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和不同,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合适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课程理念中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本文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开放;方法創新;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的形式,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借课文中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有太多的统一的东西。这些统一的内容,让学生不再去独立思考而是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不再出现,学生也不能从中感受到独立思考的自由,独立感受的快乐。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没有了个性,不会去创造,失去了个性,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退,可以说,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只有害处而没有益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需要注重的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理解,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只要不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就是完全可以的。不论是对课文中内容和词句的理解,还是对课文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概括,抑或是对课文中问题的回答等等,不必要学生得出与标准答案一样的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说得有道理就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亮点,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比如,在教学《麦哨》一文时,给学生出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遇到这样美丽的草地,你马上会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回答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回答,会大声赞叹“好美呀”之类的词句。
二、注重情境开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情境设得好能使学生写作运笔如飞,一挥而就,情境设得不好则会事倍功半,打不开学生的思路、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情思。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适合的情境是非常有利于教学开展的,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心理活动描写训练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据我所知,同学都读了大量的课外书,通过三分钟时间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不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请看测试题:1、你喜欢古诗吗?2、最喜欢哪个朝代的古诗?3、请你写出李白的一首诗。4、请你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四首。5、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6、宋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7、请你写出一部外国名著的名称。读完上面几道题后只做第一、第二道题。大部分学生们看完题后都急于答题并没有认真审题结果只有少数人答对,出现错误的学生懊悔不已,答对的学生暗自庆幸。教师就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孩子们写出自己测试前、测试中、测试后的心理活动。在这个学生马上感知,马上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刚才发生的心理活动记忆犹新,落在纸上就轻松自如了,这篇关于心理的作文也就显得非常容易,水到渠成了。作文终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让学生入境进行创作是重要的写作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的身心都走进去,都融入作文教学中,从而让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写作状态。
三、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言语知识为要、以字词教学为根。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特点,并能依此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以“浅积累-深理解-善发现-再积累”为链条,有层次地推进。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段作者走到街头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色由此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段时,有几个词语连续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曾出现在三年级的阅读积累中,当时,只要求会认,会读,能积累下来。所以,到了五年级,学生对这几个词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真正积累下来了吗?讲到这儿,有意停下来,说说词义,写写难写字,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后再积累。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个层次浅了点,更重要的还是在理解中发现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使用三个词语时,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作者在此处的精心着笔,从“花团锦簇”看出花多、从“姹紫嫣红”看出花美,这是对看到景物的直接描写;“目不暇接”是作者发出的赞叹,实属侧面描写。可见,作者不是简单的堆砌、不是无序的排列,在用词上,善于从不同角度集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反映了作者要表现的主题。这种扎实的词语教学与感悟作者的用词精妙完美的结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
参考文献:
[1]项永屏;;发挥新课程优势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赵俊玲;;语文学科与创新教育[J];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开放;方法創新;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的形式,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借课文中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有太多的统一的东西。这些统一的内容,让学生不再去独立思考而是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不再出现,学生也不能从中感受到独立思考的自由,独立感受的快乐。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没有了个性,不会去创造,失去了个性,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退,可以说,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只有害处而没有益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需要注重的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理解,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只要不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就是完全可以的。不论是对课文中内容和词句的理解,还是对课文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概括,抑或是对课文中问题的回答等等,不必要学生得出与标准答案一样的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说得有道理就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亮点,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比如,在教学《麦哨》一文时,给学生出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遇到这样美丽的草地,你马上会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回答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回答,会大声赞叹“好美呀”之类的词句。
二、注重情境开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情境设得好能使学生写作运笔如飞,一挥而就,情境设得不好则会事倍功半,打不开学生的思路、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情思。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适合的情境是非常有利于教学开展的,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在心理活动描写训练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据我所知,同学都读了大量的课外书,通过三分钟时间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不是知识渊博型的小学生。请看测试题:1、你喜欢古诗吗?2、最喜欢哪个朝代的古诗?3、请你写出李白的一首诗。4、请你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四首。5、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6、宋江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7、请你写出一部外国名著的名称。读完上面几道题后只做第一、第二道题。大部分学生们看完题后都急于答题并没有认真审题结果只有少数人答对,出现错误的学生懊悔不已,答对的学生暗自庆幸。教师就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孩子们写出自己测试前、测试中、测试后的心理活动。在这个学生马上感知,马上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刚才发生的心理活动记忆犹新,落在纸上就轻松自如了,这篇关于心理的作文也就显得非常容易,水到渠成了。作文终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让学生入境进行创作是重要的写作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的身心都走进去,都融入作文教学中,从而让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写作状态。
三、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言语知识为要、以字词教学为根。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而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特点,并能依此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以“浅积累-深理解-善发现-再积累”为链条,有层次地推进。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段作者走到街头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色由此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段时,有几个词语连续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曾出现在三年级的阅读积累中,当时,只要求会认,会读,能积累下来。所以,到了五年级,学生对这几个词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真正积累下来了吗?讲到这儿,有意停下来,说说词义,写写难写字,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后再积累。可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个层次浅了点,更重要的还是在理解中发现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使用三个词语时,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作者在此处的精心着笔,从“花团锦簇”看出花多、从“姹紫嫣红”看出花美,这是对看到景物的直接描写;“目不暇接”是作者发出的赞叹,实属侧面描写。可见,作者不是简单的堆砌、不是无序的排列,在用词上,善于从不同角度集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反映了作者要表现的主题。这种扎实的词语教学与感悟作者的用词精妙完美的结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
参考文献:
[1]项永屏;;发挥新课程优势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赵俊玲;;语文学科与创新教育[J];北京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