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SPI)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p H1.5偏移结合加热处理(50和60oC)处理0、1、3、5 h,然后恢复到中性条件下。通过测定处理前后SPI的理化性质(总巯基和暴露巯基含量)、结构特性(圆二色谱、色氨酸荧光光谱、紫外光谱、表面疏水性、粒径分布、ζ-电势、凝胶排阻色谱和SDS-PAGE电泳等等)以及功能特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凝胶特性等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p H偏移结合加热处理提高SPI功能特性的构效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经过pH偏移结合加热处理后的SPI在实际生产和加工条件下与肌原纤维蛋白的互作,揭示其对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和凝胶特性的影响,为开发肉品品质改良专用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 H偏移结合加热处理后SPI的总巯基含量和暴露巯基含量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增大而显著下降(P<0.05)。天然SPI的总巯基含量为4.495μmol/g,在反应了5h后,p H 1.5偏移,50°C加热,60°C加热,p H 1.5+50°C和p H 1.5+60°C样品的总巯基含量分别降低了22.6%,9.2%,10.18%,45.5%和80.23%。(2)通过圆二色谱结果分析可知,p H偏移结合加热可减少SPI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含量减少;而色氨酸荧光扫描、紫外扫描及表面疏水性结果分析可知,p H偏移结合加热处理促进了SPI中色氨酸残基的暴露;粒径分布及分子排阻色谱结果分析可知,处理过程中出现大分子量的物质离解成了小分子的聚集;SDS-PAGE的电泳结果则表明,小分子聚合物完全是由于伴大豆球蛋白的α′,α和β亚基解离而成的。(3)结合乳化性、ζ-电势、乳化体系微观照片结果分析可知,各处理组中SPI的乳化活力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提高(P<0.05),尤其以p H偏移结合60°C加热处理条件下提高最为显著(P<0.05);而各处理组中SPI的乳化稳定性均在处理3 h时达到最高(P<0.05)。ζ-电势和乳化体系微观照片辅助说明了SPI乳化性的变化,各处理组中SPI的ζ电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同时由p H偏移结合加热处理得到的SPI所制备的乳化体系中油滴的尺寸比较均一,且聚拢效果有所缓解。(4)经p H偏移结合加热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PI的凝胶强度显著增加(P<0.05),p H偏移结合60°C加热处理条件下所得到的样品的凝胶强度达到3.58N,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7倍;此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PI凝胶微观结构中的凝胶孔洞消失,表面变得聚拢和整齐,说明凝胶的结构得到了极大地改善。(5)选择p H偏移结合60°C加热处理5 h的SPI样品与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研究其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紫外光谱和色氨酸荧光分析结果表示随着SPI添加比例的增加,MP的结构逐渐改变,色氨酸逐渐暴露出来,MP的溶解度随着改性SPI:MPI添加比的增加逐渐升高,浊度逐渐降低;混合蛋白溶液乳化性随着添加比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乳化稳定性逐渐升高;而凝胶强度与乳化性趋势一致,先升高后降低。这表明为了提高MPI功能性质向其中添加SPI时需提前将SPI改性,且添加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