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行文风格各不同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班级“我爱‘悦’读会”上,我组织过“读话猜作者”的游戏。朗读一段话,学生竞猜此片段出自哪个作家之手,最后评选出“火眼金睛”、“顺风耳”等竞猜正确的同学。该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广了海量阅读;又引导学生感知了作家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活动总结时,我请同学朗读了学生作文,其他同学竞猜小作者。现场气氛热烈,竞猜者激动得脸都红了,被猜中的小作者更是兴奋异常。“神了!”、“奇了!”等惊讶兴奋的话语此起彼伏。其实,无需掐指神算,不必瞎蒙胡猜,每个写作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彰显着独特的个性魅力,我们谓之为“写作风格”。知名作家有明显的风格体现,而学生,在他们各自的作文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个性呈现。
  几年来,我坚持个性化写作的教学之路成效已显。怎样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呢?本文拟从包容、赏识、评价等环节加以阐述。
  一、包容性理解——淡妆浓抹总相宜
  每个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阅读经历、成长环境均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素养,在语言积累和表达上,也呈现出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语言特点。
  譬如,宋雨辰同学写作文喜欢用括号作补充说明,因为他总担心别人不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因此他必须做好注释,以免老师读不懂(多么渴求理解的心啊)。进一步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这个孩子曾受冷落,表达欲望强烈,但身边的大人却没耐心聆听他的表达,以致他认为成人恐怕听不懂他的话,非加括号注明不可;张博闻喜写科幻式体裁,他那小脑袋瓜子里有着太多的奇思妙想;伍依霖的文笔清丽,如梦如幻,优美流畅如一首小夜曲……我手写我心,行文显个性。
  综观中外名著、名家,各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彰显出特点鲜明的写作风格。其实,文体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由语言积累、阅历和时间积淀而成。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写话、写片段,到了六年级,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风。只不过,在很多时候,被老师和教材、试题等人为设置的写作要求遮盖了其光华,导致出现了千篇一律、雷同虚假的学生腔。譬如,写老师,都是带病上课;写父母,都是病中关爱;写愿望,都中规中矩,而非本心。那张像红苹果的脸,一红就是几十年。何其悲哀!一个有慧心的语文老师,会引导学生用他自己最本真的语言表达;一个细心的老师,会在那稚嫩的字里行间发现深藏其间的个性色彩和思维习惯。你会发现,即使是叙述同一件事,也一定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依然会有学生独特的个性魅力的闪光,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这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感到无比欣喜呢?
  每个学生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篇天性流露的个性文字都应该闪烁着其灵魂的光芒,只是可惜学生常常被诸多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手脚,被冰冷的分数压抑了其个性,被谨慎求稳的语文老师制约了孩童的笔和心灵。许多语文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搬石头砸自己脚的痛楚和麻木。教学之残忍,莫过于对异于常理不循世俗的人和事缺乏宽容和探究之心,而以陈旧思想和一已私念妄加鞭挞,横加干涉,浑然不顾可能对孩子笔下和心灵造成的伤害。写作个性一旦泯灭,文章灵性和美感又何从依附?身为语文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表达,宽容一些孩子特异的表达方式,在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再适时引导,使其语言表达在保留个性魅力的基础上向汉语的规范化靠拢,达成最佳的表达效果。一个语文教师,要宽容每个孩子的文字理想国与众不同,要理解孩子的视角与成人的巨大落差,尊重学生写作的个性,以欣喜的心情展望“横看成岭侧成峰,行文风格各不同”的文字前景。
  二、赏识性褒扬——新松恨不高千尺
  好文章注重个性,注重灵性,注重刹那间的鲜活感悟。比起教材范围内的命题作文、应试作文之类,更多精彩灵动的文章出自学生日记、博客。为什么?个性,可爱,松驰,自由,像田野的风,像水上的纹,像一个人的舞蹈。
  潘为楠在《自我介绍》中,这样写道:我长着一张土豆脸。我想了很久,话语突兀,颇不妥当,但也觉得这样比喻似乎没什么错。一日,逛超市,抬头的瞬间,看见对面蔬菜柜台上探出脑袋的一只大土豆,一下子联想到那孩子的脸。大为惊骇之余,咀嚼那个比喻,颇觉有趣,一个人,兀自笑了起来。后来,在评讲该文时,我给予了大大的褒奖,说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有新意、太有创意、太有个性了”。当时,看着潘为楠摇头晃脑的得意模样,显然十分受用。
  另一学生写英语老师Uncle陈,“那黑椒籽似的小眼睛格外有神,又格外迷人”。我给的评语是:大眼太无神,小眼迷死人。该学生拿着日记本,格格笑开了。众人传看,一时哄堂。于是,每每,学生提起笔,蹙眉凝思,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文章之后,恨不得立马就呈于老师案前,得到老师的赏识褒扬。可见,教师对学生写作个性的赏识,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我一直记得朋霍费尔的一句话,他说:“有些人,你同他谈话时,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量控制他。”我的理解是,教师不必只盯着应试的分数,学生作文也不必只为应试而作,也许有一天,“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要敢于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的笔下源源不断地流淌出像小溪一样清亮的真实心声。
  三、个性化评语——春兰秋菊不同时
  教师的个性化评语是对学生个性化写作的肯定、包容、褒扬以及鼓励。恰当的个性化评语既能让写作者产生“洋洋得意”的自豪感,又能激励小作者更大胆、更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写作才能。使他们笔下的文章,更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个性飞扬的张力。文如其人,是说文章充分体现了写作者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可见个性是好文章的魂,它使平淡的文字具有了风骨,突显了性情。李镇西认为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义正词严而不谩骂,真诚赞美而不虚伪,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人师者能做到这样,做学生的,才好如颜回对孔子所言,“步亦步,趋亦趋”,共同走向美好的所在。
  例如,批阅学生周记的时候,一学生这样写道:心情不好,错别字特别多。黄老师就别计较了……
  评语:黄老师可以不计较。但那本该写正确的汉字被你写的缺胳膊少腿,汉字会计较、会郁闷,你说怎么办呢?
  好小子,一读我的评语,乐了。乖乖地将错别字一一更正,还它们“健全之身”。
  陶艺课上,学生A打烂了小博士B的陶艺作品,还出言羞辱B的陶艺作品粗糙低劣,打碎了才好呢。小博士B感觉很受伤,当即写了一篇文章直抒胸臆,对A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毁伤痛彻心扉,字字句句血泪控诉,我看了既惊又痛同时倍感欣慰——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当学生遇见“不平”,能第一时间想到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这也可算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体现吧?
  于是,我欣然提笔,写下评语:你辱我,我不羞;你伤我,我不疼。小博士呀,大胸怀;老师闻之夸赞来。
  后来,我才知晓,相比较老师口头上温语软言的安慰,学生对这简短一句的评价记忆更深,也更习惯于把万般心事付于文字。
  事例颇多,不一一例举。
  渐渐地,学生的每一次作文,因为对老师的个性化评语充满期待,而使写作本身多出一种别样的趣味。以文字感染文字,个性激发个性,以心灵唤醒心灵,被重视的愉悦感难以言传。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现在,学生的写作,正因为“知音”的存在而变得这般美好。
  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中曾这样说,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个性化的评语,就是这种引领的最佳载体之一,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才使得学生的心灵世界五彩缤纷,才使得作文的教与学新意迭出、创意无限,也才酿成了作文教学的酸甜苦辣,有了师生间笔墨往来的多姿多彩。
  教育教学需要个性,作文教学呼唤个性,当学生好奇而又期待地拿起手中的笔,挥洒个性抒写人生时,语文教师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行文风格各不同”的智慧与胸怀,引导学生写自己话,行个性文,去追逐七彩的文学梦。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三乡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6月28日,四名四川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在北京举行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上获得保送上大学的通知书。他们是四川北川县中学高三学生申龙(北京大学录取)、四川北川县中学高三学生王佳明(清华大学录取)、成都市彭州中学高三学生欧阳宇航(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录取)、四川理县中学高三学生张博(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录取)。  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正如晚会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他们在另一种高考中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大概算得上名言中的名言。几百年来,大家都对此话顶礼膜拜,我们似乎很少想过一个问题:所有的知识都是力量吗?  知识指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一般说来,人都是希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经得起时间的淘洗。然而,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和人思维的局限,也由于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某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歪曲知识,我们接受的一些“认识”“经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因为一件事情,孔子转变了对他的看法。 那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正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非常气愤:“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本无可非议,但因为学生睡一次懒觉,没有弄清缘由就被教师
黑龙江版“异地高考”不可复制  ■(安徽)何 勇  两月前,黑龙江省率先公布了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具体办法,成为首个明确“异地高考”具体门槛的省份。其规定的报名条件有:非黑龙江省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须具有黑龙江省高中学籍且高中阶段在该省连续就读3年以上,父母在黑龙江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该方案的条件并不算高,比较公平,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能够达到这一标准。但此方案不具有可复制性
一个年轻教师发来邮件:官方认定的特级教师、名师、专家是靠“荣誉”评出、靠各种证书“养”出来的,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一辈子都拿不到一件。每想到此心都凉了。他问:身处底层教师的职业荣耀在哪里?除了追寻“官方名师”之路,我们到底该追求什么?这个老师的成长之问也是许许多多普通一线教师的困惑。  这是一个重视机会均等的时代,“平等”“公正”是核心价值观。在教师成长的森林中,有灌木,有大树,也有小草。大树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齐):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故事。一艘轮船在伏尔加河上缓慢地行驶着,溅起的水花不时地打在窗户上,一位老人看着身边似乎已熟睡的母子两个,重重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咕哝着:“上帝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阿辽莎才四岁呀,你就剥夺了他父亲的生命。现在连将来可以相依为命的刚出生的弟弟你也不放过。他们母子两个怎么办呢?唉,家里的加工坊也日渐衰落,他姥
心情不好时,很少写字。  不想把自己的不快乐和痛苦带给别人,文字是有情绪有灵性有手感,也是有责任的。我们的世界,已经有太多阴暗、丑恶,所以,文字要给心灵以阳光。文字是承载灵魂的密码。  博友在链接我的博客时注明:空气一样清新的菊农。我感激并以此自律。希望用自己的文字退守我最后的花园。有的文字以痛苦还原痛苦,以伤口裸露伤口。有的文字则把痛苦发酵酝酿,用心灵作为酒缸,看痛苦起落沉浮,凭眼泪温暖冷却,任
过去,学校的量化考核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有的教师想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考出一个好分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等。这些教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并贴上各种标签。那些学习成绩落后、升学无望的学生,只要不惹是生非,往往就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则处处受宠。  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量化考核不仅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集体比赛活动的成绩,以及学生在绘
敬爱的《师道》杂志编辑:  你们好!  我第一次接触《师道》是在县城的一个同学家。那天,同学乔迁,新房之内,人头攒动。抽烟的,喝茶的,玩牌的,我很不适应——得找个清静的地方独自猫着。一转身我悄悄钻进了朋友的书房,关上了房门。朋友也是读书人爱书人,书架上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摆在桌上的是一本杂志,我顺手翻了一下,是《师道》情智版第五期。  卷首语《饼干被偷之后》是一篇译文,平时我不大喜欢看翻译过来的文章
【摘 要】小棒是一年级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重要、最形象的学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運用小棒教学,建立数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棒;一年级;有效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数已经通过各种学习渠道进行了基本的学前数学教育。比如学生能轻松地1个1个数数,甚至是10个10个数数等。但学生对这些的记忆更多是机械的。因此当学生利用小棒数数的过程中,会觉得太简单而掩盖了他们机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