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ltman的Z评分模型看金融数学的哲学性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ks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金融数学飞速发展,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频繁,金融数学大有从经济学延伸为数学一个分支的趋势。应从Altman的Z评分模型开始,在列举和分析各种金融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从哲学角度评论金融数学模型在应用中的缺陷及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关键词:模型;金融数学;哲学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93-04
  
  严格上讲经济学是人学,不是数学,这是我们的共识。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说,经济学既是一门关于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实际上他把后者看得比前者更重要。
  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的金融学却极尽现代高级数学之能事,在学术中演变为纯数学(甚至有可能引领数学发展!)。不信,我们看一下金融数学中的专业词汇吧:布莱克方程、随机漫步、鞅过程、马尔可夫过程、混沌模型……,数学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凝结,然而把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嫁接到社会科学中就似乎有不少问题,在此,我们就从金融领域内广为应用的z评分模型进行分析。
  
  一、靠不住的系数—Altman的Z评分模型
  
  20世纪60年代,信贷风险计量的方法论取得了极大发展。1968年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Edward I. Altman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了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他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建模,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程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由此提出了Z-score评分模型。9年以后他不得不对模型进行修正,形成ZETA信用风险模型①。
  对于这个模型,经济界专业人士大多持肯定态度。但肯定之余,又觉什么地方不妥。譬如,在当前(经济衰退期)有哪家银行或财务公司还用z评分来决定贷款呢?
  在这个模型中,首先是时间问题,这个模型可以用多久?时间不断地流逝,经济环境随时都在变化,它总能适用吗?其次是环境问题,宏观经济环境是应用它的一个决定性前提。最后是系数问题,这个系数有多大的代表性?在美国可以做参考,在中国也可以用来参考吗?我们的企业经营不具有同样的内涵,事实上,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国外纯粹是两回事,这完全可以从总体行为上加以证实。我们却在比葫芦画瓢,作实证发文章。
  这样看来,加注经济哲学理念,对于金融数学来说显得至沉至重。
  
  二、走向极至的金融数学——科学主义的经典
  
  金融数学确实有绝对逻辑性的存在,也很实用——对债券计息、期望收益、预期风险、期权计算、利率浮动幅度、股票波动等回归及预测言之有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融,金融也离不开数学。
  金融离不开数学,不等同于把金融全部变为数学,更不能用科学的外衣粉饰错误甚至是荒谬的科学主义逻辑。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里存在的问题可能就更多一些,事物均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类似的经济系数、模型、曲线也不一定靠得住。例如:Paul A. Samuelson对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在几十年内由负变正的现象分析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不是20世纪初期的那种形状,当然,那个模型就不再适应现代需要。经济学含有科学成分永远和它含有的艺术成分一样多。这也使我们不禁想到约定主义,在约定主义的文献中曾有名言——由于牛顿力学被推翻了,所以,科学理论并不是什么“客观真理”,而是“人造的”,即:科学真理“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自由活动的产品”,也即人们任意“约定”的结果。科学所必须的概念、语言、正确性、科学实验等都约定性。但是,“在一切可能的约定中,我们的选择是受了经验事实的引导。”——想想“1+1=2”吧。
  那么,我们不禁会想,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存在过吗?它又是什么时间发生了变化?是一个大事件之后,还是在日常的累积中逐渐改变的?恐怕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个一清二楚。
  在金融领域,类似事情就走得更远,西方市场经济把远期、期货、期权使用得淋漓尽致,华尔街更是将各种金融原生产品、衍生产品衔接的天衣无缝。Archimedes(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如今,华尔街的几个“精英”用行动说:给我一个杠杆,我们可以改变世界经济方向。在世界经济被吹起的泡沫中,金融数学可谓“功不可没”,在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金融数学扮演的更是主角。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金融数学都可以作为科学主义光环下的经典。
  
  三、远离社会现实——金融数学最大的危险
  
  风靡于科学主义中的金融数学,披着华丽的外衣,迈着踉跄的脚步,像一个醉汉,心内感觉很好,但渐失可靠、坚实的经济学根基。
  对经济的实证随着学者们的研究而逐渐深入,19世纪中期至今,实证主义经历三代(第一代以孔德、穆勒等为代表;第二代以马赫、彭加勒等为代表;第三代以石里克等为代表),它以“认识(或知识)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不能超出经验之外”为原则,在经济学领域甚为流行,如今的经济实证主义强调摒弃价值观念,只说明事物是什么。然而就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经济领域做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我们用回归方法找所谓的“规律”、“特征”,但从瀚海般的数据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是真相?是伪相?因为那些“原始”数据或许并不原始,为什么不是?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用哲学可能更容易解释。故而,我们得到的某些伪回归结论似是而非,有些结论更是牵强附会。
  在剧烈程度上,金融事件的传染性更能反映哲学中关于“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的原理,试想处于Bank run事件中的人们,心理恐惧与应有的理性怎么对比。这时用什么模型可以解释?资产价格怎么折算?……
  一块玉石、甚至一件破旧衣物可能拍得天价,人的生命价值(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就小得让人震惊,这就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恐怕金融数学的推演对此无能为力吧?
  还有,优序融资理论是Myers和Majluf在观察基础上用计量回归证明了的,但现实中的公司融资(包括我国和西方国家)可能与之完全不同,从结果来看,这样的融资行为效果可能更好——我国的公司融资基本与之相反,就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做得也相当地好。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远离社会现实,金融数学将一文不值。
  
  四、在金融产品设计中,我们可能还没有命中核心
  
  “经济学家们就好像在一间黑房子里搜寻一只原本并不存在的黑猫,而计量经济学家还经常声称找到了一只。”②
  经典OLS回归中有11个假设,我们在应用中,大部分不能保证满足,然而,对它的应用我们仍然乐此不疲;西方经济学的模型与公式游戏也被我们烘托的如火如荼;西方经济学中的17个假设,成为公认的研究基础前提,其相关结论与原理也成为一个学科范围内集体成员共同认可的“科学”。
  同样,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寡头垄断部分中由斯塔尔贝格领导着模型推导,为进一步研究厂商的最优供给产量,将两厂商的价格领先和数量领先的博弈进行一般化,竞争模型有的最优条件表述为p(Y)+p′(Y)[1+f′2(y1)]y1=c′1(y1),其中f′2(y1)称为“猜想变量”,它表明厂商1如何响应厂商2的产量选择,将前式变形后获得如下表述形式:p(Y)+p′(Y)[1+v12]y1=c′1(y1),它就成为古诺模型、斯塔尔贝格模型、竞争模型、串谋模型的综合表述。猜想变量,且我们可以“任意猜想”,那么其科学性在什么地方?
  在经济计量的模型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中,并没有(也不能)把一些关键的不能量化的因素合理而全面地考虑进来,以至于用金融模型来预测经济体系的发展(波动)几乎没有可能,偶有少数人预测到经济大势改变,似乎也不能记为金融数学的功劳。
  William Hamilton是《华尔街日报》的主笔,在投资领域造诣非常,更是以1929年10月21日的《潮流的转向》而声名大振,但Alfred Cowles 3rd对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却令人深思。根据Cowles的检验:1903—1929年,如果根据Hamilton的建议进行组合投资,期末将获得19倍收益。但如果某人在1903年直接买入并持有一只股票,到1929年将得到36倍的收益。在此期间Hamilton有29次建议买入(16次正确)、23次卖出(10次正确)。
  我们看一下企业融资决策问题:企业什么时候遵守“权衡”原则,什么时候遵守“优序”原则?——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仍没结论。
  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我们仍是盲人摸象(虽然我们人数众多,一辈一辈,用语言、文字并借各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之便,也只是“逐渐逼近真理”。),当一个规律被发现并总结出来时,它可能已经在实践中消失,所以一位哲人说过:探究一个题目不应穷原委竟到了不留任何事情给读者做。问题不应该是让人去阅读,而应该是让人去思考。
  现代金融产品设计得精巧、连贯,在数学上也证明的“天衣无缝”,——但为什么越是到现代,经济危机就与金融越密切?这恐怕不是什么巧合,在金融产品设计中我们可能还没有命中核心。
  我们“严格的经济学模型”与貌似合理的结论,在成千上万家管理机构、中介机构、公司企业中应用,在一点点的积累并改变着经济实体的运行,模型的系数在变,模型也在变形,我们却浑然不知。
  
  五、坚持还是放弃?——迷雾中前进的信徒
  
  对于我们来说,听到古代自然灾害的故事很多,但多少人听到过那时经济危机的记载?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但经济危机顽固的游走于人们的生活,每当我们与之不期而遇,就会感到,仿佛我们离经济学的真理越来越远。——坚持还是放弃?
  奥地利哲学家Mach总结了“思维经济原则”,就是以最少的思维来描述最大量的经验事实。科学的任务首先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搜集、积累经验材料;其次是对大量的经验材料作出描述和整理,而其遵循的原则是“思维经济原则”。然而,对经济学的总结,总是让人们充满失望,思维经济原则并没有太大的派场。
  James Davidson曾经说:“由于经济学的非实验性质,所以我们一向对所观测到的数据的生成机制没有信心。对经济学中任何一个假设的检验,最终都取决于足以设定一个适当节俭的模型的附加假设,而这些假设既可能被证明是合理的,也有被证明是不合理的。”③
  各种金融模式只是在描述特定的历史现象,不会成为永恒真理。作为经济学,也只是对经验和现象的总结——并永远跟着现象走。即便这样,对于金融数学来说,选择的结果不会是放弃,因为放弃没出路,坚持或许是希望所在,所以坚持下去,继续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应当是本学科的必由道路。
  
  注释:
  ①Z-score评分模型的内容简述如下:
  Z1:适用于上市公司:Z1=1.2X1+1.4X2+3.3X3+0.6X4+0.999X5
  Z2:适用于非上市公司:Z2=0.717X1+0.847X2+3.107X3+0.42X4+0.998X5
  Z3:适用于非制造企业:Z3=6.56X1+3.26X2+6.72X3+1.05X4
  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WC/TA)
  X2:留存收益/总资产(RE/TA);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EBIT/TA)
  X4:股权市值/总负债账面值(MVE/TL);X5:销售收入/总资产(S/TA)
  Altman经过统计分析和计算最后确定了借款人违约的临界值Z0=2.675,如果Z<2.675,借款人被划入违约组;反之,如果Z≥2.675,则借款人被划为非违约组。当1.81  ②Peter Kennedy, A Guide to Econometrics, 3rd ed.,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92, p. 82.
  ③Econometric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U.K., 2000,p.153。
  
  参考文献:
  [1]Lars Tvede. The Psychology of Finance---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al Dynamics of Market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Joseph Stampfli.The mathematics of Financ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朱成全.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4,(7).
  [5]朱成全.论哲学与经济学的“息交神游”[J].重庆社会科学,2005,(8).
  [6]孙正聿.辩证法研究,第六卷上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增强
  责任校对:艾 岚
其他文献
摘要:以中国2004-2008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第一大股东所持股比例分为绝对控股型、相对控股型和分散持股型三类,构建公司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检验三类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流通股比例三个治理结构指标对三类公司的成长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他治理结构指标对三类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各异。董事会治理并不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决定性因素,董事会治理的效用不显著
期刊
摘要:运用聚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中的27个省份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似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社会保障支出效率高的地区多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应运用经济手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大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聚类分析;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
期刊
摘要:在Lucas(1988)模型基础上,以1990-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计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考察各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而较高的行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起了比较明显的负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资本市场上,资本结构因子和交易费用对投资组合决策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投资组合模型缺乏实用的指导意义。基于改进的、含有资本结构因子和交易费用的CVaR投资组合模型的分析表明,资本结构因子和交易费用的变动会引起CVaR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移动和上下限的变动。  关键词:交易费用;资本结构因子;CVaR;有效前沿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摘要:基于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分别从总体和分行业的角度,探讨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汇率波动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率对中美两国之间总体和分行业贸易收支差额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意味着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国政府都无法通过汇率操纵来达到扩大中美贸易收支顺差的目的。  关键词:汇率
期刊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有80%是由于文化整合不利所导致的。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也同样有着高失败率,主要原因是追求有形资源的整合,轻视文化、习俗整合。因此,企业跨国并购只有不断地提升文化整合能力,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强。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冲突;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
期刊
摘要:构建胜任力模型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是当今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大多通过专家访谈来确定,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包含过多的要被实现的胜任能力,这大大增加了企业运用胜任力模型的成本。作为减少定性分析而著名的数据挖掘技术——粗糙集理论是一个比较新的方法,运用客观科学的粗糙集方法来挖掘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最小集合,可为探讨简化胜任力模型提供一种思路与方
期刊
摘要: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建立长尾结构具有必要性。依据长尾理论,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的三阶段为:企业资本同质化并购、集成化供应链构造以及差异化知识并购。  关键词:长尾理论;长尾结构;医药商业;价值链;三阶段模式(H-I-D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10-05    一、长尾特征模型    长尾理论[1](Chris Anders
期刊
摘要:对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结构分解进行探讨,可以发现,不同地区(行业)对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贡献度差异较大;并且,不同地区(行业)的贡献度在两个年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另外,不同地区(行业)对于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贡献度差异悬殊;并且,贡献度排名靠前地区(行业)的贡献度,主要是由于地区(行业)的相对规模变化引起的。  关键词: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结构分解  中图分类号:F124 文
期刊
摘要:区别于研究我国假日经济的已有文献,采用零售扫描数据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假日效应进行微观实证研究,主要考察节假日对非季节性商品购买决策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非季节性商品的购买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需求在节假日期间并没有明显增加;进一步通过异方差probit模型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结果表明节假日显著影响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但不同商品价格敏感度的变化方向并不一致。厂商制定节假日促销策略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