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何有的理想国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
  
  中小学教师中,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教师职业的?主动选择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并心怀理想而来的?回想当年,我的选择是无奈之举,一路走来,也身心疲惫,但有一点很明确,站上三尺讲台,依然心存梦想。我相信,主动或被动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很多人心中都曾有一个理想,甚而建构着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可能很柏拉图,很乌托邦,但这个理想国会有人情味,会有诗性精神,如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演绎的那种境界。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国。其思想核心是:哲学家不应该躲进象牙塔,应该学以致用,努力实践,成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不断追求哲学上的进步,成为哲学家,并利用哲学思想管理民众。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正义的城邦,构筑在哲学深邃与政治广大的理想之上,如此则限定了理想国只是理想之国而与现实格格不入。何为现实?放下理想,妥协,折中,认同。初出茅庐的学子,意气风发的才俊,我们曾经以为天下大任舍我其谁,三五年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再不能坚定执着步履铿锵。不是因为理想国虚无缥缈,而是因为现实强大的消解力量。另一方面,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美好预期,政策又不断描绘着这个美好预期,多重虚构奔涌而来,裹挟而下,理想终究成为飘萍,现实泥沙俱下,我们心中理想国的影像,慢慢地就化为诗意的想象而云消雾散。
  庄子描述了一个“无何有之乡”,一个绝对自由的乐土。惠子告诉庄子,有一棵生长在路旁被人视为毫无用处的大树,庄子建议:“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详见《庄子·逍遥游》)庄子的无何有之乡是一个没有功利和目的的世界,是追求自由无碍的读书人的心灵故乡。无何有并非子虚乌有,而其绝对逍遥自由的理想又让人觉得子虚乌有,这让我想到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谈到“无限大数”的性质时做的假设:有家旅店,有无限个房间,而且客满。这时来了个旅客。旅馆主人把1号房旅客挪到2号房,2号房旅客挪到3号房,如此不断挪移下去,新来的旅客就住进了1号房。这个希尔伯特无穷大旅店很像庄子的无何有之乡。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庄子的“无何有之乡”都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期许:自在,自由。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我们有期盼,我们不满现状,我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教育正是人类为美好期许做出的切实有为的努力,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国。然而,当下中国教育有如悖论——可以同时推导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理论体系,以致局外人莫衷一是,局内人雾里看花;总结成绩,花团锦簇;探究问题,触目惊心。希尔伯特的天才假设(一般认为是个悖论)有个前提条件——无限,现实却是有限的。当下教育的很多问题就纠结在这里:以有限对无限,以相对胜绝对,以致美好的假设——目标,价值——终究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无何有之乡的阳光照不进寒来暑往的现实那坚固的壁垒。
  希尔顿大酒店的故事因此而美丽动人:一对老夫妻深夜走进一家客满的旅店,前台侍者看着老人疲惫的神情不忍拒绝,将他们安排到自己的房间住下,自己则通宵值班。不久,侍者接到一封信,里面有一张去纽约的单程机票,那对老夫妻为他买下了希尔顿大酒店。这是我心中的理想国,虽无哲学的深邃,也无政治的机巧,却有我们理想中的美好:至诚达善,臻于完美。以未来为旨归的教育,如果不能达善,不求内心的宁和完美,那教育所行最多不过屠龙之术。
  由权力主导的教育,承诺很美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样的期许修辞优美但逻辑不严谨,情意深重但真实性可疑。如此表达像自来水那样一拧就来,汩汩滔滔,结果只会是浅薄的抒情、廉价地许愿。我们文化基因中那种虚妄的大同意识,诗情画意的感性思维方式,很容易将我们带入太虚幻境,贻误天下苍生。
  当教育的理论目标与现实背反,当全社会都裹挟其间不可自拔,我们心中的理想国已然坍塌。三五年内,大学生就业难也许是好事,至少,能让还在往独木桥上挤得力不从心的高考难民有个下桥的好借口,如果进而能自下而上地推动高考体制改革,则善莫大焉。高考,已经不仅仅让高考难民痛不欲生,也让相关家庭不堪重负。高考的奇怪还在于,它考了考生的学识胆气性格修为,也考了地域精神、家庭文化等,甚至还考了不可知的命运。然而,高考本身却几乎对地域精神、家庭文化等的建设一无是处,它就是考试,也仅仅是考试。通过一些闭门造车的题目将一个个个性迥异、人生殊途的学子汇总合并成一组组数字。事先事后,这个数字只是数字,而在过程中,其影响大于人的一生。这样的数字,如同一个咒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流行语无奈地揭示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光怪陆离的异象。
  教育目标价值偏失让我们失去目标。诗性呵护,个性培育,思想引领,现代教育的这些常识性价值标准似乎已经与我们的教育无关,我们正在偏离教育的普世价值,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我们失去了方向,我们看不到未来,我们因此而左冲右突,我们因此而着意放大感官刺激。2009年,广东研究生扩招20%;2010年,高校毕业生“被动考研”,创下考研大军新纪录;2011年,很多省份高考参考人数继续减少:他们在寻找各种路径逃离。当下中国,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民生,信息与消息,诚信与信任,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泡沫。教育泡沫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少还没有明确的去泡沫方法。大家已然失望,无动于衷而得过且过。教育数字化,教育技术化,教育权力化(行政化),教育功利化——教育的“四化”如果不能做到人性化,那教育的过程就是工具化,教育的结果就可能物化。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杀人案,教育亦难辞其咎。由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由百年树人到“百年伐人”,我们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轻。教育自由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划全面和考虑周全,实在叫人激赏。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蓝图,然而现实的教育运作中,我们仍然看不到多少明显的改变,尽管校园越来越漂亮,教学楼越来越气派,教师学历越来越高,但是,日常教学照常是书山题海闭门苦读,一样的照本宣科唯分数论英雄,依然是封闭式行政化管理。教育的问题有哪些,几乎是人人都明白;教育的出路在哪,社会也几有共识。但是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群情激奋的讨论层面和大家失望的眼神里,强大的现实依然固我。社会动用浩大的资源发展教育,结果就是一篇篇歌功颂德的总结汇报和一组组分解众生的数字。何以如此?是社会绑架了教育,还是教育误导了社会?是传统文化惰性使然,还是现代文明急功近利的后果推动?
  功利化、行政化等教育行为偏失导致当下教育缺失理想追求、精神信念和道德操守。我们口口声声以人为本,行的却是目中无人的园艺式教育。我们一直以辛勤的园丁来比喻教师,难道我们这种园艺式教育一直是自觉的追求?鸦片战争前开现代先声的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形象地描绘了传统文明对人才的戕害,并振聋发聩地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世纪前行了近两百年,我们茫然四顾,感觉风光依稀似去年。
  现代教育的宗旨是解放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品格,增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冷静看待我们当下教育的日常行为,哪一点不是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去年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他认为中国大学“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对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殊为心痛:“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教授”,“一些民办教育基本上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施密德特的言说也许不无偏激,但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
  曾经理想国,无何有是乡。当下中国教育让人欲说还休。
  教育是一条无尽的路途,我们在路上,家园在前方,风雨兼程,我们步履蹒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一番言说是“近乡情更怯”的浓郁乡愁使然,还是杞人忧天的秉性流露?我明白,现实必然不完美;我清楚,我们依然在建设心中的理想国——一个由庄子和柏拉图共同描绘的,由我们一代代人构建的精神家园。江山易帜、风雨侵蚀也不改理想国的迷人风光。这不是一个人的理想国,也不是一代人的理想国,这是我们的理想国,是每一个人的未来。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是人的未来。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萧田
其他文献
敬爱的《师道》杂志编辑:  你们好!  我第一次接触《师道》是在县城的一个同学家。那天,同学乔迁,新房之内,人头攒动。抽烟的,喝茶的,玩牌的,我很不适应——得找个清静的地方独自猫着。一转身我悄悄钻进了朋友的书房,关上了房门。朋友也是读书人爱书人,书架上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摆在桌上的是一本杂志,我顺手翻了一下,是《师道》情智版第五期。  卷首语《饼干被偷之后》是一篇译文,平时我不大喜欢看翻译过来的文章
【摘 要】小棒是一年级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重要、最形象的学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運用小棒教学,建立数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棒;一年级;有效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数已经通过各种学习渠道进行了基本的学前数学教育。比如学生能轻松地1个1个数数,甚至是10个10个数数等。但学生对这些的记忆更多是机械的。因此当学生利用小棒数数的过程中,会觉得太简单而掩盖了他们机械记忆
曾经,在班级“我爱‘悦’读会”上,我组织过“读话猜作者”的游戏。朗读一段话,学生竞猜此片段出自哪个作家之手,最后评选出“火眼金睛”、“顺风耳”等竞猜正确的同学。该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广了海量阅读;又引导学生感知了作家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活动总结时,我请同学朗读了学生作文,其他同学竞猜小作者。现场气氛热烈,竞猜者激动得脸都红了,被猜中的小作者更是兴奋异常。“神了!”、“奇了!”等惊讶兴奋的
关于德育,我们都以为是最重要的,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的。我上学的时候,学期末的成绩单上,排在第一科的永远是政治学科(现在不这么叫了)。即使是今天,“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口号也是喊得很响,绝没有人敢站出来公然反对。但私底下,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是没有人去看的。或者说,不屑去看。  1  这段时间,区教研室正在轰轰烈烈地搞各学科的优质课评比。其中一位做评委的朋友在日志里写了这么一件事:比赛结束,他去
2015年3月,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我收到了湛江教育局教研室陈洪义老师新著《重回课改现场 探寻教育智慧》一书,阅读完毕,寒气顿失,温暖袭来。此书曾是国家级期刊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10月特别关注专栏推介的研究成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在2013年韶关举行的全省历史教学研讨会现场也进行过重点推广。今日能得而阅之,实乃幸事。  《重回课改现场 探寻教育智慧》一书是洪义“情思教学”的理念
通篇空白,只在标题上写了四个字“跪求零分”。  ——江苏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表示,今年江苏的高考出现了“跪求零分”的作文,但因为他写了题目,还是会给分,最终,这位考生得了1分  PPT教学更适合“学霸”,他们将PPT内容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学习知识。对于学习一般的人来说,就会产生惰性,考试完全依赖PPT课件。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投影PPT代替了传统板书,成为众多大学教师授课的首选。长
66.16%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2.45%的教师表现为中度症状,2.71%为重度症状。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不久前对该区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253名教职员工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北大发布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规定被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
我很认同两句话,一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是:只要用心去沟通,你便可以和每一个人成为好友。受这两句话的启发,我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写教育日记,我建立了班级QQ群,并把班上的学生加为好友,这样,我便能在博客上与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了。自2009年9月我接手初一(12)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回看我的教育日记,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的记忆犹新,这些日记博文成了我和孩子们沟通的
又到了欢欣毕业季,如何筹办一场靠谱的谢师宴(升学宴),成为家长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有人开玩笑说,高考考的是学生的脑子,高考过后考的是家长的票子。每年高考过后,社会就进入“后高考模式”,“后高考经济”随之启动,很多学生进入购物狂欢状态。家长在替孩子支付一笔笔账单的同时,还要考虑要不要办“谢师宴”——要办的话怎么个办法,规模多大、酒席价格如何、什么时间办合适等等。  这边家长在为“谢师宴”忙碌,那边
经常有同事、朋友问起,我从教10余载,先后指导学生在杂志上发表作文数百篇,获奖近百余人次,所带文学社被评为市优秀小作家社团,到底有什么诀窍?我说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当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应试作文为指引,只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学生的作文无论是取材还是立意,章法布局还是言语文采,都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当然谈不上精彩,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抒写创意作文。我的做法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