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制造领域,得到了业界的青睐。铝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的服役性能与其焊缝凝固微观组织密切相关。深入理解熔池凝固过程,实现焊缝微观组织的定量预测,对优化焊接工艺、提高接头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激光焊接熔池凝固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尺度过程,涉及宏观尺度熔池传热-流动行为以及微观尺度枝晶形核-生长行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复杂凝固过程的认识还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制造领域,得到了业界的青睐。铝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的服役性能与其焊缝凝固微观组织密切相关。深入理解熔池凝固过程,实现焊缝微观组织的定量预测,对优化焊接工艺、提高接头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激光焊接熔池凝固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尺度过程,涉及宏观尺度熔池传热-流动行为以及微观尺度枝晶形核-生长行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复杂凝固过程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另一方面,由于其高温、瞬态、多尺度的特性,难以通过实验手段观测这一过程。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材料学(特别是相场法)的发展,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定量研究熔池凝固过程成为了可能。然而,数值模拟时面临着宏微观模型关联关系复杂、宏微观特征时间和空间尺度差异大(103数量级)、海量数据同步求解困难(~102 GB)等问题,对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激光焊接熔池凝固过程提出了挑战。基于此背景,本文构建了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宏观传热-流动和微观枝晶形核-生长多尺度多物理模型,自主研发了针对该模型的多节点多GPU并行求解软件,对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过程中的熔池传热和流动行为、凝固参数分布、凝固微观组织演化等开展了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宏观传热-流动和微观枝晶形核-生长多尺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针对熔池凝固过程的多尺度特点,分别建立了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宏观传热和流动耦合模型以及合金凝固微观定量相场模型,确立了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关联关系,构建了考虑激光焊接熔池宏观传热传质行为和微观枝晶形核-生长行为的多尺度模型,并利用多节点多GPU并行加速技术对模型进行了求解。(2)分析了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宏观传热和流动行为及其对凝固前沿凝固参数分布和焊缝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焊接过程中熔池的主要传热方式为热扩散(熔池Peclet数估算为1.9)。分析三维热流分布,发现沿厚度方向热流较小,可以近似为水平截面上二维导热。定量计算了凝固参数分布,定性/半定量分析了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焊缝凝固形貌演变规律及微观组织尺寸,发现高功率匹配高焊速焊接工艺可缩小柱状晶区,细化枝晶组织(二次枝晶间距从4.1μm降到3.4μm)。(3)针对熔池凝固初期平面晶、胞状晶以及柱状晶生长阶段的微观组织演变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凝固平界面失稳主要原因是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速率迅速增大(0.04mm/s→9.41 mm/s),使得凝固前沿液相线温度梯度(59.14 K/mm→-98855.44K/mm)远陡于外加温度梯度(483 K/mm→336 K/mm),导致较大的成分过冷;晶粒取向或错配角能够显著影响界面稳定性,随着错配角的增加,固液界面刚度变大,表面张力的稳定性作用增强,固液界面越来越稳定。随后研究了胞状晶向柱状晶转变过程,发现了两个重要的凝固现象,即三次枝晶生长和枝晶尖端分裂。最后对胞状晶/柱状晶的竞争生长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晶粒间两种不同的竞争生长机理。(4)研究了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全焊缝凝固微观组织的演变过程。首先通过“重叠焊接”方法证明了等轴晶形核机制主要为异质形核,发现异质核心为Al3Ti相。然后分析了熔池凝固过程中温度场和溶质场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成分过冷场的瞬态变化,阐明了全焊缝凝固微观组织的动态演化过程。之后对全焊缝溶质元素的显微、区域和层状偏析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偏析行为;在熔合线附近出现类似层状偏析的行为;焊缝中存在明显的显微偏析现象,且不同部位显微偏析程度不同。最后分析了最大形核密度对焊缝组织的影响,发现增加最大形核密度可以缩减柱状晶区、扩大等轴晶区、细化晶粒;当最大形核数量密度从1.0×1011 m-3增加到5.0×1011 m-3时,焊缝等轴晶平均尺寸从47.4μm降低到了26.2μm,下降了45%。(5)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两种铝合金薄板激光焊接焊缝组织优化方法,即高功率匹配高焊速激光焊接和Ti元素添加焊接,并对其进行了工艺验证。研究发现,采用高功率匹配高焊速激光焊接工艺(但功率不应超过3000 W、速度不应超过120mm/s)可在保证焊缝成形良好的基础上,从晶粒组织(柱状晶区宽度420μm→330μm)和枝晶组织(二次枝晶间距4.1μm→3.4μm)两个层面实现焊缝凝固组织的细化,从而有利于提高焊缝硬度和接头抗拉强度。焊接时在焊缝中添加Ti元素(约为1.7 wt%)能够促进Al3Ti异质形核质点的生成,促进焊缝中等轴晶的形核生长,有利于减小焊缝柱状晶区的宽度(210μm→150μm)、促进等轴晶区晶粒的细化,有利于提高焊缝硬度和接头抗拉强度。
其他文献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形成广泛共识。在剖析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含义是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轨道城市空间形态,促进轨道交通以区域发展前景、城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布局、其他交通方式的多维统一,需要从轨网规划、轨道近期建设规划到轨道实施落地的全链条规划设计体系支撑。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实践为例,在区域协同方面,多前景分析园区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各国监管机构普遍缺乏对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机制,因而出现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后危机时代,在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领导下,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各国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应对金融机构有效处置的相关议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本文总结、归纳了构建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相关的国际准则、改革进展和不足,提出构建我国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的相关建议,旨在为未来的金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增长,塔吊作为建筑施工重要设备,保有量达近40万台。塔吊是建筑施工建造的生命线,然而塔吊事故频发。塔吊安全是一个复杂社会技术系统问题,研究塔吊事故致因机理、风险演化规律和安全监控方法对降低塔吊事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塔吊事故致因机理和施工塔吊全过程风险演化规律;定义整体牢固性概念,研究施工塔吊结构安全监测方法;建立程序作业安全理论,
反铁磁体是相邻磁矩彼此抵消,整体展现为弱磁性的一类材料。Mn3Sn是一种六角晶格的非共线反铁磁体,同时也是一种拓扑外尔(Weyl)金属,本论文主要通过反常横向输运响应来研究其丰富的磁性和拓扑性质。在本论文的研究中,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生长了Mn3Sn单晶。首先,在通过固相反应法得到毫米尺寸的单晶后,对Mn3Sn的三种反常横向输运响应进行了同时探测,分别是反常霍尔效应、反常能斯特效应和反常里纪-勒杜克
生物体中的核酸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均具有高度有序、热力学稳定的螺旋结构,这与生命活动中的分子识别、催化以及基因的复制与转录息息相关。受到生命体螺旋结构的启发,化学家们近年来致力于设计合成各种人工折叠体。其中,芳香族人工折叠体不仅具有螺旋结构稳定、容易预测等优点,且其侧链、螺旋沟槽和空腔均可为小分子或离子提供结合位点,因此在折叠体化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
泛函微分代数方程是由泛函微分方程与代数方程耦合而成的一类复杂方程,也被称作泛函微分与泛函方程,在自动控制领域,也被称作时滞混合系统.中立型微分方程可视作为这类方程的特殊形式,且这类方程在物理学、模拟化学、电力和电路分析、多体动力学、生物医学、自动控制、材料学、金融学等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与不带延迟的微分代数方程相比,带延迟的微分代数方程往往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自然界客观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一般
现代工业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工作环境日趋极端,这对产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中,产品性能往往对不确定性较为敏感,故障概率因不确定性的存在而显著增大,甚至导致产品无法实现既定功能。可见,在初始设计阶段考虑不确定性影响,进行可靠性设计优化(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RBDO)对于科学地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耐久性等服役性能,减少产品运营和维护成本具有
低成本、高性能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的研发对于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合金化、形貌以及结构调控等多重策略优化贵金属铂(Pt)、钯(Pd)纳米催化剂以提升其原子经济性、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之中,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因晶体中原子长程规则排列展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结构稳定性,作为一类新型结构的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但该类催化剂从材料制备、性能评价到机理分析方面还存在诸多问
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具有高效率、环保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转换技术,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两种工作模式。它可以将燃料(H2、CO、CH4等)的化学能在SOFC模式下转化为电能,也可以使用间歇性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在SOEC模式下电解H2O或CO2为H2或CO存储能量。具有快速氧还原反应(ORR)、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氧析出
锂硫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理论能量密度,在近些年来被视为替代现有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一个候选项而备受关注。锂硫电池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快速的容量衰减,这种衰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的扩散和迁移引起的。严重的多硫化锂扩散迁移会导致穿梭效应,使得锂硫电池失效。除此以外,锂硫电池工作时缓慢的多硫化锂转化动力学也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针对传统物理限域固硫策略中存在的对多硫化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