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世界的竹韵清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形散神聚的代表之作,本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比较典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宜昌市语文教育部门在我校试点开展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同课异构活动,圈定了这篇较为冷僻的古文,这对执教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决定大胆地颠覆传统,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最终从课文的3、2、1自然段倒逆着进行讲授。
  一、以抒情切入(文本第三自然段)
  以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方式叙述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曝晒书画的情景。
  1.提问:文段哪个细节能体现作者丧失挚友的悲恸?
  明确:“废卷而哭失声。”
  2.提問:文段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和逝者的相知相契?
  明确:“亲厚无间。”
  3.引领学生去重温他们往日的生活片段,去倾听他们的“畴昔戏笑之言”。
  二、以叙述分析(文本第二自然段)
  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提问文苏相交共有三件什么样的往事?
  明确:黄绢作袜、寒梢万尺、失笑喷饭。
  从中可初步感知两个人物幽默风趣,对画竹颇有研究的共性。
  三、以议论张本(文本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的讲解是本课时的重要内容,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由4位学生自编自演课本情景小剧切入,再由教师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并分析文本。
  1.提问:苏轼首先批评了传统画竹的哪类方法?
  明确:“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2.提问:苏轼又提倡了一种画竹理论,分别强调了什么要点?
  明确:“胸有成竹”的相关理论在文中表述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体会出其中艺术构思和创作灵感两个要点,并通过讨论延伸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理解。
  3.从“与可之教予如此”中可见苏轼盛赞了其画论的总结者实践者文与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为何?
  明确:“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
  这个部分学生将再次探讨,给出自己习性化的理解和观照。
  4.通过解读典故“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来分析苏辙撰写《墨竹赋》的深意,并以苏轼对弟弟不以为然的评价来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种授课思路能很快从悲痛的情感上抓住学生的心灵,首先从友情空间引起学生的高度共鸣,继而通过娓娓追述过往生活片段展现两个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最后由感性回归到理性,深入浅出来阐释他们高妙的绘画见解。凭借第一自然段,在潺潺流淌的古典音乐《竹舞》中,我用PPT给学生大量展示了苏轼、唐寅、郑燮等历代国画大师的墨竹真迹,进一步玩味文中的作画理论,并延伸至“中国文人画”概念及其“诗画同源、天工清新”的特点。这是这节课体现了我“同课异构”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引领着同学们走进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世界,期待学生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心智的发展,并逐渐养成一种美学态度和追求。
  文同(字与可)的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此图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飘洒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页,且竹页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气的感受。此图未署名款,仅钤“静闲书屋”“文同与可”二印,诗堂上有明初王直、陈循二题,画上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两方鉴藏玺印。
  无独有偶,才华盖世的苏轼,平生酷爱画枯木怪石,诚如他在自题《偃松图》中所讲:“怪怪奇奇,盖是抒发胸中磊落不平之气。”其绘画名作正是《枯木竹石图》,此图纸本,无款印,上有米芾等名家题诗,可断定为苏轼所作,右方为枯木一株,苍老的树干,盘曲而长。枝干中有斜枝,至顶部突然弯曲一周始复向天翘起,分为数枝。枝梢凌空舒展,全树不着一个叶片,却苍劲有力,积蓄着斗霜傲雪、不畏任何打击的姿态。巨石左侧,伸出几支竹子,野趣横生,生意盎然。
  竹者,虚心直节,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体现的是一种胸襟气度,历来隐喻君子之德。而墨竹作为中国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是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苏轼和文同,这两位北宋的爱竹名人,两个人是政见相似的政治家,清正廉洁有志气的官吏,更是胸有成竹的艺术家。他们两人之间的艺术人生和友情天地,有《题文与可墨竹并叙》为证: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文与可画好墨竹,要等苏轼题诗,这是北宋文人圈子里顶级收藏品的标配!文与可因胸有成竹,故能入竹三味。“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这并非夸张之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苏轼最早给予了文同最为恰当的高度评价。
  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创立的“湖州竹派”独树一帜,也深刻影响了后世赵孟頫、李衍等人。这两位籍隶四川、年龄跨度20岁的忘年之交,幸运的生于同一时代,“竹”成为他们神交甚久的中心话题,成为他们惺惺相惜的信赖根基。这段好竹之缘成就了墨竹画史上的一段千秋佳话,也烛见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骨。
  ★作者通联:湖北宜昌市科技高中。
其他文献
作家毕飞宇曾说过:“如果你要想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久久地凝视着它。”曹文轩也曾有言:“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近日,捧读广受好评的散文写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被文中阿勒泰戈壁草原上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深深打动,更感叹作者李娟对人、事、物,对生活、对心灵的深情凝视。  一、凝视中显画面  李娟写文章,就像作画,用词特别而形象,颇具白描特色。“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过。牛群列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教学目标  2017年1月16日教育部修订版新课标出炉,2003年版的“三维目标”凝练成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单元成了“学习任务群”,同时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如何落实修订版新课标?我认为我们首要的是围绕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此路径可以表述为:课程标准——学期或模块目标(任务)——单元或课时目标(任务)。  2017版新课标在“课程结构”第2条中明确指出:“从祖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解读凌驾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之上,干涉学生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辛辛苦苦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答案不言而喻。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中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在
2014语文高考新课标卷Ⅰ选入著名左翼作家叶紫的《古渡头》作为小说阅读的考查材料,其中有一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原题是: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专家给的答案是:  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这答案当然不错,但只提供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一种思路。其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居于一篇文章之首,是文章传递重要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精心地为自己的作文拟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具有美感、精练简洁、寓意深刻、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与话题或材料的内涵丝丝入扣的好题,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神清气爽,激发阅卷兴趣,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必然有个初步的肯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话题作文:第二阶段(2006-2012):“材料 命题”作文篇三阶段(2013-2017)新材料作文。纵观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的形式,我们发现其具有话题聚焦、自然引路和辩证拓展的三个特点。  一、话题聚焦,把控立意范围  江苏卷作文命题形式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一直保留着特有的命题风格——聚焦话题。即便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的出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这一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课标也被称“核心素养版”。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一提法实际上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语
“复盘式评课”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提出的一种评课方法,就是以“复盘”的方式,回顾、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在复盘过程中,评课者和授课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回顾、思考、研讨,从而理清备课与教学的路径,找准教学的支点与规律,提升评课者与授课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能力。  复盘式评课的步骤是课堂回归——审视对照——剖析研讨。  课堂
一、“时”的概念  时事评论,就是针对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市民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理性地发表个人看法,褒贬赞否,针砭时弊。由于时评具有新鲜性、真实性、针对性、思辨性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够缓解写作“无源之水,无病呻吟”的选材问题,因此把时评引入学生作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当下的高中生都是“00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独立个性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青年教师的能力如何提升,大方之家多有论及。其中,课堂自是极好的练兵场,培训学习亦不乏为一种好方式。  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到高三则埋头做题,题目主要源自复习书上配套练习、名校来的模考卷等。某些教师做题瞄一眼文字,瞟一眼答案。至于命题人命题的角度、依据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认真些的教师可能会查字词、古诗文的出处,抄答案时修正个别欠妥之处。  如此做题,即便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拥趸众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