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难”的应对之策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遭遇“入园难”问题的困扰。上海市应对这一难题的基本政策思路与突出的有效措施可供各地政府参考。上海市的主要经验是: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科学预测,提前布局,在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前作好准备;因地制宜,促使公办、民办形成合力;关注学前教育师资储备,作好人力资源规划,等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入园难;成因;对策;上海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12-0005-04
  
  早在2003年,上海市教委就宣布上海市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今后一个时期,每年都将比上一年多出生1万多名婴儿。依据上海市政府对人口发展的预测,人口出生率的高位运行将持续到2016年左右,幼儿园人园高峰将持续到2020年。随着2007~2008年扎堆出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逐步进入适龄入园期以及大量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园需求的出现,至2011年,上海市将有大约47万名在园幼儿。就与此相关的幼儿园数量及相关资源情况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上海市近年来每年平均需新增幼儿园50所左右。在人口密度日趋增长的郊县,近年来陆续布设了近400所幼儿园。据统计,依靠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共同努力,2010年上海市能够基本满足全市13万适龄幼儿入园的需求。据报道,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遭遇到“入园难”问题的困扰。上海市政府应对这一难题的思路与举措,可供借鉴。
  
  一、“入园难”的成因探析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社会分层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人群具有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在学前教育领域,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来临,对学前教育的普及需求强烈,关注学前教育的普惠性是和谐社会追求公正与平等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教育需求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对学前教育的差异需求日益突出,包括特色学前教育需求、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等。㈨上海市同样有“人园难”问题,其主要成因即是利益普惠性与需求多元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入园难”主要表现为由于家长择校而使得某类幼儿园的人园压力特别大,主要集中在公办示范幼儿园与民办优质幼儿园这类稀缺资源上。一些家长放弃就近入园的机会,想方设法争取优质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入园资格。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社会需求本身的差异化,也对上海市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应对“入园难”的对策思路
  
  1 学前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上海市政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已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应将其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同的只是各区政府要从各自的实际能力出发选择不同模式。例如,能力强的地方政府可以举办更多的公办幼儿园,能力稍弱的地方政府则可以通过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政府给予民办幼儿园不同数量的补偿等方式来体现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阶段性。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尹后庆认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政策制定和体制设计。认定学前教育服务属于公共服务,才能确立其公益性、公平性与非竞争性。“基本的入园机会是普遍性的。无论是政府举办的还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都要体现公益性。”据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70%以上,上海市现有的一、二级幼儿园可以基本满足本市户籍人口子女的入园需求。从2009年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看,上海市地方财政投入比率达6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剩余的32%则主要由家长承担。近5年来,上海市地方财政在学前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学前教育经费支出约占上海市教育经费总支出的8.5%,2008年已提高到9.04%。
  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结合地区发展特点,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上海市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9%的发展目标。为保障这一目标的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政府主导,进一步强调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进一步明确要根据入托、入园的峰谷波动规律,统筹和盘活现有教育资源,落实公建配套园所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化解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矛盾,同时要完善幼儿园督导制度,逐步提高托幼园所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还要建立对贫困家庭学前儿童的资助制度。
  2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引导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走内涵发展道路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上海市具有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城市发展特征。从教育服务于民众需求这一角度看。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差异化教育需求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城市不同区域生活的家庭,如传统中心城区、新兴商业中心区、郊区(县)等,其选择学前教育的立场与目的都是有差别的。因为政府提供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群体的择园需求,所以公办、民办并举是上海市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推进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走优质化内涵发展道路更是适应民众需求的必然选择。从现在的情况看,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资源数量上的“保障”与“托底”工作:另一方面,除了通过公办示范性幼儿园来体现优质学前教育特点之外,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优质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支持,以满足多元需求为出发点,切实落实上海市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例如,选择部分公办学校进行公办民助、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以增强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做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民办教育的功能、类型、层次、结构及比例等进行合理定位,加快发展大众化、多样性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的奖励资助力度;探索建立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学费监管制度,逐步形成民办学校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等等。
  
  三、应对“入园难”的重要举措
  
  1 强调科学预测,提前布局,针对人口出生高峰,在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前作准备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高峰与低谷间的波动较大。以上一轮波动为例。1987年是幼儿园入园高峰,在园幼儿人数高达49.66万人,此后逐渐减少,至2001年低谷时在园幼儿仅23.4万人。幼儿园园舍因大量闲置而转作他用。近两年上海市又迎来幼儿园入园高峰,目前在园幼儿近40万人,估计2011年会达到47万人。针对出生高峰可能带来的“入园难”,上海市教委和各区县教育部门在2007年就开始提前谋划,动态布点增加幼儿园。浦东新区、闵行区和宝山区等人口导入和增幅较大的区域成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3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幼儿园办学水平的“底座”被明显筑高。目前,上海市共有公办幼儿园784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70.57%,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约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80%。
  在增加幼儿园数量与容量方面,上海市政府的主要做法如下。
  (1)严格落实公建配套规划,切实保障幼儿园的建设。对于新建住宅小区的幼儿园配套建设,力求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交付使用,以适应新建住宅小区随后而至的出生高峰。例如,杨浦区政府在有大量年轻人入住的新江湾小区。依据预测的较高人口出生率,提前配置公建幼儿园,在2008年人口出生高峰到来前,可容纳10个班级的幼儿园已完全建成。此外,2007年上海市政府把在郊区新建60所幼儿园作为当年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又连续将在郊区或农村新建50~60所幼儿园列为市政府的实事工程之一。
  (2)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适时调剂资源进行幼儿园改建扩容。例如,闸北区近3年将有8~10所中小学被改建为幼儿园。杨浦区的平凉地区、大桥地区近年由于幼儿园被拆迁等原因,入园矛盾较为突出。区政府通过调研,将几所小学改建为幼儿园,依据幼儿园特点进行适宜的环境改造,使其符合上海市幼儿园办园条件与相关标准。这种适时调剂资源的做法强调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效益优化,是解决人口出生高峰时期人园需求的有效办法之一。
  (3)拓宽服务渠道,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看护需求全覆盖。为了满足在沪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需求,上海市政府决定在2010年后采用积分制方法来解决向长期居沪农民工提供相关学前教育服务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公办幼儿园有空位的情况下,按照积分的方式(包括工作稳定情况、纳税情况、居住年限等)来确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的顺序。余下的农民工子女可以进入民办三级幼儿园或政府建立的学前教育看护点。各区政府以街镇为单位,鼓励农民工集聚的村镇或大量招收农民工的大中型企业提供园舍资源。设立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看护点,逐步实现全市常住适龄幼儿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的全覆盖。
  2 因地制宜,整合多种策略,充分利用民办学前教育资源,促使公办、民办形成合力
  在非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广大群众的入园需求。政府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可以吸纳更多质量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办园特色的民办幼儿园为广大群众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入园机会。一项重要的合作方式是政府购买学位和委托管理。以闵行区为例。闵行区的民办幼儿园数量较多,区政府除了积极新建公办幼儿园以缓解本区域的户籍家庭幼儿的就近入学需求外,还依靠民办学前教育力量来满足非户籍家庭幼儿的人园需求以及民众对有特色的民办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闵行区政府除了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准入机制外,还通过将其纳入整体管理、定期督导的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提升质量,并对一些质量持续上升、获得政府优质评价、赢得良好公众声誉的民办幼儿园予以奖励,向这些相对优质的民办幼儿园购买学位,以保障区域内居民享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服务。同时,在评估确认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办、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通力合作,优先解决3~6岁儿童入园需求。这期间,公办幼儿园暂时停招托班幼儿,改为全部由民办幼儿园负责解决3岁以下幼儿的入托需求,以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
  3 关注学前教育师资储备,为近年持续的入园高峰作好人力资源规划
  随着上海市幼儿园数量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面临师资不足与保教人员能力需持续提高的问题。随着人园人数的增加,预计每年会有近500名幼教师资的缺口。近年来,上海市及各区县教育部门及时把握幼儿园保教人员的需求动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扩大幼儿园保教人员培养渠道。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校扩招并定向为师资短缺较为严重的郊区培养幼教师资。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招聘非幼教专业的文科毕业生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优先考虑师范类毕业生加入幼教队伍,还加大了面向周边兄弟省份幼师院校的幼教师资招聘量。上海市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增设相关专业,招收社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快对幼儿园保育员、营养员、育婴师等专业人员的培养。
  上海市政府面对人口出生高峰所引发的“入园难”问题。在科学预测、整体规划、稳步落实、盘活资源的总体工作思路指导下,关注全市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等),鼓励各区域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长效改善、解决问题为诉求,设计适宜于各区域不同情况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不仅关注幼儿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关注入力资源的安排、教育质量的监控等,在满足入园基本需求的同时,抓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上海的经验表明,政府完全有可能分析把握“入园难”的不同成因,制订相应对策,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
  
  参考文献:
  [1][7](8]尹后庆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促进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R]上海: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促进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系列研讨会,2010
  [2]王蔚,人园人数几近爆棚——教委:多种措施解决人园难[N],新民晚报,2010一06-28。
  [3]朱小蔓,等对策与建议:2007~2008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5。
  [4][5][6]新华网,入托难系列报道:政府有为,娃娃有位[EB/OL]l[2010-09-19]_http://news,xinhuanet.com。
  [9]闵行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关于我区民办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10-09-19]-hctp://mhrd.shmh.gov.cn。
  [10]上海学前教育网,幼儿园扩招,幼教人才紧缺[EB/OL],[2010-09-19],http://www.age06.com。
其他文献
幼时住在奶奶家,那儿有一条很深很深的巷子。曾记得阴天雨点在低檐上荡几个弯溅落于布着青苔的石板;曾记得浓阴晕开了阳光散在整个小巷;曾记得巷子深处一棵槐花年年素白飘香;曾记得总有几段低沉厚重的长歌在小巷回响。  巷子深处住着一个老雕刻师傅,听老人们说他刻了一辈子了,技术一年比一年精却从未涨过价。人们都叫他陶师傅,不过,我更愿意称他为艺术家或是歌者。  小时候最爱去陶爷爷家看他雕章刻瓦,看他眉头轻敛,神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初心与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了解“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与使命。“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深刻理解“立德”与“树人”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践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才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高质量发展  
天地间有很多非常规则的球形事物,但大都是人造物,比如足球、乒乓球、玻璃珠,而自然形成的规则球形物则少之又少。但通过与天文相关的影像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宇宙中的星球,似乎都是圆溜溜的球形,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神秘力量”的有意为之?  其实,之所以宇宙中的恒星、行星和卫星几乎大都呈球形,确实是某种“力量”导致的,而这种力量并不神秘,它便是我们随处可见的重力!  由于重力会试图把所有物质都拉向引力的中心,
被誉为“地球上最后的伟大比赛”的艾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是美国阿拉斯加一年一度的盛事。  从起点的安克雷奇镇,到终点的诺姆小镇,历时十天左右,寒冷、孤独、艰辛、恶劣的气候,伴随着每位参赛队员和那些忠诚而耐跑的狗。这项比赛,只有冠军可以获得6.9万美金和一辆皮卡车,其他参赛者没有任何奖励。然而,最后一名选手,却能获得一项特殊礼遇——亲口吹灭悬挂在终点站的马灯,并一辈子拥有它。  一般情况下,到了第1
记得我在某篇写成都花事的文章里说过,差不多所有以单字为名的植物,一望而知,都是古老中国的原生种。那时书写介质得之不易,用字都省。检阅古籍,知道桂花树,在中国最早的神话和地理书中就出现了,这部书当然是《山海经》。这部书中就有“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这样的记载。  这个招摇之山位于何处,《山海经》的叙述渺远迷离,我这个对古地理知识近于白痴的人,不敢臆测那个可以用作参照的“西海”是今天的
风轻,云淡。我静静地走在古城湖州的小巷里,感受着这份久违的静谧。  小巷很小,一眼就可以望穿;小巷也很大,特有的青灰色和这漫天的蓝色交融在一起显得那样高大。小巷闲处城市一隅,似乎有着独特的时间节奏,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安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流水光阴。  慢慢踱步在这古老的小巷中,不由自主地,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儿时嬉戏的场景:拾一老树枝,挂一旧布料,装扮成旗帜的模样,和小伙伴追逐嬉闹。稍显单调的游戏,陪伴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爽”的意思是:①明朗;清亮。如:神清目爽;秋高气爽。②(性格)率直;痛快。如:豪爽;直爽。③舒服;畅快。如:爽快。④违背:差失。如:爽约;毫厘不爽。  请根据以上对“爽”字的解释,任选角度,以“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摘要:本文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为切入点,考量其小说写作的价值、能量及其审美品质,并论述其处理现实生活、经验时呈现出的小说叙事美学和个性才华。多年来,王安忆在稳定的美学趋向上,寻求叙事的变化,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寄托和美学诉求。我们认为,王安忆在文本中不断重建虚构叙事的可能性,“摆渡”俗世人生的“忧伤的年代”,抵达心灵世界的真实性。这是王安忆写作的悟性和形而上智性,也是当代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坚实的走
[模拟金题]  心素如简,自会淡雅胜菊;心有明镜,自会繁华似春;心若菩提,自会惠己惠人……  请以“心儿舞动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思路导引]  精准读题。心,是一个微小却又宏观的主体,可以似微尘,可以像宇宙;是一个修行的主导,可以是卑微,可以是高贵;是一个律动的主谋,可以是静寂不动的音符,可以是昂扬激越的腔调。舞动,可以是大开大合的旋影,可以是水袖轻舞的微漾;舞动的,可
今天早上,我自己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然后和舅舅去上街。  路,很潮湿,很滑,有些地方是舅舅抱着我过去的。后来舅舅看见了一辆三轮车,我们就坐在三轮车上。  到了街上,我和舅舅吃了早饭,有稀饭、萝卜、糍粑和烧卖。吃完饭,和他一起去了一所学校。碰到了舅舅的老师,他们先站着谈话,然后舅舅到他老师的办公室谈话。又出去走走,一直走到了舅舅老师家里。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谈话,我呢,一边吃花生,一边玩。  出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