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相关论文
郭锡良等教授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第357页有这样一句引文错注了出处: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陶谟》,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
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易》、《尚书》、《周礼》等经、注、疏合刻,是为我国注疏合刻本之始,后人称为八行本、越州本。其......
<正>作为《春秋》三传之一的《榖梁传》,除在西汉宣帝朝受到特别的重视外,在历史上的影响远不如《左传》和《公羊传》。历经两千余......
山东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包背装,黄纸初印,内封裱糊衬页多为明刻罕传之本。所存有明代搢绅录《东江米巷......
《周易》注疏史上堪称里程碑的重要版本有:王弼、韩康伯的经注本,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南宋越八行本,闽坊刻十行本以及乾隆时期的......
按照现代色彩学理论,白色和黑色是色彩的两极,白色是所有可见光的混合色,黑色则可以吸收一切可见光。白色与黑色也是人类较早使用......
按语:认真研习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老师带领下,长期坚......
他与我们探讨了一个“数学”问题:《十三经注疏》中,以《尚书注疏》为例,15个人一起工作,每天保证4小时,整整用去了两年的时间方才完成......
摘要:本文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就《五礼通考·宾礼》征引《仪礼注疏》者,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仪礼注疏》......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授编修,历任国史馆编修、总纂、......
乾隆間校刊《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是一次對正經、正史的大規模校勘、刻印活動,在校勘學史和出版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各經、......
《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在标点《毛诗正义.王风.黍离》和《尔雅注疏.释天》篇时出现了失误,本文拟对此二例标点之误作以训诂校勘;......
《毛诗注疏》是《十三经注疏》的一种,知道了殿本《毛诗注疏》的优劣,也就约略知道了整个殿本《十三经注疏》的优劣.概言之,殿本《......
《玉烛宝典》一书大量引用《礼记.月令》的文字,而这些引文与现今通行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之《礼记》多有不同。对比这些差......
清秦蕙田所修《五礼通考》是一部礼书,全书共二百六十二卷。它材料齐全,几乎覆盖先秦至明所有相关文献,对研究古代礼制有重要价值。今......
《十三经注疏》中所存汉人经注六种,其中五种与北海一地有历史因缘,经学大师郑玄系北海高密人,独注经4种;《孟子》学名家赵岐祖籍......
【正】 每一位古董收藏者恐怕都会有捡着“漏儿”的欣喜体验。所谓“漏儿”,是北京古玩行里的一句行话,就是买着了比本身应有价值......
敦煌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儒家经典如《春秋经传集解》写本(残卷)多抄写于南北朝时期,早于传世本数百年,幸免于......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
自从南宋绍熙年始刻《十三经注疏》之后,元、明、清各朝均有翻刻。至清嘉庆年,由阮元重新校订的《十三经注疏》,一直传承至今。这部大......
本文针对中华书局1980版《十三经注疏》中《仪礼》注疏存在的句读问题,将其中有代表佳的句读错误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归纳出若干义例......
本文针对中华书局1980年版《十三经注疏》中三礼部分(主要涉及丧礼部分)存在的句读问题,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句读失误进行了整理、分析,从......
《十三经注疏》的整理校点项目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张岂之先生主编,至2007年起陆续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代阮元曾主持有《......
《仪礼注疏》17卷(或作50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这是《仪礼》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本文参稽大量文献,通过研究《仪礼注疏》的最早刊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而后喻”被注解为:“(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李......
此处所言“清史儒林”,不仅指《清史稿·儒林传》,而更指清世近三百年经学、儒学界之林。清代以“乾嘉学林”为代表,经学家、......
<正>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我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
清乾隆四年由武英殿刊刻的《十三经注疏》①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为底本重刻,因此在内容、形式的许多方面都继承了北监本的特点......
《乐记》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系统、完善的音乐美学著作。郭沫若先生认为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如果是这样,《乐记》的成书年......
《说文解字》中“胫、胻、骹”都与人体部位小腿有关,鉴于《说文解字》与儒家“五经”的密切关系,为了详细准确地考证区分它们,联......
《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中的“雨”字的读音和意义历来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读为[yù],用如动词,意思为“落”、“降下”;又有......
关于宋代《孟子疏》的作者,旧题为孙撰(《十三经注疏》即采用此本)。但从朱熹以后的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绝非孙所为,却没有......
十三經指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易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对于整个中医药学史的撰写来说,中医药学词汇史是重点。《十三经注疏》医学词汇的研究既包含医学词汇词源语源史、断代史的内容,又......
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的阮元,著述繁多,但其最有功于后学的莫过于他所主持校勘的《十三经注疏》。迄今为止,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仍为读......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通常认为"雨雪霏霏"中的"雨"读yù、用作动词,但考察这一解释的来源《十三经注疏》,发现"雨"有读yǔ、用作名词的可能。从语法语义角......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注疏》,以元代翻刻宋十行本为底本,用闽本、监本、毛本《十三经注疏》为对校本,进行汇校整理,功绩......
<正>岳麓书社为适应今日读者的阅读能力,解除文字上的障碍,精选了学术界公认的善本,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汲取......
本文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为研究对象。依据马列主义国家理论,结合古代历史文献,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充分运......
<正>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条批评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十三经》、《二十一史》"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
同治元年到光绪二十年(1862~1894)这段时间里,在“中兴名臣”的努力下,清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度改变了......
阮元主持编写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之主要成绩,在于比较经疏版本异同,校正其沿袭已久的众多讹误脱漏,从而使《十三经注疏》的质量大......
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是目前最通行的《尚书》版本 ,但其中错误很多。不仅阮刻本存在着不少漏校、误校、校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