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高考文综卷中有两道政治选择题均以英国大选为背景,颇引人深思,摘录如下。
全国文综卷乙第31题:
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A. 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 议席分配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
C. 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 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浙江文综卷第35题:
19世纪以来,英国的政府权力基本上由两大政党轮流掌控,其他政党几乎无缘。然而,在2010年5月的大选中,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未能在选举中得到多数票,第三党自由民主党却获得了相当的票数,从而出现了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
A. 英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已不适应现实政治
B. 英国出现了两党制向多党制过渡的可能
C. 英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已趋向总统共和制
D. 英国首相和内阁的更迭今后一定很频繁
为更好地了解上述试题情境创设的背景,让我们先对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及2010年大选的基本情况作一些概述。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两党制尤其是议会制两党制传统的国家。早在17世纪,英国当时的议会中就有了两个政党,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后改称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后改称保守党)。两党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轮流执政将近一个世纪。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自由党分裂,工党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从那时起,英国两党制逐步完备。从历史上看,在实行“简单多数”的选举制度的英国,第三党很难形成气候。
然而,在2010年5月举行的英国大选中,一幅错综复杂的政治图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英国议会下院共650个席位中,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以36.1%的得票率获得了307个议席,成为议会下院第一大党;首相布朗领导的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了258个议席,失去了议会下院第一大党的地位;克莱格领导的自由民主党(下文简称“自民党”)以23%的得票率获得了57个议席,成为议会下院第三大党。三党均未获得超过半数的326席,自1974年以来,英国再次出现“悬置议会”(指下院议会选举后,出现了没有一个政党获得下院总席位半数以上席位的情形)。随后,经过5天紧张激烈的幕后博弈和讨价还价,保守党和自民党携手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个联合政府,而且新政府承诺要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希望以“比例代表制”代替现行的“简单多数”选举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2010年的高考文综卷中,上述两道选择题也许并不显眼,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长。
一、意蕴
1. 敢于直面现实
2010年英国大选颇为尴尬的结果,似乎预示着英国的政治生态正在面临着艰难的变局,长期以来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遇到严重挑战,甚至可能终结。英国政坛的这一新变化,材料十分鲜活,在时值高考前夕的5月,无疑是一大热点问题。但问题是,它与教材告诉我们的英国政党制度和政体的相关知识并不完全契合。我们不难想象,全国卷和浙江卷的命题人员不约而同地将如此棘手的现实问题引入试题,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内容基于教材又高于(超越)教材的做法,不仅需要有敏锐捕捉时代信息的智慧,更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2. 注重有机结合
一个热点问题能否进入试题,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如何,还必须考虑与教材知识点(或考点)能否有机结合。就上述两道试题而言,它们都很好地构筑了热点问题与教材之间的自然通道。先从题干来看,情境的创设均源于英国大选这一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背景,虽表述各异,但都抓住了热点所体现的主旨,即英国现行选举制度已形成了对两党制的冲击,英国出现了两党制向多党制过渡的可能。再从题肢的设置分析,它们既考虑了对情境信息的正确解读,又与教材知识点(或考点)息息相关,如浙江文综卷第35题中的材料,并不涉及国家结构问题,也不影响沿袭几百年的君主立宪制,且尽管多党制国家比两党制国家的内阁更迭和政治震荡多一些,但并不能因英国现实政治的这一变动,就贸然得出内阁更迭今后一定很频繁的结论,所以,A、C、D均不应选。
3. 力求“三维一体”
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既是政治课教学的目标追求,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价值追求。要正确作答上述两道选择题,首先,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搞懂弄清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含义,英国政党制度与政体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其次,考生应在上述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做到真懂活用,否则,即使把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也只能望题兴叹或乱点鸳鸯谱;再次,考生须具有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试题中“这次选举结果表明”“这一变化表明”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已提示考生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英国政治生活的变迁,如果囿于书本教条而无视客观实际的变化,哪怕心里认定了正确答案,也会变得犹豫而不敢下手,最终或错选失分而后悔莫及。
二、启示
高考试题,尤其是高质量的试题在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升与概括上,具有强势的导向功能。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它们只是两道选择题,但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却是显而易见的。
1. 要引导学生读好书,不死读书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载体,也是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依托,高考试题着眼于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上述两道选择题所涉及的英国两党制、政党制度等知识,都是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模块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学科主干知识,学生只有读好教材、夯实基础,才能心里不慌,坦然应对千变万化的试题。
同时,由于高考试题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规定的学科考核目标基本能力的要求必定会在试卷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即使是选择题也十分注重考查学生是否真懂、能否活用,如上述两道选择题就是考查了考生正确解读信息,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的能力。因此,我们就应尽可能改变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做法,力避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现象,以真正达成引导学生不仅读好书而且还不死读书的目的。
2. 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现实
高考试题命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方向不会改变,课堂思想政治教学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现实,既是思想政治学科性质与特点所决定,也是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色和魅力所必须。上述两道选择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鲜活的题材引入了试题,让试题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间可以流逝,而试题的巧妙设计,在解决现实前行与理论滞后之间矛盾的同时,镌刻在考生心灵上的印迹或会永存。试想,缺失了对现实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等内容的关注和联系的学科教学,只是空洞的理论,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何用?只拘泥于教材的知识而不能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理论回应的教学,于学科的价值又何在?更遑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活水,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3.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思维的基本方法
具备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前面的分析已告诉我们,离开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就无法正确解答上述两道选择题。所以,思想政治课应该把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法,诸如比较的方法、辩证思维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等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0年的英国大选早已落下帷幕,目前断言英国两党制就此瓦解还为时尚早。但愿2010年高考试卷中这两道以英国大选为背景的政治选择题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和赏析,以推动新课程改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国文综卷乙第31题:
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A. 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 议席分配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
C. 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 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浙江文综卷第35题:
19世纪以来,英国的政府权力基本上由两大政党轮流掌控,其他政党几乎无缘。然而,在2010年5月的大选中,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未能在选举中得到多数票,第三党自由民主党却获得了相当的票数,从而出现了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组阁的局面。这一变化表明
A. 英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已不适应现实政治
B. 英国出现了两党制向多党制过渡的可能
C. 英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已趋向总统共和制
D. 英国首相和内阁的更迭今后一定很频繁
为更好地了解上述试题情境创设的背景,让我们先对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及2010年大选的基本情况作一些概述。
众所周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两党制尤其是议会制两党制传统的国家。早在17世纪,英国当时的议会中就有了两个政党,一个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后改称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地主阶级和封建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后改称保守党)。两党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轮流执政将近一个世纪。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自由党分裂,工党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从那时起,英国两党制逐步完备。从历史上看,在实行“简单多数”的选举制度的英国,第三党很难形成气候。
然而,在2010年5月举行的英国大选中,一幅错综复杂的政治图像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英国议会下院共650个席位中,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以36.1%的得票率获得了307个议席,成为议会下院第一大党;首相布朗领导的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了258个议席,失去了议会下院第一大党的地位;克莱格领导的自由民主党(下文简称“自民党”)以23%的得票率获得了57个议席,成为议会下院第三大党。三党均未获得超过半数的326席,自1974年以来,英国再次出现“悬置议会”(指下院议会选举后,出现了没有一个政党获得下院总席位半数以上席位的情形)。随后,经过5天紧张激烈的幕后博弈和讨价还价,保守党和自民党携手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个联合政府,而且新政府承诺要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希望以“比例代表制”代替现行的“简单多数”选举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2010年的高考文综卷中,上述两道选择题也许并不显眼,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长。
一、意蕴
1. 敢于直面现实
2010年英国大选颇为尴尬的结果,似乎预示着英国的政治生态正在面临着艰难的变局,长期以来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遇到严重挑战,甚至可能终结。英国政坛的这一新变化,材料十分鲜活,在时值高考前夕的5月,无疑是一大热点问题。但问题是,它与教材告诉我们的英国政党制度和政体的相关知识并不完全契合。我们不难想象,全国卷和浙江卷的命题人员不约而同地将如此棘手的现实问题引入试题,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内容基于教材又高于(超越)教材的做法,不仅需要有敏锐捕捉时代信息的智慧,更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2. 注重有机结合
一个热点问题能否进入试题,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如何,还必须考虑与教材知识点(或考点)能否有机结合。就上述两道试题而言,它们都很好地构筑了热点问题与教材之间的自然通道。先从题干来看,情境的创设均源于英国大选这一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背景,虽表述各异,但都抓住了热点所体现的主旨,即英国现行选举制度已形成了对两党制的冲击,英国出现了两党制向多党制过渡的可能。再从题肢的设置分析,它们既考虑了对情境信息的正确解读,又与教材知识点(或考点)息息相关,如浙江文综卷第35题中的材料,并不涉及国家结构问题,也不影响沿袭几百年的君主立宪制,且尽管多党制国家比两党制国家的内阁更迭和政治震荡多一些,但并不能因英国现实政治的这一变动,就贸然得出内阁更迭今后一定很频繁的结论,所以,A、C、D均不应选。
3. 力求“三维一体”
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既是政治课教学的目标追求,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价值追求。要正确作答上述两道选择题,首先,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搞懂弄清两党制与多党制的含义,英国政党制度与政体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其次,考生应在上述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做到真懂活用,否则,即使把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也只能望题兴叹或乱点鸳鸯谱;再次,考生须具有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试题中“这次选举结果表明”“这一变化表明”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已提示考生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英国政治生活的变迁,如果囿于书本教条而无视客观实际的变化,哪怕心里认定了正确答案,也会变得犹豫而不敢下手,最终或错选失分而后悔莫及。
二、启示
高考试题,尤其是高质量的试题在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升与概括上,具有强势的导向功能。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它们只是两道选择题,但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却是显而易见的。
1. 要引导学生读好书,不死读书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载体,也是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依托,高考试题着眼于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上述两道选择题所涉及的英国两党制、政党制度等知识,都是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模块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学科主干知识,学生只有读好教材、夯实基础,才能心里不慌,坦然应对千变万化的试题。
同时,由于高考试题突出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规定的学科考核目标基本能力的要求必定会在试卷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即使是选择题也十分注重考查学生是否真懂、能否活用,如上述两道选择题就是考查了考生正确解读信息,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的能力。因此,我们就应尽可能改变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做法,力避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现象,以真正达成引导学生不仅读好书而且还不死读书的目的。
2. 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现实
高考试题命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方向不会改变,课堂思想政治教学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现实,既是思想政治学科性质与特点所决定,也是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色和魅力所必须。上述两道选择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鲜活的题材引入了试题,让试题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时间可以流逝,而试题的巧妙设计,在解决现实前行与理论滞后之间矛盾的同时,镌刻在考生心灵上的印迹或会永存。试想,缺失了对现实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等内容的关注和联系的学科教学,只是空洞的理论,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何用?只拘泥于教材的知识而不能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理论回应的教学,于学科的价值又何在?更遑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活水,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3.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思维的基本方法
具备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前面的分析已告诉我们,离开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就无法正确解答上述两道选择题。所以,思想政治课应该把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法,诸如比较的方法、辩证思维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等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0年的英国大选早已落下帷幕,目前断言英国两党制就此瓦解还为时尚早。但愿2010年高考试卷中这两道以英国大选为背景的政治选择题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和赏析,以推动新课程改革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