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解读】: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要求是: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
从知识体系看,《温度》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核心部分。因为物态变化现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都与“温度是否变化”有关,而且在学习物态变化现象时也都要研究温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温度这一节知识是学习六种物态变化的基础。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学生的吃穿住行都充斥着温度的知识,所以,温度这一节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温度》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学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温度和温度计。细剖一下,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温度的物理意义、单位、1℃的规定;液体温度计的制成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其中重点是液体温度计的制成原理和使用方法。因为只有明白了液体温度计的制成原理才能理解使用温度计时的注意事项。例如测液体温度时有一条注意事项是——“测液体温度时,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如果不理解温度计的制成原理就很难理解这一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会使用温度计不仅仅是后面研究物态变化实验的需要也是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温度”一词并不陌生,温度的高低与冷热之间的关系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细究时往往会受生活中前概念的影响,比如很多同学的潜意识里会认为0℃冰比0℃的水冷。所以,这节课在对温度意义的认识方面应着重引导学生抛弃前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相同即是冷热程度相同。
另外,对于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学生也会受到生活中前概念的影响,也是学生易错之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通常把温度的单位说成是“度”。所以,在学习温度单位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强化“摄氏度”的读和写。
关于物体的热胀冷缩,学生不仅仅在生活中已接触到此类现象而且在小学科学课中专题研究过固、液、气三种物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基础对于突破“液体温度计制成原理”这一难点非常有利。
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而且温度计的读数(包括零上和零下)在小学四年级里也专题学习过。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也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中与热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意义。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4。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教学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
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教学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评价设计】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用语言以及表情对学生加以肯定,以激励正能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在反馈练习和实验交流中,当场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习题设计】
1。通过课堂提问以及反馈练习一和课堂检测了解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反馈练习二和课堂检测了解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反馈练习三和反馈练习四了解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反馈练习五和课堂检测了解目标4的达成情况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章引入
本节引入 用轻松活泼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种状态。
提出问题:以你的生活经验,物质在自然界中能以哪三种状态存在?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简介物态变化。引出本章课题——物态变化
介绍: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就是物态变化的过程。
提出问题:小水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冰?冰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呢?
由这个问题总结温度对学习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引入课题——温度。
出示《温度》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轻松地听故事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老师的提问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阅读学习目标 利用活泼、简短且是学生熟悉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引导学生对这一章的研究方向有初步的认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
板块一:认识温度
达成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与热有关的现象知道温度的意义 与学生交流对今天天气的感受是热还是冷?温度高还是低?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的同时将温度与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关联,从而得出温度的物理意义
反馈练习一:
温度相同的水和冰,哪个比较冷? 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回答
利用学生自身对天气冷热的感受引入温度的物理意义,在使温度这一概念通俗易懂的同时也为下面“可以凭感觉”感知温度埋下伏笔。
板块二:温度计的原理
和构造
板块三:温度的单位
达成目标3: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达成目标2:通过自学会读、会写摄氏温度并知道0℃和100℃的规定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课的要求是: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
从知识体系看,《温度》是《物态变化》这一章的核心部分。因为物态变化现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都与“温度是否变化”有关,而且在学习物态变化现象时也都要研究温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温度这一节知识是学习六种物态变化的基础。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看,学生的吃穿住行都充斥着温度的知识,所以,温度这一节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温度》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学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温度和温度计。细剖一下,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温度的物理意义、单位、1℃的规定;液体温度计的制成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其中重点是液体温度计的制成原理和使用方法。因为只有明白了液体温度计的制成原理才能理解使用温度计时的注意事项。例如测液体温度时有一条注意事项是——“测液体温度时,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如果不理解温度计的制成原理就很难理解这一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会使用温度计不仅仅是后面研究物态变化实验的需要也是学生生活实际的需要。
【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温度”一词并不陌生,温度的高低与冷热之间的关系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细究时往往会受生活中前概念的影响,比如很多同学的潜意识里会认为0℃冰比0℃的水冷。所以,这节课在对温度意义的认识方面应着重引导学生抛弃前概念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相同即是冷热程度相同。
另外,对于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学生也会受到生活中前概念的影响,也是学生易错之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通常把温度的单位说成是“度”。所以,在学习温度单位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强化“摄氏度”的读和写。
关于物体的热胀冷缩,学生不仅仅在生活中已接触到此类现象而且在小学科学课中专题研究过固、液、气三种物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基础对于突破“液体温度计制成原理”这一难点非常有利。
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而且温度计的读数(包括零上和零下)在小学四年级里也专题学习过。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也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中与热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意义。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4。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教学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
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教学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和使用须知
【评价设计】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用语言以及表情对学生加以肯定,以激励正能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在反馈练习和实验交流中,当场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习题设计】
1。通过课堂提问以及反馈练习一和课堂检测了解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反馈练习二和课堂检测了解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反馈练习三和反馈练习四了解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反馈练习五和课堂检测了解目标4的达成情况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章引入
本节引入 用轻松活泼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引导学生回顾水的三种状态。
提出问题:以你的生活经验,物质在自然界中能以哪三种状态存在?
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简介物态变化。引出本章课题——物态变化
介绍: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就是物态变化的过程。
提出问题:小水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冰?冰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呢?
由这个问题总结温度对学习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引入课题——温度。
出示《温度》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轻松地听故事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老师的提问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阅读学习目标 利用活泼、简短且是学生熟悉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引导学生对这一章的研究方向有初步的认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性。
板块一:认识温度
达成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与热有关的现象知道温度的意义 与学生交流对今天天气的感受是热还是冷?温度高还是低?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的同时将温度与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关联,从而得出温度的物理意义
反馈练习一:
温度相同的水和冰,哪个比较冷? 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回答
利用学生自身对天气冷热的感受引入温度的物理意义,在使温度这一概念通俗易懂的同时也为下面“可以凭感觉”感知温度埋下伏笔。
板块二:温度计的原理
和构造
板块三:温度的单位
达成目标3: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达成目标2:通过自学会读、会写摄氏温度并知道0℃和100℃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