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银行贷款第三期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1997年在我国河北、内蒙古、江西、湖北和云南五省(区)40个县先后开始实施。在项目执行的前三年,每个项目县都进行了基线调查,收集了居民饮水状况、环境卫生、健康知识和相关行为状况的基础数据。2001年的后续调查是针对1997年进行了基线调查的76个村中已自通来水的48个村。对基线及后续调查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自身前后对比分析,较全面地评价项目的效果和效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1)五省(区)自来水饮用率由基线的1.19%增加到65.03%;(2)五省(区)各调查区域水厂的受益人口覆盖率达43.1%~86.4%,水厂的设计供水达标指数(设计供水量达标指数=,反映水厂运作是否达到原设计供水能力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为0.13~0.61;(3)庭人均用水量由基线调查的20.00升/日上升到后续调查的44.44升/日;(4)4.17%的项目水厂赢利,58.1%的项目水厂财务收支持平,37.2%的项目水厂处于亏损状态;(5)五省(区)平均每村建示范卫生户厕数为3.0个至4.5个;(6)五省(区)卫生厕所普及率由基线的4.2%增加到22.9%;(7)项目村小学开设健教课的比例由63.2%上升到94.7%;(8)五省(区)后续调查显示92.1%的村小学有校厕,其中88.6%的校厕清洁。具有学生洗手设施的学校有47.2%;(9)小学生卫生知识合格率及小学生健康相关行为与基线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10)家庭妇女健康知识得分及家庭妇女健康相关行为与基线相比也有明显的提高;(11)厨房清洁率由基线的7.4%上升到后续的34.8%;(12)与基线相比后续调查中有户厕的比例增加,而且卫生厕所的比例也有很大的提高。结论:项目村通过项目工作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和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了健康相关行为,取得了明显的健康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厂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一是部分水厂设计供水量偏大,二是供水工程已建好但设计的受益人口还未全部覆盖,导致用水量低于设计能力。这是令后项目水厂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必须要考虑和加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