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cis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该做哪些准备
  要先于孩子学习,做孩子的引导者
  博物馆展厅里摆放的文物作为承载深厚而悠久历史的表象工具,往往蕴含了很多历史知识和典故,家长们要做的功课就是对博物馆和展览的内容、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先去看一遍,能听到讲解是最好的,熟悉展览的线索和脉络,把历史的内容和文物很好地联系起来,如果是外地陌生城市的博物馆的话,很多资料也都是可以查找到的,建议是以书籍为载体,很多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也都有一些文物很详细的介绍。如此一来,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家长就可以做孩子最好的引导者,与孩子共同受益。
  挑选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去参观
  博物馆不是一个旅游景点,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场所,既然如此,那可能要去的次数要多一些。同一个展览,每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有趣的发现足以让参观记忆深刻,所以不要强求孩子一次就全部参观完。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兴趣点将展览分拆,拆得适合孩子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拿国家博物馆三层的中国青铜艺术展来举个例子:第一次带孩子去可以认识青铜器,比如它是什么原料,什么颜色,为什么生锈后会变成有深有浅的;第二次可以带着孩子来认识不同的器形,知道哪些是酒器,哪些是乐器,哪些是水器等等,让孩子感受青铜时代的那些古人们的生活;第三次带孩子可以找找上面的花纹,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兽面纹,有的角长得像羊角,有的像牛角,有的像长颈鹿的角,让孩子尽可能去观察和发现。还有很多小的主题,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设定,挑和你设定的主题有关的文物来看,这样一个展览不仅仅只是看一次,而是可以分开来看很多次。每次小主题后,可以为下一次孩子的参观留下一些小问题,激发他们下次走进博物馆的意愿。
  在参观过程中为孩子设计互动的环节
  设计互动的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参与到参观的过程中来,可以和那些文物之间,那些展览之间有沟通,这种沟通除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让孩子自主地去认识和发现。比如说寻找,因为家长们可以把青铜展中某一个文物的局部放大,打印出来,做成不同的寻宝卡,让孩子能在参观的过程中动起来,孩子们的天性是要玩耍的,在遵守博物馆的规定和一些基本礼仪下,我觉得一定要让他们随性地在博物馆里去“畅游”,不要带有任何的束缚。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参观
  有很多家长,到了展厅会把孩子丢在讲解员的队伍里,或者自己坐在外面休息,这样的做法就缺少和孩子们就展览之间的沟通,也无法分享孩子在参观展览中的快乐。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听讲解。要控制参观的时间,以孩子们一堂课的时间为限制,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来确定参观的安排。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初高中生完全可以和大人一同听讲解,不要忽略掉,家长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个很好的讲解员,尽己所能和孩子们去分享。
  要乐于倾听孩子提出的问题
  家长们常会被孩子的问题难倒,有些是有条理的,有些是没有任何条理的,因为孩子们的角度是大人们不常有的。与孩子一起参观时家长应注意做到两点:第一,不要觉得孩子的问题都很“无厘头”或“没有意义”,我常举的例子就是在讲十二章缂丝龙袍时,大人会问什么叫十二章,什么叫缂丝,但孩子们会问皇帝穿着这个舒服吗?要是弄脏了会不会洗呢?第二,要对孩子的问题有反馈,如果确实超出了家长的信息范围之外,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们找到答案会告诉他,对于家长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和孩子沟通的过程。
  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视角与思考
  在博物馆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家长常会催促孩子“好好看”,“好好画”。曾经在一个画展中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用心临摹名家画作,有个孩子没有照着画面中作者的色调去描绘,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草不是绿的、花也不是红的,然后听到的不是那位妈妈的鼓励,而是指责,指责孩子为什么画得不像画面的样子。孩子有孩子的视角,他们在这里更多是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有思考。
  要延续博物馆参观对孩子生活的影响
  带孩子一起来到博物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和传统,很多影响是在参观博物馆之后的时光里。要让博物馆的参观在平时的生活里有延续,有影子,比如举个例子:在展厅里有关铜鉴缶的讲解中,讲到古代人的藏冰技术,讲到过北京景山附近恭俭胡同、雪池胡同的冰窖,有的家长带孩子路过景山的时候会特意带孩子绕着去看一眼,还会拍下照片留念。再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在参观舞台上手拉手舞蹈的表演,忽然他和旁边的妈妈说,好像国博那个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人……通过这个我想说的是:历史、文化、艺术这些东西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才能看到,其实它们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博物馆之外的空间很大,家长们要利用起来。
其他文献
通过朋友圈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  作为已经开展了一年活动的班级,我们班积累了一些方法。比如为了激发幼儿、家长们的参与热情,我们给孩子们盖奖章、发奖状,引导他们打卡等,鼓励家长周末外出积攒照片,把孩子在生活中的好行为通过发朋友圈记录等。我认为好的活动应该就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仍然能在家长们中间保持做下去的、可以让他们始终抱有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的活动。  上学期妞妞妈妈的一条朋友圈给我带来了灵感,也使得我
美好生活离不开和谐的社区环境,之前每次看到路旁时隐时现的各色垃圾,我们大多是皱皱眉头或者视而不见。然而通过儿童中心提倡的“家园共育好儿童”活动,我和孩子决定一定要维护好环境卫生,并通过简单的劳动让孩子明白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买好垃圾夹子之后,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带着孩子到楼下活动,准备好塑料袋之后就开始一起捡拾垃圾。这个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却吸引其他孩子也争先恐后地来寻找垃圾,捡起来之后收集到垃圾袋中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老师们脑洞大开、群策群力,正式开启了班级“云课堂”,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家園共育活动,在解决家长顾虑的同时,让难得的亲子时光更有意义。  通过“云课堂”,我们在班级群里开展了手指游戏《凑十歌》、有趣的科学实验《悬浮的橘子》、手工游戏《自制投影仪》等课程。孩子们和家长积极互动,分享自己的体会。有的幼儿不仅自己出镜,还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加入进来,让班级群里更加热闹。可
在大多数的人印象中,父爱是默默无声的,养育孩子就更多成了母亲的责任。如此,很多父亲虽然在努力赚钱养家,在情感上却跟家人疏远,这让妻子和孩子有越来越多的不满,父亲就逐渐成了一个被家庭边缘化的身份。  最近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以豆瓣9.2的高分深得影迷喜爱,不得不说,当我们羞于表达时,电影就成了一个内心情感流露的出口。  父爱的远见  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电影是根据印度真实的故事改编,
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发挥的重要基础作用,帮助家长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全国妇联组织编写了《儿童家庭德育指导手册(3-6岁)》,在专家指导下,由中国儿童中心学前教育部团队编写完成。该书于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联合中国出版协会推荐的“百部家庭教育指导读物”。  该书共分为三章:儿童家庭德育指南、儿童家
尿布里的大学生  很小很小的时候,也许是在我真正懂事前,我就有了一个“要上大学”的梦想。我记得母亲总是用一种非常自豪和喜悦的口吻说道:“我家小平,将来是要上大学的……”寫下这几个字,我脑子里立即显现这么一个场景:年轻美丽的母亲,一边在家里忙前忙后,一边喜气洋洋、十分自豪说着这句话。好像那个还裹着尿布的我,已经接到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  母亲具有一种非常乐观明亮的性格。我很少记得母亲在我小时候对我
兒童药匮乏、滥用成人药……  儿童安全用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有数据显示,因为用药不当,  中国每年有约3万儿童陷入无声世界,  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  如何安全给孩子用药?孩子不配合吃药家长如何引导?  现在就通过本专题寻找答案吧!
我是不怎么喜欢伺弄花草的,但是儿子不随我,常常被各种花草吸引。所以,每次在街道上遇见卖花草的摊子,他就不愿意走,非得停下来“欣赏”一番。  这不。星期日路过城南路口时,又见花摊。儿子眼尖,就喊:“爸爸,去看花,去看花吧。”  得,去吧。  花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有红的,有黄的;有的枝繁叶茂,有的花朵簇簇;有的清香怡人,有的浓妆艳抹。  儿子“窜”到花摊前,然后蹲下来看看这盆,闻闻那朵,很是投入
编者:为了孩子更受老师关注,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三个优秀孩子的好母亲、年轻女性的“妈妈导师”——蒋佩蓉,参与了这次讨论,并对妈妈们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希望这些讨论内容对家长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R妈妈:妈妈们,请教一下,你们给幼儿园老师都送礼吗?我家孩子入园至今什么都没送,感觉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越来越差……昨天去接孩子时发现,对比另一个此前已经两三周没去且始终不肯午睡的孩子,老师态度
我的女儿是一名护士,也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前不久,女儿下班回家,一进家门,顾不上抱起蹒跚跑来的外孙女便对我说:“爸,我报名参加支援武汉医疗救援队了,我准备一下,就要奔赴武汉了。”  我看了女儿好一会,說道:“这事你考虑清楚了吗?到了那里,会与风险同在,而且不是代表你个人,是代表你们医院的整体形象。”女儿说:“考虑清楚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看着女儿坚定的神色,一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