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之高峰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集中反映了以聂珍钊教授为首的众学者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投身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该书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共性与外国文学具体作家作品的特性有机结合,兼具学术研究的理论指导性与现实实用性,有助于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世界文学;区域国别研究
  作者简介:李正栓,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诗歌、文学翻译与批评等。zhengshuanli@126.com. 朱慧敏,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Title: The Peak of World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New Era: Comment on A Study o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2020年8月,以聂珍钊教授和苏晖教授为总主编的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新时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融会了欧美和亚洲具代表性地域色彩的四个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包容性强,推广价值大。它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应用的集大成者,抓住了文学与伦理学的关键交融处进行延伸与拓展,重点突出了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最受关注的文学主题,为世界文学研究以及区域与国别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提供了范本。文学伦理学批评以科学为依托,将文学与伦理学跨学科有机结合,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聂珍钊 71),包容性和实用性极强。五卷本的出版对于外国文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新时代世界文学批评和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价值极大。
  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体例科学
  (一)各分卷导论梳理概念术语、建构体系
  聂珍钊教授与王松林教授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导论中首先阐述理论基础,将“自然选择”、“伦理选择”、“科学选择”和斯芬克斯因子等概念加以联系并细致区分,科学地分析未来的科学选择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其伦理道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苏晖教授在《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导论中论述如何通过选取影响较大的文学思潮、流派、文学类型划分章节,更好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术语用于经典作家作品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得出新颖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观点和结论。徐彬教授在《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导论中紧扣英国的个人、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方面的伦理背景,展开对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的历时研究,探讨自古英语时期文学到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演变。黄晖教授在《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导论中以中国文学伦理观念的生成与转变为主线,将中国文学中的伦理观念、伦理道德体系和伦理价值结合在一起,分析各朝各代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探讨文学伦理观念的萌芽、发展与重构。各卷导论在五卷本中起到了铺垫理论背景、引出关键伦理概念、梳理全书框架与脉络的重要作用,对读者和学者学习和掌握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二)章节分布合理,前后呼应,相互勾连,形成体系
  五卷本每章分为二至三节不等,配有小结,适合读者把握各章的知识要领。例如,《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第八章这一章是关于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交代西方和国内学者对“叙事转向”的阐释,第二节回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伦理转向的“双重转向”意义,分析聂珍钊教授提出的西方伦理批评研究近三十年的两种倾向,总结了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鲜明特点。第三节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叙事学相结合,提出“叙事之失,伦理之的”的原则,讨论作家研究如何用叙事表达伦理以及传达作品的伦理价值。同时,本章在小结中通过对当今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现状的阐释,探讨了未来二者结合发展的潜力。
  (三)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历史脉络清晰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涉及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体例上突出历时性研究并兼顾共时性比较和对照,重点突出,脉络清楚,五本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主要以时间排列,对《诗经》、《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水浒传》等著作进行研究。它在历时性研究中展开对重点作家的研究,如分析白居易诗歌中体现的自然情感、自由情感、伦理情感、道德情感的冲突和博弈(黄晖 80),在宏观和微观视野下对“三言”的伦理建构、伦理悲剧与伦理诉求的讨论,以及对晚晴小说、鲁迅小说和先锋小说中的伦理环境及其伦理建构的研究。
  《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追溯上代和中古时期、中世时期、近世时期和近代时期的日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史,继而论述日本物语文学、近世小说、传统戏剧、私小说、白桦派文学、余裕派文学和左翼文学的伦理冲突、伦理反思、伦理选择与伦理重建。该书重点选取四位著名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讨论,将人物伦理关系、伦理价值与选择、政治伦理观和脑文本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新的发人深思的分析和阐释。同时,文学伦理學批评有助于消除许多我们历来对日本文学的种种误解和误读,从而打开我们重新审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一个新视角,得出新的认识和结论(李俄宪 18)。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内容丰富
  (一)通过范例分析了各国文学的伦理观念和伦理价值
  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伦理思想各有侧重。《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五卷互相对照,分析各国文学伦理价值的异同。在阅读《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的过程中,我们不难通过对比看出,日本文学的伦理虽来源于中国伦理,但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中国古代以《诗经》为首的文学典籍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倾向,可以发现通过文学作品反映民众的伦理诉求以及进行伦理批评的特点。日本文学则有所不同。日本文学不像中国文学那样具有清晰的伦理意识,其典籍如《古事记》和《源氏物语》既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学伦理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也表现了日本文学伦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善恶标准的多样化。这两本书的相关章节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和日本两国虽同属亚洲国家,文化根源相似,但二者在民族文化、文学伦理、文学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差异。同理,《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和《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也互相映照,揭示了同为英语语言国家但有着不同文化和伦理倾向的英美两国的伦理在文学中的不同体现。文学的本质是伦理,文学审美是表达伦理的表现方式,文学作品能够作为工具用于教诲(聂珍钊、王松林 15),且各国别与区域的伦理价值和伦理判断等也有着各异的倾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使我们从伦理的视角看待各国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和厘清各国独特的文学伦理。   (二)按年代梳理文学流派,重点分析作家及其作品的伦理属性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从历史和流派的视角分析作家与作品,探讨文学的伦理本质特征。例如,《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以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开篇,通过肯定性喜剧人物和否定性喜剧人物的对比分析,讨论不同人物的伦理取向,分析他们在经历内心矛盾冲突与善恶纠结过程中,会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两类人物在对比对照中显示出各自的教诲价值(徐彬 47)。第二章则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入手,通过两个小节深入剖析以《帕梅拉》(Pamela)、《汤姆·琼斯》(Tom Jones)为代表的道德情感小说,阐述小说的婚恋主题,揭示处于当时伦理环境中人物的伦理选择过程,进而围绕两性关系、伦理秩序和个人情感展开文学伦理学批的评研究。这一章的第三节还从宏观上引申至十八世纪整个时代的道德劝善主题,对情感的道德劝善作用、情感的适宜性与道德性两个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这种独特的内容呈现方式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能使读者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思维逻辑愈发清晰。
  (三)关注重点作家及作品,并且将部分文学流派单独进行研究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内容覆盖了戏剧、小说、诗歌等领域的大量作家及作品,但是又突出重点,对经典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为例,其小说部分在综合评价众多作家的基础上,重点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夏洛特·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以及當代的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进行了重点研究。诗歌部分重点研究了20世纪的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泰德·休斯(Ted Hughes)和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作品。戏剧部分重点评析了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卡里尔·丘吉尔(Caryl Churchill)和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作品。著作始终坚持伦理批评的主线,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分析英国文学作品,对那些认为不适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分析的唯美主义作品和现代主义小说,也能推陈出新。
  五卷本都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作家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形成清晰的文学脉络供读者整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逻辑线索。它特选各领域的杰出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结合重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脉络进行梳理,整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概念,从而总结归纳新的学术观点。这对当今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及学术范例。
  (四)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分析各类文学作品
  以《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为例。该书研究了三部成长小说,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的视角反思作品揭示的现实问题。并且,该书以“战争小说中的英雄伦理”为线索展开研究,描绘了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苏晖 200),进行对比,进一步阐释了军人伦理和英雄伦理,揭示了作品中不同伦理冲突的特点。该书还以美国南方文学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蕴含的伦理展开探讨,将关注点集中于南方传统、家庭伦理及社群意识、宗教问题、种族与社会阶层问题、南方方言等等(235),引导读者对美国南方文学进行伦理思考和分析,为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美国南方文学提供了经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简洁、明晰、科学,避免了学术研究中容易出现的晦涩难懂和标新立异,使读者容易掌握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应用至作家作品研究。
  三、《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影响评估
  当当、京东、淘宝等网上售书平台的数据显示,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出版后,市面上购买五卷本的读者数量众多,其销量在同类图书中位于前列,影响广泛。这些数据表明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学术界拥有一个庞大的学术群体。显然,随着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出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研究会得到新的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将会更广泛的运用于古今中外文学的研究。
  相关学术网站数据显示,聂珍钊教授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已经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和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为核心,国内出版的著作和期刊论文成果颇丰。值得一提的是,《外国文学研究》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华中学术》开辟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栏目,专门刊发相关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学界学习和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
  结语
  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注重学术性、可读性和前沿性,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学界好评如潮。五卷本《研究》不仅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也为各国文学作品的研究以及区域与国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复合型学术开发,在研究新时代理论与方法上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五卷本不仅有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发展史、理论分支发展等宏观的理论阐述,也有深入的具体文学作品、流派、思潮的细致分析和理论实践。它的案例丰富,资料翔实,融合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难得的集学术研究性与指导参考性于一体的佳作。它有利于推进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对新文科建设也具有重要启发。
  最后,建议聂教授把这一重大成果教材化,应用于教学之中,编写一本《文学伦理学批评教程》,惠及全国学子。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黄晖:《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Huang, Hui.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李俄宪:《日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Li, E’xia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Japanese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 10 (2020):71-92、205-206。
  [Nie, Zhenzhao. “The Value Choice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10 (2010): 71-92, 205-206.]
  ——、王松林:《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 and Wang Songlin.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Beijing: Peking UP, 2020.]
  苏晖:《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Su, Hui.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American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徐彬:《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Xu, Bi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of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Peking UP, 2020.]
  责任编辑:蒋文颖
其他文献
突触传递信号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人脑的诸多高级功能,如学习、记忆等与突触传递过程密切相关。神经科学研究中将突触传递信号分析作为常用研究方法。但目前传统的分析方法中多采用手工提取参数,分析数据量有限。针对该缺陷,该文设计了一种神经元突触传递信号分析处理系统,并通过神经元响应数据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太赫兹调控神经元突触传递机理猜想。
  首先,针对高效分析神经元突触传递信号问题,设计神经元突触传递信号分析处理系统。根据该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和信号的特点,设计模块化软件对应的主要功能。详细设计
互补序列和完备序列作为具有理想相关性的最佳序列应用在通信系统中,能够非常有效的抑制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多径和多址干扰。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序列作为高斯整数序列的一种特殊形式,能够利用幅度以及相位同时传输信息,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同时16-QAM以及64-QAM序也已应用在3GPP通信标准中,因此对QAM序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多电平周期互补对、多电平完备序列以及QAM互补序列的构造进行了理论研究。
  首先,基于组合设计
现代网络业务的急剧增长,使光传输网络快速发展。应用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GMPLS)技术的光网络节点在正常工作时需要完成相当大的工作量,这无疑会影响网络的性能,需要引用新的网络架构来优化网络性能。但新架构同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业务疏导算法来优化网络。因此,该文对光网络架构以及网络业务的疏导机制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首先,将多粒度光交换网络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将军寄语》一书,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退休编辑吴小铁先生编纂出版。该书收录共和国将军213位,其中开国将军102位,1988年授衔将军111位。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将军寄语”,收录将军题词、题字、书信146件;第二辑“将军签名实寄封集”,收录将军签名封、片40件;第三辑“将军签名本”,收录将军签名书籍27件。除第三辑中的部分书籍是购得之外,其余所有将军手迹和签名封、签名本,均为将军本人在20多年
期刊
现代机械装备日趋复杂化、自动化与精密化,其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方法的研究备受关注,基于振动信号分析的数据驱动类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智能诊断和预测方法依赖于所提取的特征质量,且受先验知识和诊断经验影响较大。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的引入为故障诊断及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该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和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首先,针对传统方法难以自适地提取数据中的敏感特征以及没有充分利用故障演变的时间信息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轴承故障
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研究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及时地检测出驾驶员是否疲劳,在其疲劳时对驾驶员给予警告提醒,对减少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驾驶员疲劳检测多数是基于驾驶员面部视觉特征判别疲劳状态,但在提取驾驶员疲劳特征时,会受光照、人脸角度等因素影响,使得该方法的疲劳检测的准确率相对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深度网络可以直接从驾驶员图像中学习疲劳的视觉特征,相较于手工提取的特征对光照、姿势等条件变化具有更好的
《兩淮战役》(油画) 王君瑞  洪泽湖边秋草黄,两淮日伪失嚣张。  三师鼙鼓惊天地,韩信重生亦胆丧。   叶里青,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浙江桐庐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桐庐县政协书画院首任院长,海上兰亭书法院桐庐分院院长。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展、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其作品为国内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期刊
如何设计一种经济实惠且值得信赖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是汽车工业的一项真正挑战。ADAS是在驾驶时为驾驶员提供帮助的系统。它可以有效地协助驾驶员,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高道路安全性和乘客的舒适度。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车道检测已成为ADAS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几种特征提取方法的车道检测算法。在进行车道标记检查时,道路上那些含有黄色和白色反光涂料的典型车道标记很容易被识别出他们独特的形状。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利用车道的这些特性,为图像和视频中的车道检测提供合适的ROI和算
Acoustic Scene Classification (ASC) is the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audio data that identifies the environment which it has been recorded. ASC is quite a challenging application of machine listening due to the noisy nature of the audio signal.
图像语义分割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AR/VR交互、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然而由于图像中拍摄场景多样、拍摄角度广泛、标记类别繁多、环境光线变化大、数据不均衡以及物体之间存在复杂而广泛的上下文关系,图像语义分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地任务。
  传统的RGB图像语义分割算法由于缺乏三维空间位置信息,在算法层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引入深度图像用来帮助RGB图像进行语义分割,提出了基于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的注意力融合网络(AFNet),实现了快速且高精度的室内RGBD图像语义分割。此外,为了提高模型的性能,本文提出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