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最为瞩目的现象之一。2009年1月,国家信息部颁发3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3G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成为全球最大潜在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市场。作为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联姻产生的一种新兴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不仅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也享有传统固定互联网开放、分享和互动的优势。这种流动着的互联网,克服了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带宽窄、信息数据传输慢等技术瓶颈,使得多媒体手段可以真正融入无线网络世界,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接入网络即可获得丰富的互联网资源。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全新格局,移动互联网民规模达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倡导者和时尚的体验者,其成长和发展更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由移动互联网应用衍生出的手机QQ、手机微信、手机微博、手机视频、手机购物等,都已经发展成为大学所喜爱的沟通交流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也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3G时代,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在移动互联网这种较为成熟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占领新的网络平台,发挥其最大优势,改造其不利因素,是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使命使然。在借鉴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课题。第一部分:移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该部分在理论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概括出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并在对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能性,以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性。第二部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移动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高校对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教育主体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普遍偏低;保障移动互联网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移动互联网理论研究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的分析,为下文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教育者、学校、政府综合努力。第一、要借助3G技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移动网络新平台。第二、高校要加强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审查,净化网络环境。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处理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第四、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自身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第五、国家要增强移动互联网络主权意识,调整战略步伐;大力培养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人才,实现技术保障;加强移动互联网立法监督,规范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