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份情怀一种坚守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铭辉白描——
  为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走29年;本着“培养创造性人才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给力”的朴素想法,在偏僻县城的课堂上“怂恿”学生给文章挑刺、向权威挑战,搞语文创造性教育实验,被斥为“对抗高考”后仍坚守信念;“带着镣铐”——兼顾培养创造性和应试人才,舞出了“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实验新天地——多次获省教育创新(或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至今,身贴“省级名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标签的他仍追求执著,“跟奥斯特洛夫斯基比,我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在‘解放人类’呢: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解放课堂和我的学生,给他们学习的权利、思维的自由,使所作所为与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自动接轨。”他说。
  
  记者:在建党90周年的今天,信仰危机似乎有加深的迹象,但听说你仍抱有共产主义理想?
  郭:我是本世纪初才入党的,当时社会上就盛行着信仰危机,一般的群众甚至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都产生怀疑,然而,我却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因为我看到了,家庭正在走向消亡。
  首先是,家庭的规模正在不断缩小,传统的家庭规模是越大越好,多子多孙的观念正在逐步消失,现在大家追求的是三口家庭,有的还过“丁克族”的俩人生活,甚至有人享受单身主义。第二是人类的生育能力越来越差。有资料显示,男人的精子量已经不到30年前的50%。有科学家发出这样的疑问:50年后人类还有生育能力吗?人类没有生育能力了,我们靠什么来延续自己种族的发展呢?那就是靠克隆。克隆,单性繁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家庭的消亡啊。
  记者:家庭消亡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有什么意义呢?
  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崩毁是因为产生家庭,继而产生了阶级,随之产生了国家。我们共产主义是要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它的第一个结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家庭。也就是说,家庭解体后,阶级随之消灭,继而国家也就不复存在。没有国家,没有阶级,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存在的一个政治表现吗?
  其次是物质的无限丰富,我也是坚定共产主义的这种经济形式是可以达到的。举个例子:我的家乡是一个只有25户左右人家的小山村,30年前,养猪的产量大概是40头左右,平均一家一点几头。而今天,我家邻居一年就出产大概200头。200头啊,这是什么数字?就是他一家人的养猪量相当于过去全村人的5倍。全村人呢?那就是100多倍。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所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总和还要多。那么,再一个30年、50年乃至500年,我们的物质是怎样的丰富。
  记者:你这个做教师的,应想点实在的东西,当下谈“为共产主义”会给人一种虚无的感觉。
  郭:感觉虚无,是因为有认识误区。你想,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说,没有石器的出现,就没有奴隶社会的出现;没有铁器的出现,也就没有封建社会出现;没有蒸汽机,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出现;没有电气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出现。今天可以这样说,没有生物技术的出现就没有共产主义的出现。我的思维逻辑是:历史的发展靠科学技术,那么科学技术靠谁呢?就是靠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靠谁培养?就是靠我们学校;学校靠谁?就是靠教师。这样,我们在工作中就找到了方向: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工作,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具体表现。
  记者: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的瓶颈仍然是高端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稀缺,但高层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层面似乎没甚觉醒或实质性作为,你多年前的忧思依然如故。
  郭:是的。有几个“对比”总在鞭挞着我——
  一是近百年来,在影响人类生活、人类发展的重大发明中没有一个中国人,小到纽扣、拉链,大到电视、电脑、电话、飞机,哪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有炫耀世界的四大发明,但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中国古代出了很多状元,但在人类文明的贡献上有所建树与创见者少得可怜,远逊于庞大的状元队伍。想想真是汗颜呀。第二个是,1895年诺贝尔奖开始以来,已经出现了几百位诺奖获得者,可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不错,在历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们曾经有过囊括全金的自豪,可除此还有什么呢?有人调查,高考33年来,各省市一级的高考状元不下千余人,随机抽样调查三分之一强,即近400人,据说竟然无一人在社会各行业中做出了杰出成就。这样一个鲜明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还有,在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四分之一的是华人,然而,华人在美国不足人口总数的0.5%。我不禁扪心自问,那些发明者为什么不能生长在我们自己的土壤上?20年前我就曾经反思:自己近20年的教龄都在忙些什么?难道不该负一点点责任吗?我真的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记者:在语文教育承前启后方面, 你觉得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上?
  郭:就语文学科来说,科举消亡以后到现在,大概出现了五代语文老师。第一代是:梁启超、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他们的贡献是把语文从“经义教育”转到“生活教育”。第二代语文老师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张志公、朱自清等一批前辈,他们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即“工具论”。解放以后,出现了第三代语文老师,他们是于漪、钱梦龙、章熊等领军人物,这一代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方面系统全面地探索和构建,取得了丰硕成果。第四代语文老师是韩军、程红兵、李镇西等,他们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们的历史功绩在于,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积弊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清算和实践的清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三、四代老师都主张放权,前者着眼知识学习方面,后者进了一步,强调从人文的角度去认识。总的说,只有放权给学生,才谈得上培养创造性人才。新世纪以来出现了第五代的语文老师,目前他们在理论界还没有定义,但是我们在第一线的语文课堂上,在前沿的教育理论杂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第五代的鲜明特点是:放权是他们教学的前提,如果没有放权,他们的教学没办法进行下去。这就是第五代的语文教师。我觉得自己是站在第四代与第五代之间的位置上。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一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停留在第几代的水平上,有没有必要进行改革,改革方向在哪里?这就需要眼光了。
  记者:这些年,你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得最成功的是“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实验,你怎样概括其特点?
  郭:该实验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把创造性思维的原理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走思维训练之路,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二是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散合式语文教学法”中,发散思维课是现代教育观的反映,它表现的是学生的精彩;辐合思维课是传统教学的继承,它表现的是老师的精彩。三是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指导结合起来,发散思维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辐合思维课则可根据需要,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加强应试指导。
  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多年来的执着追求和成果。
  郭: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创造性教育为主线,我在教育和语文教改领域大胆探索,20多年来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先后进行了“语文创造性教育”“干部班实验”“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古诗共鸣教学”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参与了“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研究”“语文个性阅读与个性化写作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9次获得省级教育科研成果奖,其中“散合式语文教学法”集中体现了我的创造性教育思想。
其他文献
通篇空白,只在标题上写了四个字“跪求零分”。  ——江苏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表示,今年江苏的高考出现了“跪求零分”的作文,但因为他写了题目,还是会给分,最终,这位考生得了1分  PPT教学更适合“学霸”,他们将PPT内容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学习知识。对于学习一般的人来说,就会产生惰性,考试完全依赖PPT课件。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投影PPT代替了传统板书,成为众多大学教师授课的首选。长
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2.45%的教师表现为中度症状,2.71%为重度症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不久前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北大发布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规定被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
我很认同两句话,一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是:只要用心去沟通,你便可以和每一个人成为好友。受这两句话的启发,我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写教育日记,我建立了班级QQ群,并把班上的学生加为好友,这样,我便能在博客上与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了。自2009年9月我接手初一(12)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回看我的教育日记,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的记忆犹新,这些日记博文成了我和孩子们沟通的
又到了欢欣毕业季,如何筹办一场靠谱的谢师宴(升学宴),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高考考的是学生的脑子,高考过后考的是家长的票子。每年高考过后,社会就进入“后高考模式”,“后高考经济”随之启动,很多学生进入购物狂欢状态。家长在替孩子支付一笔笔账单的同时,还要考虑要不要办“谢师宴”——要办的话怎么个办法,规模多大、酒席价格如何、什么时间办合适等等。  这边家长在为“谢师宴”忙碌,那边
经常有同事、朋友问起,我从教10余载,先后指导学生在杂志上发表作文数百篇,获奖近百余人次,所带文学社被评为市优秀小作家社团,到底有什么诀窍?我说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当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应试作文为指引,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取材还是立意,章法布局还是言语文采,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当然谈不上精彩,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抒写创意作文。我的做法具体如下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    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之举,一路走来,也身心疲惫,但有一点很明确,站上三尺讲台,依然心存梦想。我相信,主动或被动选择教师
【摘 要】数学本真教学是在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下提出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强调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阅读、独立思考和个性表達,突出数学本源,并要着眼学生发展,探究数学真相,从而建构教材、课堂、学生三位一体的课堂基本框架。  【关键词】读思达;本真教学;课堂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从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提出新观点、新理念。余教
岩中花树前。阳明子,答友人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守仁先生之妙言,可谓吾读《学记》之感受。——题记  晚春。细雨黄昏。书房里,花间淡茶半盏,桌前微微摊开的《学记》。一读,再读,似涓涓细流渗透心田,有微酽之感。思绪纷杂,忆及豆蔻年华,跟着师长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大
近日,江西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某班级发布一条奇葩班规:高三年级理科前100名与文科前50名以外的同学不得免费进入该班级,如需参观,则需要100元门票费。(见《新华网》)  乍一看,还以为奇葩“班规”是学生的恶作剧,看完白纸黑字的班规公告,我们才对其中的奥秘“窥探”出一二。说到底,还是绕不开优生、差生划分背后的“分数至上”意识,怕所谓的“差生”影响“优生”,涉嫌“差生”歧视。正如三令五申之下,依然“伫立
科技篇  科技话题进入高考作文,大概发轫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中都会有一两道与科技相关的作文题。其内容一般与具体的科技内容关系不大,而重在借此引发考生对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伦理、科技与环境等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作文话题,只是借助于科学现象,来阐述人生或生活的哲理。像今年安徽卷的作文材料讲述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揭示的却是一种生活哲理:“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