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管理类课程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启发教育和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三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关键词: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管理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34-02
我讲授的《现代物流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两门课程都属于管理类学科,这门学科是揭示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系统地讲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而且要更多地联系企业的管理实际经验,并通过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的策略和技能。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启发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而且善用案例教学法。
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本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若无积极性,不能全面启发思维,所得的知识只能是教条型的。因此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介绍课程内容时,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提升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讲课时要把基本理论和原理讲清讲好,揭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起“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思维模式,从理论的高度看待和解释企业管理实践,学会将战略落实到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企业竞争的优势。在《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导出一般的原理和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由于这两门课程信息量大、发展快。要重视不断更新知识,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并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如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战略联盟、平衡记分卡、知识型企业等内容。《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中要体现在现代化服务上,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系统思维,树立技术标准化、合理化、效率化的物流系统理念。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了解中国的现实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在掌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根据国情和企业的现状,灵活运用知识。教师与学生要积极地沟通,了解学生的听课心理,讲课时关注学生的表情,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表情反馈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中要以全身心的投入和满腔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力求讲解生动形象,如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作过程,若按教材逐条讲解,单调枯燥,而采用说理与情景相结合讲解,学生既易于接受,又融会贯通。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敞开思想,大胆质疑,开创宽松学术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见解,要正确引导,但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我体会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都要为了学生的提高,做到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听课,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知识。而这个过程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教得好,才能引导学生学得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 把握启发教育这条主线
启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个理念应作为主线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启发教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上课时生动讲述引导学生联想,引发问题探究;或有意识提出问题导其解决;或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或在课堂结束时留一些悬念让学生思考。尽管启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发挥、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我特别注重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启发教育方法[1],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的质疑中提取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解决办法,这是很重要的启发方法。这个方法的效果与设计问题的质量关系很大。设计的问题的内容力求覆盖课程内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能够对问题做出解答,以加深对课程中的基本术语、基本理论和基本流程的理解。因此,问题的深度要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匹配。正如加涅在论述“问题解决”学习时指出:“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即在先前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之内时,最为有效”[2]。提出的问题既要注重知识涵量,又能洞察能力水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更重要的应富有启发和诱导作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增强创造能力。如案例设计一个企业,包揽包括物流在内的所有的业务,经营结果发现物流业务自已做更不合算的情景。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增加一些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在寻思过程中全面、准确、深刻地获取知识。如案例设计一个公司只关注生产质量和数量,而不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其发展前景,由此使学生正确理解“市场营销观念”。
3 善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现这已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类课程通行的教学方法,课时所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3]。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即具体事例教学,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具体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案例中的各种情节,提出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管理类课程要善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最关键之处在于事例与概念交织,寓概念于具体事例之中。事例描述引入的情景,能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教学案例应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4个基本特征[4]。因此,选择适合符合教学要求的典型案例至关重要。案例是真实事例的记录,而事例原始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庞杂、琐碎的和不完整的,必须通过信息筛选、分类和整理过程,力求事例的典型化。事例开始收集信息一般很难完整,这就要求充分挖掘潜在信息。而深入挖掘信息,不是凭空想象,必须是基于理论、原理与事实分析的判断,合理地导出更深层次的信息。所以典型案例的要求必须应用专业理论和原理深入发掘信息,使案例隐含较多情节要素,启发性强,并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的空间,足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宜多采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辅以少量国外的知名案例。因为学生对国内企业的案例的相关背景比较熟悉,容易感知,也容易与学习的理论相联系,更易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的兴趣,因而收效较好。适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案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哈佛式案例,用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细节俱全、资料完备,要求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提出决策方案,这需要有较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德鲁克式案例,摘取的事例较为简单,如企业全貌的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短小精悍,较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可多个侧面掌握所学的基本原理、技能和方法。从学生接受度来看,德鲁克式案例更为合适。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其事例情景,学生必须联系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作出分析。因此开始讲课时,先用简单案例,紧宻贴近近期讲授的内容。如列举一个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环境,让学生研讨企业发展战略,加深学生对发展战略的理解。随着课程进展,学生学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之后,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组成案例,如战略与计划、控制与绩效管理联系起来构成综合分析案例。待课程快结束时,再选一个覆盖全书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案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随着课程进展,案例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也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宏观把握与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还应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可能对学生在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研讨对策等方面给予指导。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与实践,提高水平,更好在案例教学中起指导作用。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的答案,而是着眼于启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认真验证,直至解决问题,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启发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树立起以学生為主体的教学观,才可能用好这两项教学法。而启发教学又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教学中又蕴藏着启发教学,三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58-62.
[2] 宋伟东.研究性学习的PBL模式[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1/10/154035_38216140.shtml,2010-07-11.
[3] 马宗国.关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3):83.
[4] 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77-180.
关键词: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管理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34-02
我讲授的《现代物流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两门课程都属于管理类学科,这门学科是揭示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系统地讲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而且要更多地联系企业的管理实际经验,并通过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的策略和技能。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启发教育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而且善用案例教学法。
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本位,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若无积极性,不能全面启发思维,所得的知识只能是教条型的。因此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介绍课程内容时,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提升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讲课时要把基本理论和原理讲清讲好,揭示各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起“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思维模式,从理论的高度看待和解释企业管理实践,学会将战略落实到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企业竞争的优势。在《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导出一般的原理和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由于这两门课程信息量大、发展快。要重视不断更新知识,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并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如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战略联盟、平衡记分卡、知识型企业等内容。《现代物流管理》课程中要体现在现代化服务上,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和系统思维,树立技术标准化、合理化、效率化的物流系统理念。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了解中国的现实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在掌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根据国情和企业的现状,灵活运用知识。教师与学生要积极地沟通,了解学生的听课心理,讲课时关注学生的表情,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表情反馈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中要以全身心的投入和满腔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力求讲解生动形象,如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作过程,若按教材逐条讲解,单调枯燥,而采用说理与情景相结合讲解,学生既易于接受,又融会贯通。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敞开思想,大胆质疑,开创宽松学术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见解,要正确引导,但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我体会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都要为了学生的提高,做到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听课,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知识。而这个过程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教得好,才能引导学生学得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 把握启发教育这条主线
启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个理念应作为主线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启发教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上课时生动讲述引导学生联想,引发问题探究;或有意识提出问题导其解决;或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或在课堂结束时留一些悬念让学生思考。尽管启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发挥、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我特别注重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启发教育方法[1],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的质疑中提取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解决办法,这是很重要的启发方法。这个方法的效果与设计问题的质量关系很大。设计的问题的内容力求覆盖课程内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能够对问题做出解答,以加深对课程中的基本术语、基本理论和基本流程的理解。因此,问题的深度要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匹配。正如加涅在论述“问题解决”学习时指出:“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即在先前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之内时,最为有效”[2]。提出的问题既要注重知识涵量,又能洞察能力水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更重要的应富有启发和诱导作用,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增强创造能力。如案例设计一个企业,包揽包括物流在内的所有的业务,经营结果发现物流业务自已做更不合算的情景。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增加一些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在寻思过程中全面、准确、深刻地获取知识。如案例设计一个公司只关注生产质量和数量,而不重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其发展前景,由此使学生正确理解“市场营销观念”。
3 善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始于1918年美国哈佛管理学院,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现这已成为西方国家管理类课程通行的教学方法,课时所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占总课时的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3]。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即具体事例教学,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具体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案例中的各种情节,提出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管理类课程要善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最关键之处在于事例与概念交织,寓概念于具体事例之中。事例描述引入的情景,能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导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教学案例应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4个基本特征[4]。因此,选择适合符合教学要求的典型案例至关重要。案例是真实事例的记录,而事例原始记录的信息,往往是庞杂、琐碎的和不完整的,必须通过信息筛选、分类和整理过程,力求事例的典型化。事例开始收集信息一般很难完整,这就要求充分挖掘潜在信息。而深入挖掘信息,不是凭空想象,必须是基于理论、原理与事实分析的判断,合理地导出更深层次的信息。所以典型案例的要求必须应用专业理论和原理深入发掘信息,使案例隐含较多情节要素,启发性强,并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的空间,足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宜多采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辅以少量国外的知名案例。因为学生对国内企业的案例的相关背景比较熟悉,容易感知,也容易与学习的理论相联系,更易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问题的兴趣,因而收效较好。适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案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哈佛式案例,用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分析的基础,细节俱全、资料完备,要求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要素,提出决策方案,这需要有较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德鲁克式案例,摘取的事例较为简单,如企业全貌的缩影或某个侧面的情况,短小精悍,较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可多个侧面掌握所学的基本原理、技能和方法。从学生接受度来看,德鲁克式案例更为合适。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其事例情景,学生必须联系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作出分析。因此开始讲课时,先用简单案例,紧宻贴近近期讲授的内容。如列举一个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环境,让学生研讨企业发展战略,加深学生对发展战略的理解。随着课程进展,学生学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之后,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组成案例,如战略与计划、控制与绩效管理联系起来构成综合分析案例。待课程快结束时,再选一个覆盖全书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案例,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随着课程进展,案例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也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宏观把握与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还应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可能对学生在获取信息、综合分析、研讨对策等方面给予指导。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与实践,提高水平,更好在案例教学中起指导作用。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的答案,而是着眼于启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认真验证,直至解决问题,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启发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树立起以学生為主体的教学观,才可能用好这两项教学法。而启发教学又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教学中又蕴藏着启发教学,三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58-62.
[2] 宋伟东.研究性学习的PBL模式[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11/10/154035_38216140.shtml,2010-07-11.
[3] 马宗国.关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3):83.
[4] 黄亚平,陈小鸿.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