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温暖旅程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yyive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
  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那顾忌的多余。我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機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
  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只是自嘲地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每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的耐心和爱。
  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说好。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就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道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于是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这使我不断地相信,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其他文献
夏至移动薄雾中的身影  清晨,就要消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虚无  每一片叶子都闪着万物有灵的光  群鸟在叫,从未改变,几近婉转  野鸡不时发出变嗓子少年的声音  夏至的清晨在薄雾中移动身影  失败的工业所抛弃的城乡边缘  几乎自然。它安然接受人的缺席  鸟、野鸡和树,依然把穷乡僻壤  当作自己往昔繁茂的祖国  我记录一秒钟如何消失  在下一秒之中,像晨雾滴落土地  我看着一切在如何慢慢在匯入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很多人认为切莱是最不重要的一道工序,其实不然。诸如切黄瓜这类蔬菜的时候,瓜片好像特别迷恋切刀,总是赖在上边,非得用手往下拨,楞不肯下来。遇着心情好,有耐心的人倒也无妨,可要遇着急性子偏又心情不佳的人,不得把莱剁得乱七八糟……切得一手好莱,不仅决定烹饪的难易程度,甚至影响莱肴的营养价值。下面介绍16个让烹饪原料切起来显得更轻松的小招数。  1.巧切鲜鱼肉 鱼肉要快切。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时
从加茂转小火车到上野,车厢只有一节,几个学生模样的乘客,上车垂头便睡。一路弯弯曲曲在山谷里绕,像是老式窄轨铁路,两侧的山景仿佛浙江天台山。  上野站没有出租车,距离旅馆两站地,我和殊同干脆跟着谷歌地图走过去。跨过一条叫做服部川的溪水,一直往南,路边是两排樱花树,拐角有张 YAMAHA 电子合成器站在那里。我们一路想象着樱花盛开的样子,配着想象中的喜多郎的电子音乐。穿过天守阁,就进入伊贺上野市区了。
当哈桑微笑着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无数读者被哈桑的忠诚、热情戳中泪点。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斗风筝比赛中,两人配合完美,一个负责割段风筝线,一个负责追回掉落的风筝。  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充满激情的风筝大赛,热情的人们,充满异域风情的风俗传统,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热忱。“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环
初一的时候,我妈上晚自习,我在家找空调遥控器,在床头柜深处的角落里翻出来一个颇有年头的硬壳本子。  我好奇心重,翻开看了。  里头是满满一本的情诗。我爸写的,写给我妈的。  我爸是很厉害的一个人,什么都干得很好,诗也写得很好,意境朦胧。  中间的某一页里,夹着一朵风干的玫瑰花,很完整,也很漂亮。  中间的另外一页里,夹着一封信,也是我爸写的。  以他在信里的叙述来看,是他们俩各自工作后,地域时间上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山川兼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给豫菜的发展提供了丰盛的物质基础。  河南烹饪历史悠久,远在二千多年前就有“钧台之享”,夏代中兴之主少康曾当过有虞氏的“庖正”;商代宰相伊尹被世人尊为“烹调之圣”,《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伊尹答商汤问,是我国烹饪理论的开山鼻祖。南北朝时中原佛教盛行,寺庵菜应运而生,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咏诵。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都
森林在说话。犹如发自體内神经质的耳鸣,那声音是浮悬于深潭之上的朦胧月色,是不确定的模糊轮廓的流动空间。耳鸣不绝。  溪涧濑响,回溯最初的潜滴暗流,不知在哪一块被苔藓覆盖的石头底下躲藏——吹着笙笛的小精灵,在倾吐生之喜悦。  是新栽的小树,芽和芽,幼儿的嘴里,粉红的牙周像花苞,因为呵痒而嘻开了一朵朵懵懵懂懂的欢笑;是即将出巢的雏鸟,振动光的羽衣;是冻土苔原的驯鹿,舔着石松和盐;是白桦林里最后一抹冷却
沈昆,1970年7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高中文化,特一级烹调师(高级技师),2002年被中国商业部、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烹饪名师”,2003年被聘为“北京东方食品雕刻委员会”副秘书长。师从中国烹饪大师、联合国中国行政总厨张中龙先生。    从事厨政工作18年,曾在成都南海海鲜楼(粤菜)、四川成都锦江宾馆(五星级)、花园餐厅、京川宾馆(四星级)、晶爵大酒楼(川菜、粤菜)、兰州名人丽岛、成都狮子楼
文字的价值  传递信息是一种生命现象。植物有传递信息的能力。比如说植物的趋光性、顶端优势、共生、绞杀以及捕猎动物等等。据考证,目前地球上的食肉类植物有600多种,如大家熟知的猪笼草、捕蝇草。  微生物也有传递信息的能力。比如细菌和病毒可以产生耐药性,可以将耐药性传递给下一代。  至于动物传递信息,就不必赘言了。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生物,与其他物种的本质差别,就是具有独特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