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临床同种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T细胞应答及其效应是介导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机制。
已证实:T细胞激活有赖于双信号,即TCR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APC)所提呈抗原肽而产生的第一信号,以及APC与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所提供的第二信号。
同种器官移植中,由于外科手术、缺血/缺氧和缺血再灌注等因素,使受者体内出现细胞应激和炎性“瀑布式”反应,可产生多种内源性危险信号,从而激活APC并诱导同种反应性T细胞活化。因此,阻断内源性危险信号乃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策略。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highmobilitygroupbox1)是一种核内蛋白,在30余年前已被发现。其组成性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的胞核内,具有多种重要的核内功能。近年发现,HMGB1也可出现于胞外,其来源为:由坏死细胞(而非凋亡细胞)被动释放,或由受刺激的单核/巨噬细胞主动分泌。释放至胞外的HMGB1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直接介导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也可作为内源性危险信号激活APC[主要是树突状细胞(DC)],从而启动、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参与多种疾病过程发生和发展。
实验研究中,阻断胞外HMGB1的活性,已成为干预相关疾病过程的重要策略。HMGB1的截短形式A盒蛋白和抗HMGB1中和抗体均为HMGB1拮抗物,可特异性逆转HMGB1的胞外活性。使用该两种拮抗物,可缓解实验性关节炎及脓毒血症病情,提高实验动物存活率。
本课题通过建立小鼠同种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中移植物HMGB1表达,探讨HMGB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制备并应用HMGB1的特异性拮抗物GST-Abox重组蛋白,观察对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一、HMGB1表达与同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
实验分组为:①异基因心脏移植组,供者为BALB/C近交系小鼠,受者为C57BL/6近交系小鼠;②同基因心脏移植组,供者为和受者均为C57BL/6近交系小鼠。
前期实验证明:异基因心脏移植组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为7.67±1.03天,同基因心脏移植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在移植后1d、3d、7d观察如下指标:移植心脏中炎性细胞浸润、移植心脏HMGB1mRNA表达水平、移植心脏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如下:
1.术后1d,同种移植心脏HMGB1和TNF-α的mRNA表达即升高,但与同系对照表达相当,两组中IFN-γ表达均未上调;
2.术后3d,HMGB1和TNF-α表达持续上升,术后7天表达量达高峰,与同系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术后7d,同种移植心脏IFN-γ的mRNA表达上调,与同系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以上结果表明:HMGB1可能是一种排斥反应相关因子,其不仅与TNF-α共同参与移植术后早期发生的非特异性炎症应答,且可能与其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即同种抗原特异性应答)有关。
二、HMGB1特异性拮抗物GST-Abox的制备、纯化和功能鉴定
成功构建PGEX-4T-2-Abox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大量GST-Abox重组蛋白;借助亲和纯化及去内毒素处理,重组蛋白纯度和特异性大大增强;生物学实验证实,GST-Abox可有效拮抗HMGB1的生物学功能。
三、应用HMGB1特异性拮抗物可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借助腹腔注射,术前1d至术后4d每天向受者体内输入100μl(1mg)GST-Abox重组蛋白,以干预同种排斥反应,并设立GST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术后7d及/或移植心脏停跳时检测如下指标:
1.GST-A盒重组蛋白对异基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
应用GST-A盒重组蛋白能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实验组平均存活时间为12.5±1.87天,与阴性对照组(6.5±1.04天)和空白对照组(7.67±1.03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移植心脏HE染色
与对照组相比,GST-Abox处理组心肌细胞间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未出现毛细血管淤血、间质出血、动脉炎和静脉炎等现象。
3.GST-A盒重组蛋白对受者小鼠脾脏DC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借助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移植后6天各组受者小鼠脾脏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结果表明:
*与GST组对照组(MFI=149.97)和NS对照组(MFI=122.92)相比,GST-Abox处理组脾脏DC表达CDS0明显下调(MFI=44.94),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与GST组对照组(MFI=305.62)和NS对照组(MFI=274.15)相比,GST-Abox处理组脾脏DC表达CD86下调(MFI=242.83),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4.GST-A盒重组蛋白对受者小鼠脾脏IFN-γ分泌细胞数量的影响
借助细胞内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移植后7天各组受者小鼠脾脏IFN-γ分泌细胞的数量,结果如下:
*GST-Abox处理组、GST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Th1细胞(CD4+IFN-γ+)分别为11.35%、17.35%和12.41%,差异不明显;
*GST-Abox处理组Tc1细胞(CD8+IFN-γ+)为22.96%,明显少于GST组对照组(33.23%)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5.57%)。
5.移植心脏HMGB1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
术后1d、3d、7d分别采取各组移植心脏组织,提取总RNA,借助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HMGB1、TNF-α、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如下:
*GST组和NS组各时段HMGB1、TNF-α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相近,差异无显著性;
*与上述两组相比,术后3d和7dGST-Abox处理组HMGB1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与上述两组相比,术后7dGST-Abox处理组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以上结果表明:GST-Abox重组蛋白具有抗排斥效应,其抗排斥反应的机制与下调受者脾脏DC共刺激分子表达、阻抑Tc1细胞极化及下调移植物HMGB1和炎症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四、GST-Abox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机制
1.GST-Abox重组蛋白对LPS刺激所致DC成熟的影响
用GST-Abox重组蛋白与LPS、未成熟DC共孵育24h后检测DC表型,结果表明:应用GST-Abox重组蛋白后,表达MHCⅡ类分子、CD80和CD86阳性的DC细胞数分别为27.16%、41.19%和47.05%,与LPS刺激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GST-Abox重组蛋白可拮抗LPS诱导的DC成熟。
2.LPS可刺激DC主动分泌HMGB1
*用1μg/mlLPS刺激未成熟DC(C57BL/6小鼠骨髓来源)24hr,借助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MGB1在DC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LPS刺激后,HMGB1在DC细胞中定位发生变化,由胞核向胞浆迁移;
*在刺激前(Ohr)、刺激后8、16、24hr分别取细胞上清和刺激前后的细胞沉淀,进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刺激前后DC细胞总HMGB1水平无差别,刺激后8hr细胞上清中即可检出HMGB1,且呈时间依赖性逐渐增加,至24hr达到高峰。以上结果表明:LPS可刺激DC主动分泌HMGB1。
3.GST-Abox重组蛋白可抑制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用未成熟DC与LPS、GST-Abox重组蛋白预孵育8hr后,与同种T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结果表明:LPS刺激后的DC细胞可明显促进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GST对该效应无影响;而GST-Abox重组蛋白则可拈抗此效应。
以上结果提示:非成熟DC转变为成熟DC过程中,能自分泌HMGB1,后者对DC进一步成熟具有重要意义;GST-Abox延长移植心脏存活的机制之一可能与阻抑DC表型和功能成熟有关。
结论
1.HMGB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其既可通过“HMGB1-巨噬细胞-TNF-α-巨噬细胞-HMGB1”这一正反馈机制参与移植术后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亦可刺激DC成熟,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
2.GST-Abox重组蛋白能有效延长同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本文为临床上借助抗HMGB1策略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