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二位,肺外结核病发病率也居高不下。脊柱结核发病率位居骨关节结核首位,典型的脊柱结核文献报道较多、拥有较成熟的外科治疗策略,而一些特殊部位和特殊类型的结核常给临床诊疗带来困扰,本课题主要针对腰骶段结核和跳跃型脊柱结核两类特殊脊柱结核的治疗策略开展临床研究。腰骶段结核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力学稳定性要求高,常采用前方病灶清除联合后方内固定的手术方式,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手术需要根据髂血管走行、腰骶段脊柱解剖外形和结核所致的不规格终板破坏这3个特点设计特殊的内固定器材。课题组前期设计了一款符合腰骶段脊柱结核病情特点的解剖型腰骶椎前路内固定装置(ARCH),使一期前路手术成为可能,也引出了对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比较的学术争论。脊柱两处或更多的椎体病灶,其间由无病变的椎体所隔开,称为跳跃性脊柱结核(skipped multi-segmental spinal tuberculosis,SMSST)。SMSST由于辅助诊断条件等因素影响,容易被漏诊,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大约为1.1%至71.4%;SMSST引起后凸和截瘫的风险比相邻脊柱结核的风险高。多数SMSST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主要包括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等。然而由于存在跳跃性病变和椎体的病变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脓肿的部位和范围等复杂的影响因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这类结核的治疗方法尚无标准方式,也鲜有文献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评估腰骶段结核和跳跃型脊柱结核这两类特殊类型脊柱结核的治疗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探索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在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总共有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纳入本研究。分为:ARCH钢板组,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15~68岁,平均36岁)采用了一期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ARCH)的手术方式进行了治疗;AP组,14例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44岁)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了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观察评估临床疗效。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24例跳跃性脊柱结核纳入本研究。SMSST患者中,A组(单纯前路组)10例,AP组(前后联合组)4例,P组(单纯后路组)10例,24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15~69岁,通过临床观察和影像学观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ARCH钢板组和AP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均获得超过1年的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原有的下腰部疼痛、神经症状均显著缓解,术后6个月复查时ESR和CRP均恢复至正常,术后3-9个月复查时X及CT证实骨性愈合。无髂血管或下腔血管损伤、无输尿管、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勃起功能异常、逆行射精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RCH组和AP组间的腰骶角、腰椎生理性前凸等影像学测量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ATCH组优于AP组。24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末次随访时在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情况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术后6-12个月患者均骨性融合。AP组1例患者术后结核复发,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治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ARCH钛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能有效治疗腰骶段结核;术中大血管损伤、输尿管、植物神经损伤等风险可控;与常规的前后路联合手术相比,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促进脊柱功能恢复的优势。治疗SMSST的三种手术入路在减压、植骨融合、矫正后凸畸形方面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病椎数目、位置,椎体破坏程度及剩余椎体是否可以内固定,畸形程度,神经症状,脓肿情况)、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外科经验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