样化特色发展使寿光一中的教学质量有了飞速提高,辉煌的教学成绩形成的“洼地效应”吸引着众多求学者慕名而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寿光一中将不断审视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质量和品位,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编辑 陆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