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案例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1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馒头,让学生掰开,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小孔,进而教师提问: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馒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馒头中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知道馒头为什么暄而多孔呢?这种小孔是怎么来的吗?别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方面的知识——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这样从馒头开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事先准备如下药品:碳酸钠、稀盐酸、纯碳酸钙粉末、石灰石、浓盐酸、稀硫酸。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让学生进行猜想,并提出六种假设方案为: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纯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4.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5.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6.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将学生分组,分别做这六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如下问题:(1)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哪一组实验品最合适?(2)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讨论后各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会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不用碳酸钠和纯碳酸钙粉末的原因是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收集;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使反应自行停止。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试验的方法及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后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怎样的呢?我们常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首先我们来看反应物的状态怎样?在什么条件下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组同学取一块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倒入少量的稀盐酸。观察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得出反应物状态:固态和液态反应;反应条件:常温。今儿请同学们继续考虑: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料、反应条件,教师提问:那我们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谁相同呢?C层同学回答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实验室制氢气相同,A层学生回答原因是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且反应不需要加热。那我们选择怎样的发生装置呢?学生画出实验装置,并将学生所画的研究成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如何?该气体又怎样收集呢?你的收集依据是什么?学生进一步分组实验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最后用投影展示实验成果。如何填满?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呢?同理,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最后,教师指出该实验的几点注意问题,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至于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这微观粒子间的反应,教师自制课件演示。而后A层同学在黑板上板演CaCO3 2HCl=CaCl2 H2O CO2↑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从哪变来的呢?和谁反应的结果呢?进而引出碳酸根离子的鉴别方法。A层同学回答。并进一步出示简单练习题加以巩固。
  3. 迁移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碱面:碳酸钠,你会鉴别纯碱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吗?二人一组讨论而后分组实验,C层同学答现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迅速放出二氧化碳。教师进而发问:实验室中能否用碳酸钠制取二氧化碳呢?C层同学回答不能,B层学生回答原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特快,来不及收集就反应完了。碳酸钠除了和盐酸反应外能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吗?教师出示纯碱和一瓶醋精,C层同学演示,纯碱和醋也能反应并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提问?我们吃的馒头是怎样做成的呢?为什么暄而多孔呢?二人一组讨论后A层同学回答,面团发酵产生的酸与纯碱反应,加热,有二氧化碳生成,是馒头暄而多孔。这样以馒头结束,迁移应用,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胆实践,学生能做出答案的教师不抢,学生能动手实验的教师要尽力准备条件,学生能听到、看到、体会得到的,教师要留心搜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疑有思,有滋有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之人,能动之人,发展之人。
  (乐亭县王滩初中)
其他文献
上次回去,我总感觉老徐有点不对劲。平时做事一向干练利索的他变得丢三落四起来,电话里说好了要给我炖排骨,可我回到家时,老徐却还在满屋子打转,不停地拍着脑袋嘟囔着:“我买好的排骨怎么找不到了?明明放在这里了呀!”我狐疑地盯着老徐半晌,径直走到厨房,从案板底下找出了老徐买的排骨。  吃饭时,我皱着眉头问老徐:“太淡了,你没放盐?”老徐拿起汤勺尝了一口,尴尬地笑了:“最近事太多,可能是忘了。”这还有忘的?
查词典,能“查到什么”和能“轻易查到什么”几乎同等重要,所以词典编纂者都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面世前,翻译工作者必备的一部英汉词典是《英华大词典》,可这部词典尽管非常丰富,却有一个弊病,就是字小,密密麻麻,不同字体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词性标示符号(例如名词n、及物动词vt和不及物动物vi等)更是需要你花极大耐性去寻寻觅觅,查起来非常不方便,远不如同时期另一部同样不可或缺的《
〔摘要〕这是一则心理危机干预个案。一名高二女生因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咨询师通过倾听、共情、对话等技术,引导其与周围的人沟通,重新融入家庭、融入班级,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自杀倾向;人际困扰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6-0040-03  一、校园危机干预的概述  危机干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正如著名书法家孙晓云所言:现在中国的书店,最多、最齐全的书大概就算书法类了。书史、书论,碑版、阁帖,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编了再编,印了再印,尽管印刷质量差些,却大大地供过于求。正所谓,旧时在少数人手中把玩的“王谢堂前燕”,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书法类的著述虽多,但真正想找一本既有质量又好读的,也并非易事。而刘涛每次新的著作面世,总能给书法的研究与阅读带来一股清风,其隽永而深刻的撰文风格正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勉励提高“历史思维”,强调“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提倡“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要求“树立历史眼光”……历史,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想问题、观大势、谋战略的重要坐标。思考过去、瞩望未来,历史中沉淀的,正是走向未来的力量。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述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历史感是什么?正是以历史逻辑、历史
巴西何以有足球王国之称?这个王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实地观察和了解,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笔者世界杯期间远赴巴西的主要目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算是上了一课。  足球不必依赖教育  教育与体育的关系是中国近年来社会热议的话题,足球也在其中。这几年,中国的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携手打造校园足球,喊破嗓子,要从娃娃抓起。表象上,教育繁荣,足球落后,二者反差越来越大。  虽然巴西之行来去匆匆,未能去当地的中小
〔关键词〕穿越白纸游戏;活动设计;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3-0040-03  【活动理念】  信心是一种心理潜能。当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时候,常常就是他获得成功的时候。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天性里有一种倾向,如果将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可能成为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人,有信心克服困难,有信心处理问题,有
捧起冠军 成为自己  欧冠决赛,拜仁慕尼黑1比0战胜大巴黎夺冠。对于共同经历本赛季起起伏伏的球迷来说,我必须真心说一句,这样的拜仁是完美的。  11场比赛全胜,拜仁创造欧冠历史。各项赛事连胜21场,从今年1月到现在,拜仁竟不知失利为何物。前锋莱万多夫斯基在德甲、德国杯和欧冠三项赛事中全部拿下金靴已十分难得,在今年欧冠半决赛和决赛中,拜仁竟全部零封对手。在一路横扫英超、西甲和法甲强队后,这个冠军可以
一  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翻译是 “由彼及此 ”或“由此及彼 ”的语际转换(interlingual transformation),那么,翻譯西方学者的汉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视为 “往而复来 ”的信息交流。因为汉学著作讨论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所以其中必然包含大量源于汉语的概念及译自汉文典籍的专名、引文,此类内容的 “回译 ”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其中,引用文字通常不必另行翻译,但需查明出处,
提要:刘家和先生是现今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以通古今、贯中西和跨学科著名。本文试图探析先生为什么要走学问之路;为什么选择历史学,在史学领域又为什么选择中国史、世界史和古代史,为什么选择史学理论,为什么选择回应世界性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为什么选择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古今互鉴的研究方法,选择比较研究方法;先生作为学者的胸襟以及对学问价值与本质的看法。所有这一切,都彰显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