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曾风靡全球,后来又几近销声匿迹的物体,
如今正以迅猛的势头卷土重来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流金岁月的回光返照
有人认为,它才是完美音乐的最佳载体
也许,世界终结的那一天,
留存在世界上的不会是数码硬盘、激光唱片,
而是这张刻满了神秘沟槽的黑色圆盘。
全球唱片工业或是时尚业的从业者,在2015年,一定能感受到“黑胶复兴”的热力。 2015美国尼尔森的年初报告显示,全球的黑胶唱片销量都在迅速暴增中。2014全美的黑胶唱片销量接近1000万张,比2013年的销量增长51%。大家都在期待,已经知道地底涌动着大量的黑胶熔岩,何时会爆发?
2016年1月10日,英国传奇摇滚音乐人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以死亡引爆了黑胶:
他于1月8日刚上市发行的个人新专辑《Blackstar》黑胶版,成为了珍贵的告别专辑。仅用4天,10000张黑胶唱片在英国地区已经全部售空。首版售罄后,《Blackstar》的黑胶版在网络上已被炒到1250美元。到唱片店去买一张 David Bowie 的黑胶唱片,已成为2016的时尚新流行。
在全球的时尚潮流娱乐产业的顶尖操盘手眼里,“黑胶唱片”这个曾经过气如化石的产品,一定是某种特别的原因导致诡异地复活,因此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捕捉住这个潮流。这种复古倾向,在去年两部大卖的好莱坞电影里也得到了极大的表现:
《碟中谍5》一开场,间谍接头的场面一反以前的高科技,主角阿汤哥竟然出现在伦敦的一家黑胶唱片店,跟伪装成店员的美女间谍接头,对白充斥着黑胶迷喜闻乐见的淘碟心得。
另一部高票房动画电影《小黄人大眼萌》,处处向1960S嬉皮年代致敬。小黄人在街头黑胶唱片店发生的故事,是经典桥段。
就连文艺片导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在穿越未来的剧情里,用黑胶唱片来维系两代人的交流。然后,某国内手机厂商的年度发布,邀请函也被做成了一张黑胶唱片……
当我们越来越沉浸于数字化生活的便捷智能时,一部分时尚猎人(所谓的cool hunter)率先发现,习惯了使用诸多强调轻,薄,酷,炫的数码产品之后,那些前数字时代人类制造的产品,竟然具备了一种令人怀念的人性味道。
奶奶当年穿的时装,1960年代设计的家具,穿着英式毛呢西装骑复古自行车在摩登都市中穿行,听黑胶唱片,都成了这一波逆袭的复古风潮代表。
这一切,都毋容置疑地告诉我们:黑胶又回来了。
说回这个风潮的表表者,我们还是得回到2013年,一支法国的电子乐双人组“蠢朋克”(daft punk),发表了他们的新专辑《随机读取记忆》。
不要被这高科技的名字欺骗,这是张彻头彻尾“低科技”唱片。整张专辑洋溢着复古的1980S迪斯科舞曲风,并且,全部使用黑胶唱片年代的模拟录音技术制作。相比数字录音,模拟是非常昂贵的、博物馆般级别的技术。
但是,正是daft punk如此彻底的复古,点燃了黑胶复兴的第一把火。2013年,“蠢朋克”以出色的音乐才华横扫世界各大音乐奖项,而专辑的黑胶版,也在 2013年全球销量超过5万张。
接下来,美国摇滚乐手 Jack White 在2014年6月的个人新专辑《Lazaretto》黑胶版本,甚至在一周之内卖出4万张,刷新了美国单张唱片黑胶销量的纪录。
最敏感的风向标当属欧美的大小唱片店们,黑胶唱片全部被重新摆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黑胶复兴,看来不再是一个传说。
其实,体验过黑胶唱片,就会明白乐迷为何会重新爱上它。相比起单薄冰冷的数字音乐,有着消磨不掉噪音的黑胶唱片,听起来却厚实,温暖。
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分野呢?因为黑胶唱片录制存储完全非数字化的模拟格式,恰恰是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声音所有频段的无损格式。而数字音乐的代表CD或者MP3,为了满足人们对存储量的贪婪,已经把音乐中大部分“人耳听不到”的频段都去除。而那些“听不见的声音”,却恰恰是黑胶与数字音乐的体验差别之秘密所在。
也许,我们听得到或听不到的存在,都是万物迷人之处不可或缺的组成。选择了快速便捷,就意味着你同时失去了一些缓慢、麻烦,但却依然值得珍惜的生命体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黑胶迷,他的一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恰当:
“CD随时随地都能发出美好而正确的声音,但黑胶唱片和那热心的听者之间所存在的类似‘心的交流’,在这里则不可能找到。我虽然不是一个怀旧趣味很强的人,不过夜晚一个人边喝着威士忌,边想认真听音乐时,无论如何都会伸手去黑胶唱片那边。”
关于“黑胶复兴”,一位摄影师也功不可没。
Eilon Paz 2008年从以色列来到美国纽约后,在闲暇时间流连于大大小小的唱片店,并决定为收藏黑胶唱片的乐迷们创作一系列的摄影作品,至为此开始环球旅行,最终,他拍摄了130多位胶友(我定义的黑胶唱片玩家),并集结成书。
这本名为《dust
如今正以迅猛的势头卷土重来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流金岁月的回光返照
有人认为,它才是完美音乐的最佳载体
也许,世界终结的那一天,

留存在世界上的不会是数码硬盘、激光唱片,
而是这张刻满了神秘沟槽的黑色圆盘。
全球唱片工业或是时尚业的从业者,在2015年,一定能感受到“黑胶复兴”的热力。 2015美国尼尔森的年初报告显示,全球的黑胶唱片销量都在迅速暴增中。2014全美的黑胶唱片销量接近1000万张,比2013年的销量增长51%。大家都在期待,已经知道地底涌动着大量的黑胶熔岩,何时会爆发?
2016年1月10日,英国传奇摇滚音乐人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以死亡引爆了黑胶:
他于1月8日刚上市发行的个人新专辑《Blackstar》黑胶版,成为了珍贵的告别专辑。仅用4天,10000张黑胶唱片在英国地区已经全部售空。首版售罄后,《Blackstar》的黑胶版在网络上已被炒到1250美元。到唱片店去买一张 David Bowie 的黑胶唱片,已成为2016的时尚新流行。
在全球的时尚潮流娱乐产业的顶尖操盘手眼里,“黑胶唱片”这个曾经过气如化石的产品,一定是某种特别的原因导致诡异地复活,因此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捕捉住这个潮流。这种复古倾向,在去年两部大卖的好莱坞电影里也得到了极大的表现:
《碟中谍5》一开场,间谍接头的场面一反以前的高科技,主角阿汤哥竟然出现在伦敦的一家黑胶唱片店,跟伪装成店员的美女间谍接头,对白充斥着黑胶迷喜闻乐见的淘碟心得。
另一部高票房动画电影《小黄人大眼萌》,处处向1960S嬉皮年代致敬。小黄人在街头黑胶唱片店发生的故事,是经典桥段。
就连文艺片导演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在穿越未来的剧情里,用黑胶唱片来维系两代人的交流。然后,某国内手机厂商的年度发布,邀请函也被做成了一张黑胶唱片……
当我们越来越沉浸于数字化生活的便捷智能时,一部分时尚猎人(所谓的cool hunter)率先发现,习惯了使用诸多强调轻,薄,酷,炫的数码产品之后,那些前数字时代人类制造的产品,竟然具备了一种令人怀念的人性味道。
奶奶当年穿的时装,1960年代设计的家具,穿着英式毛呢西装骑复古自行车在摩登都市中穿行,听黑胶唱片,都成了这一波逆袭的复古风潮代表。
这一切,都毋容置疑地告诉我们:黑胶又回来了。
说回这个风潮的表表者,我们还是得回到2013年,一支法国的电子乐双人组“蠢朋克”(daft punk),发表了他们的新专辑《随机读取记忆》。
不要被这高科技的名字欺骗,这是张彻头彻尾“低科技”唱片。整张专辑洋溢着复古的1980S迪斯科舞曲风,并且,全部使用黑胶唱片年代的模拟录音技术制作。相比数字录音,模拟是非常昂贵的、博物馆般级别的技术。
但是,正是daft punk如此彻底的复古,点燃了黑胶复兴的第一把火。2013年,“蠢朋克”以出色的音乐才华横扫世界各大音乐奖项,而专辑的黑胶版,也在 2013年全球销量超过5万张。
接下来,美国摇滚乐手 Jack White 在2014年6月的个人新专辑《Lazaretto》黑胶版本,甚至在一周之内卖出4万张,刷新了美国单张唱片黑胶销量的纪录。
最敏感的风向标当属欧美的大小唱片店们,黑胶唱片全部被重新摆放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黑胶复兴,看来不再是一个传说。
为何是黑胶?
其实,体验过黑胶唱片,就会明白乐迷为何会重新爱上它。相比起单薄冰冷的数字音乐,有着消磨不掉噪音的黑胶唱片,听起来却厚实,温暖。
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分野呢?因为黑胶唱片录制存储完全非数字化的模拟格式,恰恰是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声音所有频段的无损格式。而数字音乐的代表CD或者MP3,为了满足人们对存储量的贪婪,已经把音乐中大部分“人耳听不到”的频段都去除。而那些“听不见的声音”,却恰恰是黑胶与数字音乐的体验差别之秘密所在。
也许,我们听得到或听不到的存在,都是万物迷人之处不可或缺的组成。选择了快速便捷,就意味着你同时失去了一些缓慢、麻烦,但却依然值得珍惜的生命体验。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黑胶迷,他的一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恰当:
“CD随时随地都能发出美好而正确的声音,但黑胶唱片和那热心的听者之间所存在的类似‘心的交流’,在这里则不可能找到。我虽然不是一个怀旧趣味很强的人,不过夜晚一个人边喝着威士忌,边想认真听音乐时,无论如何都会伸手去黑胶唱片那边。”
关于“黑胶复兴”,一位摄影师也功不可没。
Eilon Paz 2008年从以色列来到美国纽约后,在闲暇时间流连于大大小小的唱片店,并决定为收藏黑胶唱片的乐迷们创作一系列的摄影作品,至为此开始环球旅行,最终,他拍摄了130多位胶友(我定义的黑胶唱片玩家),并集结成书。
这本名为《d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