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要找一些犯错的学生谈话,而谈话效果也一直是广大教师心中的隐痛,很多时候谈话仅仅是学生迫于形势口服心不服,从而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所以注意谈话的艺术和教育心理的合理运用是提高谈话效率的先决条件。在我教学生涯中,有一个成功的谈话案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我经过三楼时,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学生总是远远的冲我“问候”:“小赖来了!”然后一闪就不见了人影。同事们都笑话说:“学生逗你玩呢!”还有认识该生的同事告诉我说:这个学生是×班的一个刺头儿,经常捉弄老师,还常常和老师顶撞。建议我告知其班主任对他严肃处理。
我想我并没有任这个学生的课,也许过两天就好了,犯不着麻烦班主任处理这么一件小事。没想到过了几天,该生竟纠集了一帮学生,每当遇到我时,就大声嚷嚷“小赖过来”,弄得我在同事面前非常尴尬。
于是,我决定找这个学生谈话了。当这个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时,他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叛逆的神气。我心想,看来不能按常规来谈话了。不能简单的我说他听,必须是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于一些所谓的“刺头儿”来说,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让学生接受和他谈话的老师,才能让他接受老师的话语。所以在谈正题之前要安排一些看似无关的寒暄等,以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对立情绪。
我对这位学生说:“奇怪,我并不认识你,能请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
只见他眼神一闪,好像在为没有听到预料中的责备而感到奇怪似的,他回答我说:“老师,你忘了吗,你代过我班一次课。”
这一刹那,我找到一条从心理上靠近他的办法,我决定表扬他:“记得我代课时并没有介绍自己,而只上一节课你就认识我了,看来你真的很细心,同时也证明我的人格魅力无敌哦!”
学生笑了:“老师,你还真自恋啊!”
“不错啊,老师的小秘密都被你看出来了。”我也笑了,“我还想告诉你一些小秘密,老师身高有一米七几,个子并不小,年龄也有三十多了,所以年龄也不小了。”
“老师,那还是秘密啊,谁也看得出来啊!”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学生非常希望能在和老师谈话的时候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在学校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爱与尊重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应该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和尊重,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爱,从而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他愿意和教师交流。如果对话充满了幽默、风趣的因素,更会让教师的个人魅力凸显出来,让学生对教师既钦佩又感到容易亲近。
在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后。出错的学生会感到将被教师善待和宽容。这时教师要舍得放下话语权,不能只是居高临下地说教,要允许学生进行辩解,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对话平等安全,才会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动态,使得教师的话语有的放矢,能解决深层问题,而不是停滞在责问与严厉的层次上。
“那为什么你还叫我小赖呢?”我突然转入正题。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就是我觉得你比较随和,不会太较真,如果您觉得这样不好,我以后再也不叫了。”原来他并不是特意捉弄我,我暗自庆幸没有将此事“上纲上线”,给他戴上一个不尊敬老师的大帽子,这位学生只是不知道如何接近教师而已,我有义务帮帮他。
理解和宽容之下,当学生的思想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后,解决问题时,教师的话语要充满启发性,力求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动纠正错误行为。这样不仅能将当前问题得到解决,还能让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自觉避免类似错误。
我对他说:“的确,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太好,当你这样叫我时,你旁边的同学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他们都在笑。”
“他们在笑谁呢?”
学生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可能有一部分在笑老師被学生这样叫,还有一部分在笑我这样不懂得礼貌。老师,我向您道歉,保证再也不会这样了。”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所以,我继续趁热打铁:“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和老师相处的办法的,认识你真的很愉快也很有趣,下次你有什么事可以找我聊,再见!”
谈话结束后,让我心烦的问候再也没有响起过,取而代之的是,经常听到“小赖老师好”的礼貌用语,而我也驻足微笑回礼,第二年换办公室时,他还特意来帮我搬桌子呢!
“出错是孩子的权利”。当学生出错时,不漠视、更不歧视挖苦,要鼓励学生改正错误。通过纠错,提高认识,增强信心,走向完善。这就是我“平等视野”下的心灵“相遇”谈话原则,正如一位特级老师所说的话:有效的谈话不是对他进行说教,要让谈话像朋友一样平等,像诗词一样优雅,像小小说一样幽默,像春风一样温暖,像下棋一样机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让学生摆脱客体的地位和心态,以发现者、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允许讨论、争辩,甚至反驳,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信力。以平等视角来营造这种层面的关系,心灵“相遇”的机会和可能会更多些,正如布伯所说:“观察的眼神是冷淡的,注视的眼神是温暖的,在互相注视的眼神中人类的灵魂得到痊愈。”这句代表布伯思想结晶的话,如果用于师生谈话中,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希望,也会让谈话经历愉悦过程而达到预定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
不知从何时起,每当我经过三楼时,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学生总是远远的冲我“问候”:“小赖来了!”然后一闪就不见了人影。同事们都笑话说:“学生逗你玩呢!”还有认识该生的同事告诉我说:这个学生是×班的一个刺头儿,经常捉弄老师,还常常和老师顶撞。建议我告知其班主任对他严肃处理。
我想我并没有任这个学生的课,也许过两天就好了,犯不着麻烦班主任处理这么一件小事。没想到过了几天,该生竟纠集了一帮学生,每当遇到我时,就大声嚷嚷“小赖过来”,弄得我在同事面前非常尴尬。
于是,我决定找这个学生谈话了。当这个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时,他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叛逆的神气。我心想,看来不能按常规来谈话了。不能简单的我说他听,必须是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于一些所谓的“刺头儿”来说,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让学生接受和他谈话的老师,才能让他接受老师的话语。所以在谈正题之前要安排一些看似无关的寒暄等,以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对立情绪。
我对这位学生说:“奇怪,我并不认识你,能请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
只见他眼神一闪,好像在为没有听到预料中的责备而感到奇怪似的,他回答我说:“老师,你忘了吗,你代过我班一次课。”
这一刹那,我找到一条从心理上靠近他的办法,我决定表扬他:“记得我代课时并没有介绍自己,而只上一节课你就认识我了,看来你真的很细心,同时也证明我的人格魅力无敌哦!”
学生笑了:“老师,你还真自恋啊!”
“不错啊,老师的小秘密都被你看出来了。”我也笑了,“我还想告诉你一些小秘密,老师身高有一米七几,个子并不小,年龄也有三十多了,所以年龄也不小了。”
“老师,那还是秘密啊,谁也看得出来啊!”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学生非常希望能在和老师谈话的时候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在学校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爱与尊重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应该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和尊重,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爱,从而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他愿意和教师交流。如果对话充满了幽默、风趣的因素,更会让教师的个人魅力凸显出来,让学生对教师既钦佩又感到容易亲近。
在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后。出错的学生会感到将被教师善待和宽容。这时教师要舍得放下话语权,不能只是居高临下地说教,要允许学生进行辩解,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对话平等安全,才会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动态,使得教师的话语有的放矢,能解决深层问题,而不是停滞在责问与严厉的层次上。
“那为什么你还叫我小赖呢?”我突然转入正题。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就是我觉得你比较随和,不会太较真,如果您觉得这样不好,我以后再也不叫了。”原来他并不是特意捉弄我,我暗自庆幸没有将此事“上纲上线”,给他戴上一个不尊敬老师的大帽子,这位学生只是不知道如何接近教师而已,我有义务帮帮他。
理解和宽容之下,当学生的思想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后,解决问题时,教师的话语要充满启发性,力求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动纠正错误行为。这样不仅能将当前问题得到解决,还能让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自觉避免类似错误。
我对他说:“的确,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太好,当你这样叫我时,你旁边的同学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他们都在笑。”
“他们在笑谁呢?”
学生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可能有一部分在笑老師被学生这样叫,还有一部分在笑我这样不懂得礼貌。老师,我向您道歉,保证再也不会这样了。”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所以,我继续趁热打铁:“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和老师相处的办法的,认识你真的很愉快也很有趣,下次你有什么事可以找我聊,再见!”
谈话结束后,让我心烦的问候再也没有响起过,取而代之的是,经常听到“小赖老师好”的礼貌用语,而我也驻足微笑回礼,第二年换办公室时,他还特意来帮我搬桌子呢!
“出错是孩子的权利”。当学生出错时,不漠视、更不歧视挖苦,要鼓励学生改正错误。通过纠错,提高认识,增强信心,走向完善。这就是我“平等视野”下的心灵“相遇”谈话原则,正如一位特级老师所说的话:有效的谈话不是对他进行说教,要让谈话像朋友一样平等,像诗词一样优雅,像小小说一样幽默,像春风一样温暖,像下棋一样机智。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让学生摆脱客体的地位和心态,以发现者、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允许讨论、争辩,甚至反驳,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信力。以平等视角来营造这种层面的关系,心灵“相遇”的机会和可能会更多些,正如布伯所说:“观察的眼神是冷淡的,注视的眼神是温暖的,在互相注视的眼神中人类的灵魂得到痊愈。”这句代表布伯思想结晶的话,如果用于师生谈话中,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希望,也会让谈话经历愉悦过程而达到预定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