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教学是音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声乐的高级形式的集体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小学音乐课强调文化的内涵,强调以交流与合作、融合与创新为特征的多学科综合与技术运用,以“新鲜、互动且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合唱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关键字】合唱;训练;兴趣;融合;创新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合唱教学主要包括欣赏、演唱、表演三个环节,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但是,合唱队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如何通过集体的声乐训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表现音乐作品?我结合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经验,在传统的音准、节奏、发声、歌曲训练的基础上,谈谈对中学合唱队训练的几点尝试。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说选择参加合唱队的学生对歌唱这门艺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但由于合唱的排练过程比较枯燥乏味,作品成型之前总要经过反复地磨合训练,有时候一次排练下来只学了一两句甚至只是几个小节的片断。大部分学生是感觉很无聊,所以教师应用适当的方法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设定短期目标,以免学生在漫长的排练过程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排练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所排曲目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电脑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向学生展示,把他們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当然,这个过程耗时不长,也还达不到我要的效果。因为歌唱是一种全身运动,我还要让学生热身起来!首先由偶数位学生帮奇数位学生捏肩膀、拍后背两分钟,再调换过来做两分钟,最后各自手臂弯曲摆动一分钟。这样,学生的热情被我全方位调动起来,就能很好的投入到歌唱中去。在排练过程中,每个星期我会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到周末用手机把排练的过程拍下来,把每次的排练片段与音像资料作对比鉴赏,让学生自己总结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排练的方向和目标。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有一次还发现几个队员临时忘词,口型有好几处跟其他人不一样呢,从这可以看出学生的平时排练不够认真,存有侥幸心理。
此外,还要争取演出的机会,其实很多学生都期待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也应该理解学生这一想法,尽可能在作品从“完整”到“完美”的这段时间内多创造一些演出的机会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为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排练。
2.手语教学贯穿整个发声训练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应用John S Curwen的手语以辅助视唱的教学法,主要的特点是利用视觉,加上身手配合的手语动作,在视唱中加强了音程感,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具体地表现出来。由于我所面对的是音乐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的农村初中生,所以我尽量将抽象的发声训练表现得形象、具体,使他们易于接受、掌握。在气息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嘴唇打嘟模仿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做发动、开行、爬坡、滑行的训练。根据情节,我做好骑车造型,一边紧握车头、一边做手势带领学生体会气息的从弱到强、从强到弱再到强、最后转弱的运用方法。这个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快乐的情景模仿中掌握了气息的流畅。在母音练习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用手势画出声音的线条起伏,同时发声:
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我还尝试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在排练《青春舞曲》的时候,唱到这里:
我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左手男声发do,右手女生发fa,做简单的四度和声练习。然后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最后应用在乐句中。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我的手势歌唱,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和声音准,对合唱水平的提高起了很明显的作用。
3.重视歌曲排练中的“演”
“演”就是表演,是指对音乐感受的表现与体验。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合唱教学越来越重视演唱者的演。
初中生都比较好动,“演”这种形式正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因为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中来。无论他们的肢体语言是否优美,动作是否合拍,都是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理解。“演”的形式很多,如: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小品等。根据乐曲的风格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排练女声小组唱《采茶舞曲》时,当完成了发声与歌唱训练后,我就让学生思考: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歌词设计什么动作来表演呢?经过讨论与演习,最终达成一致的观点。前奏即进入情绪,活泼、舒展的,面带笑容。唱第一二句歌词时队员两两相望,作对话状;唱到“你看呀”时,在一排左边一位队员的指引下远眺前方,进入情景;当唱到“采呀采呀快采茶”,队员双手做采茶的舞蹈动作,身体跟随音乐律动;唱到“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时,队员分成左右两组互相配合,一组下蹲仰视,一组掂起脚尖俯视,一上一下,生动形象地再现情景。
在排练中将律动和舞蹈动作加入,其一:同学们觉得这些个肢体语言都是自己编出来的,所以表演时非常投入;其二:这种合作式的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由此,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它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多思考,多尝试,以求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能渐行渐探索,渐反思渐进步!
【关键字】合唱;训练;兴趣;融合;创新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合唱教学主要包括欣赏、演唱、表演三个环节,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但是,合唱队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如何通过集体的声乐训练,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表现音乐作品?我结合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经验,在传统的音准、节奏、发声、歌曲训练的基础上,谈谈对中学合唱队训练的几点尝试。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说选择参加合唱队的学生对歌唱这门艺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但由于合唱的排练过程比较枯燥乏味,作品成型之前总要经过反复地磨合训练,有时候一次排练下来只学了一两句甚至只是几个小节的片断。大部分学生是感觉很无聊,所以教师应用适当的方法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设定短期目标,以免学生在漫长的排练过程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排练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所排曲目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电脑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向学生展示,把他們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当然,这个过程耗时不长,也还达不到我要的效果。因为歌唱是一种全身运动,我还要让学生热身起来!首先由偶数位学生帮奇数位学生捏肩膀、拍后背两分钟,再调换过来做两分钟,最后各自手臂弯曲摆动一分钟。这样,学生的热情被我全方位调动起来,就能很好的投入到歌唱中去。在排练过程中,每个星期我会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到周末用手机把排练的过程拍下来,把每次的排练片段与音像资料作对比鉴赏,让学生自己总结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排练的方向和目标。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前进。有一次还发现几个队员临时忘词,口型有好几处跟其他人不一样呢,从这可以看出学生的平时排练不够认真,存有侥幸心理。
此外,还要争取演出的机会,其实很多学生都期待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也应该理解学生这一想法,尽可能在作品从“完整”到“完美”的这段时间内多创造一些演出的机会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为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排练。
2.手语教学贯穿整个发声训练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应用John S Curwen的手语以辅助视唱的教学法,主要的特点是利用视觉,加上身手配合的手语动作,在视唱中加强了音程感,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具体地表现出来。由于我所面对的是音乐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的农村初中生,所以我尽量将抽象的发声训练表现得形象、具体,使他们易于接受、掌握。在气息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嘴唇打嘟模仿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做发动、开行、爬坡、滑行的训练。根据情节,我做好骑车造型,一边紧握车头、一边做手势带领学生体会气息的从弱到强、从强到弱再到强、最后转弱的运用方法。这个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快乐的情景模仿中掌握了气息的流畅。在母音练习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用手势画出声音的线条起伏,同时发声:
这样边唱边动学生们很感兴趣,我还尝试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的训练。在排练《青春舞曲》的时候,唱到这里:
我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左手男声发do,右手女生发fa,做简单的四度和声练习。然后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最后应用在乐句中。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我的手势歌唱,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和声音准,对合唱水平的提高起了很明显的作用。
3.重视歌曲排练中的“演”
“演”就是表演,是指对音乐感受的表现与体验。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合唱教学越来越重视演唱者的演。
初中生都比较好动,“演”这种形式正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是学生喜爱的形式,因为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中来。无论他们的肢体语言是否优美,动作是否合拍,都是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理解。“演”的形式很多,如: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小品等。根据乐曲的风格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性的表演,或根据歌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在排练女声小组唱《采茶舞曲》时,当完成了发声与歌唱训练后,我就让学生思考: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歌词设计什么动作来表演呢?经过讨论与演习,最终达成一致的观点。前奏即进入情绪,活泼、舒展的,面带笑容。唱第一二句歌词时队员两两相望,作对话状;唱到“你看呀”时,在一排左边一位队员的指引下远眺前方,进入情景;当唱到“采呀采呀快采茶”,队员双手做采茶的舞蹈动作,身体跟随音乐律动;唱到“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时,队员分成左右两组互相配合,一组下蹲仰视,一组掂起脚尖俯视,一上一下,生动形象地再现情景。
在排练中将律动和舞蹈动作加入,其一:同学们觉得这些个肢体语言都是自己编出来的,所以表演时非常投入;其二:这种合作式的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由此,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合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它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多思考,多尝试,以求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能渐行渐探索,渐反思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