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彩舞”重游“大世界”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电视导演和制片人生涯中,有一个栏目我做的期数最多,时间也最长,那就是每周一期,每期1小时的大型戏剧综艺栏目——《东方戏剧》。这档节目一共做了236期,历时6年。我获得的国家级奖项有些也源于这档节目。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内容,就有1998年4月的第53、54期。这是特意为骆玉笙老师来沪演出做的专辑——《白发红心映曲坛——庆贺骆玉笙回沪演出专场》,分上、下两集播出。为了做好这期节目,我特地邀请骆玉笙老师从天津来到上海,除了请她重返上海舞台演出,还帮助她实现了她晚年的一个夙愿——重游她的发迹之地“大世界”游乐场!
  一、“白发红心”耀沪上
  举办这档节目的初衷,是因为电视剧《四世同堂》于1985年8月16日起在央视播出后,全国电视观众反映强烈。其中由骆玉笙老师演唱的主题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迅速红遍神州。另外,骆玉笙老师是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德高望重,而我,又恰恰是中国曲协的会员,已创作了几百件大大小小的曲艺作品,内心有着较强的曲艺情结。我请来《东方戏剧》的几位策划高手——何双林、施雪怀、方家骥等老师到东方电视台开会商量,大家也一致赞成将骆玉笙先生请到上海来做这档节目。我们的策划立即得到了时任东方电视台台领导穆端正、劉文国等的首肯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骆玉笙老师的积极响应。考虑到骆玉笙老师年事已高,为了避免意外,我要求骆玉笙老师,必须请一位年轻亲属陪行,所有差旅费都由主办方东方电视台承担,她听了非常开心地表示同意。为了这场演出,我还反复征求骆玉笙老师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此次来沪,一共演唱四首她的保留曲目:脍炙人口的《重整河山待后生》  《丑末寅初》 《万里春光》和《北京颂》。
  听到骆玉笙老师要来沪录制节目的消息,上海一些著名曲艺大家如黄永生、余红仙、吴君玉、蒋云仙、王汝刚、李九松等都非常兴奋,表示极愿意来参与演出,一是来表达对于骆玉笙大师取得的艺术成就的热烈祝贺和由衷敬仰,另外也为了加强南北曲艺界的学习交流。
  由于要来这么多的大师和名家,上海逸夫舞台举行的这场演出的戏票很快就告售罄,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除了骆玉笙老师的四首曲目外,上海的著名的曲艺家、大师级人物的祝贺节目也相当精彩,比如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余红仙女士表演的是弹词《西厢记·拷红》片段;上海说唱泰斗黄永生演唱了上海说唱名段《金陵塔》;著名歌唱家赵东兰(原先扮演过江姐)演唱的是京歌《前门情思·大碗茶》,上海滑稽名家王汝刚和李九松表演了独脚戏《金字招牌》,著名评弹演员赵丽芳表演的评弹《二泉映月》。骆玉笙表演的京韵大鼓《万里春光》和《丑末寅初》穿插其间;评弹名家吴君玉老先生表演的是评话《水浒》选段;著名越剧演员韩婷婷此次不唱她的范派越剧,而是演唱了评弹《黛玉焚稿》;评弹大家蒋云仙老师表演的是她的拿手好戏弹词《啼笑因缘》选段;著名歌唱家于丽红也来客串,她演唱的是方家骥特地为本场演出创作的主题歌——京韵大鼓《白发红心映曲坛》;最后压台的当然是骆玉笙先生,她演唱的是京韵大鼓《北京颂》。整台演出,掌声雷动,高潮迭起。演出结束时,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迟迟不愿离场。
  大幕重启,对观众一向极其尊重的骆玉笙老师在其外孙女的搀扶下,特地重新返回舞台中央,再次向热爱她的上海观众鞠躬致意,并且深情地说:“我今年84岁,八十年前,我就是在附近的‘大世界’登上舞台的!所以,我非常热爱上海!非常想念上海!”紧接着用上海话说了一句:“我争取下趟再来上海!谢谢大家!”然后再次鞠躬致谢。
  而此时在转播车上切割完所有画面的我,兴奋地大吼一声:“收工!谢谢各位!”
  二、故地重游饱深情
  《白发红心映曲坛——庆贺骆玉笙回沪演出专场》是1998年4月9日晚在市中心的逸夫舞台举办的。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场演出的说明书。那年,骆玉笙老师已经84岁,这是她生涯中最后一次到上海来演出。结束以后,骆玉笙老师向我提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重游“大世界”。我立即答应:“演出结束,我开车陪您去!”
  第二天上午,我开车去骆玉笙下榻的南外滩绿苑大酒店贵宾包房,接她去重游大世界。记得那天,骆玉笙老师穿着一身黑丝绒的旗袍,显得相当雍容华贵。一路上,骆玉笙老师向我讲述了她的艺术生涯。她于1914年出生在江南,由于年幼,她根本不记得自己确切的出生地点。她出生刚满6个月就被送给江湖艺人天津人骆彩武做养女,“小彩舞”这个艺名最初就是这样得来的。骆玉笙从4岁起,就在上海的“大世界”开始配合养父演出魔术和杂耍。常常是骆彩武在变魔术的时候,把“小彩舞”变出来,然后让她给围观的人唱上一段二黄。与现在的小孩不同,彼时的“小彩舞”,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正是在需要关心与呵护的时候,却已经在为衣食奔波了,有了伤心的事没法对别人说,有了高兴的事也没人听,她只好用唱戏来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
  到了大世界,在我朋友、大世界负责人的特许之下,骆玉笙老师再次回到了自己初登舞台的地方。我记得大世界当时还在内部整理,并没有对外开放。我陪着骆玉笙老师先是来到大门口的哈哈镜跟前,她深情地说:“还是保留着当年的样子,很好!”然后,我陪着老人一共逛了四个楼面,最后来到位于中心的露天剧场。只见她不断驻足环顾,睹物生情,眼睛里闪着泪花。她激动地说:“唉,这儿差不多还是老样子。这儿已经改动过了。这儿,我还摔过一跤呢!唉,我本是上海人,我的艺术生涯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据我所知,我国戏剧界的好多大明星都在这里唱红,然后走出去的。”
  是的,在大世界艰难的舞台生涯,也摔打出骆玉笙坚强的个性,大世界的演艺实践,奠定了她走向艺术高峰的基石。骆玉笙从上海的大世界出来之后,她跟着养父又去了南京的夫子庙、汉口的大舞台等地方演出。1931年,在养父死后,17岁的骆玉笙正式演唱京韵大鼓,1934年她拜韩永禄为师,学刘(宝全)派大鼓曲目。韩根据她的音色特点,专门为她设计独特唱腔,使骆玉笙后来获得“金嗓歌王”称号。后来,骆玉笙兼采“少白(凤鸣)派”、“白(云鹏)派”之长,形成“骆派”的风格。骆玉笙早期以演唱悲曲见长,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她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成为继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白凤鸣之后,中国曲艺界的又一名家。她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在绿苑大酒店四楼宴请骆玉笙老师时,我问她:“为什么《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部作品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她谦虚地作答:“归功于《四世同堂》这个作品拍得好。其实,我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作品的寓意是广泛的,不光是河山国土,曲艺、文化、艺术、科技等等要发展和复兴,也要寄希望于下一代!文龙,你说呢?”我听了连连点头。
  万万没有料到,4年之后,也就是2002年5月5日,这位艺术大师因呼吸系统衰竭在天津辞世,享年89岁,她在寂静中离开亲人,离开她热爱的文艺舞台和观众。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分别以不同方式对骆玉笙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她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令人扼腕的是,骆玉笙大师没有能实现她再次重游上海的夙愿。在悲恸之余,我也暗自庆幸,我们东方电视台,我和我的团队通过举办《白发红心映曲坛——庆贺骆玉笙回沪演出专场》,为我们上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的佳话和历史记忆!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国家一级导演、民进上海市委原常委)
  责任编辑  崖丽娟 姚亚茜
其他文献
津南村,本是坐落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一处教职员宿舍群,普普通通,并不起眼,但因这里几十年前曾云集过众多名流而闻名中外。如今,在津南村的村口一面墙上,还镶有一块汉白玉石牌,上面除刻有“津南村”3个大字外,下面还有4行小字:  始建于1936年,张伯苓、柳亚子、翁文灏先生等曾居于此,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郭沫若、马寅初等先后来此拜访友人。  应该说,曾在津南村居住或过往的名流远不止那块石牌
期刊
我脑海中的汪庆正先生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前辈和忘年交。他的魅力体现在广博而深邃的学识、富于战略眼光而又灵活务实的事业实践、睿智敏捷的人生洞察力、仁慈宽厚的同情心、儒雅斯文的风度、率真幽默的气质, 再加上一头富于诗意的飘飘白发, 真正是中国文博界的奇才。  我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博物馆工作,至1990年辞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早期中国艺术考古。在上博七年时间,先后担任过两种工作: 前五年是
期刊
历史上的学人无非分为两类,一是著述家,一是实干家。著述家的著述,即便是暂时被藏之名山,但他们的业绩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实干家常常是作而不述,他们做过的事虽然会变成历史陈迹而益发显现出灿烂的光彩,而对作出如此贡献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则逐渐鲜为人知。徐森玉(1881—1971)就是这样的实干家学者。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
期刊
摘 要: 州际高速公路的铺设是美国交通史上破天荒的举措,其重要性和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也产生了新的种族问题:大量非洲裔美国人社区在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遭到了刻意破坏,加重了种族矛盾。其中,横穿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黑人社区的40号州际高速公路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从40号州际公路的路线制定到黑人社区居民反对的失败,都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规划路线时对黑人社区的刻意破坏与对黑人权益的漠视,折射了高速公路铺设
期刊
1987年夏,我文博专业毕业入职与“上博”合署办公的文管会地面文物保护部,尽管之前实习去嘉定县博物馆做过孔庙碑刻梳理,但那时对石刻资料概念还停留于文献史学价值,即从石刻史料追索跟历史记载互为补充甚至纠正历史记载错误与不足的新材料。  1988年春,我应陕西汉中博物馆郭荣章馆长邀请出席中日褒斜石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会后又撰写《汉魏蜀道石刻史料研究》长文,这篇论文很明显有学习汪庆正先生之前发表在馆
期刊
摘 要: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
期刊
在中科院院士名单中,有谭其骧先生。在上海社联近年评定的已故“68位上海社科大师”中,又有他。要说“双料大师”,他当之无愧。他丰厚的学问,值得敬佩。他致力于国家建设的治学态度,值得效法。  谭其骧先生是我的老师。你们要我回忆,我就先来讲一则小故事吧。大家都知道上海在金山有一个石化厂,它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72年国际形势缓和以后,我们开始从国外引进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那时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决
期刊
上海本地钮氏家族,由始祖钮大椿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上海县城迁居马桥镇东的俞塘村,设“爱日堂”族号,订“大正荣光在,天元世永长,廷芳臻肇庆,以德可安昌”家谱,自清朝以来素为本地名门望族,至民国时期,钮永建、钮恂言、钮长耀、钮长铸等族人更是上海遐迩闻声的人物,曾影响上海政治文教多年。钮氏族人乐善好施,学养兼备,在风云变幻的艰困时代,始终关怀桑梓,深获当地民众敬重。有一次,闵行籍的上海市文史研究
期刊
冯其庸先生是大学者、艺术家,也是诗人。《冯其庸年谱》中有一则有关我的记载:“1989年7月1日,连日来于旅途中读石楠小说《寒柳》颇多感触。……读《寒柳》毕,感赋一诗:‘读君新著意难平,一树垂杨万古情。我亦虞山拜柳墓,短碑荒草卧纵横。’”这是怎么回事呢?  1988年7月,我的第二部长篇传记小说《寒柳——柳如是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次年夏天,冯老南下出席学术研讨会,逛书店买了一本《寒柳》。他读毕
期刊
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撰的《仁者寿:文化名人的艺术人生》(中西书局,2015年版)一书中,有一篇介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周方白先生夫妇的文章,这使我想起了七十年前,我在上海圣约翰中学读初中时,图画课就是周方白先生任教的。那时他是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到中学部执教图画课纯属兼职,但他仍非常认真对待。  他來上课时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位身背挺直、高个子、留着山羊胡须的长者,其实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