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寻找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产科因素,使每一位临床医师了解导致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在实践工作中做好围产期预防工作,降低产后异常情况致子宫切除的发生。方法:对抽样调查到的近二十年间74例部分不同级别医院分娩的产妇因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为产妇的一般情况,产次,既往人流史或剖宫产史,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类型,子宫切除指征等;分析1987年-2006年间不同年代、分娩所在的不同级别医院、不同分娩方式下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原因;影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原因的因素。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相应的构成比,进一步分析影响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1)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原因包括:胎盘因素(32.4%),产褥感染(29.7%),子宫收缩乏力(24.3%),DIC(9.5%),子宫破裂(4.1%)。(2)致不同时限产后出血的原因构成比不同。其中致产时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45.0%,胎盘因素30.0%,DIC 17.5%,子宫破裂5.0%,产褥感染2.5%;致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产褥感染61.8%,胎盘因素35.3%,子宫破裂2.9%。(3)不同年代、不同分娩方式、不同级别分娩医院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原因构成比不同。①1987-1996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原因顺位:产褥感染(53.8%),胎盘因素(23.1%),子宫破裂(15.4%),子宫收缩乏力(7.7%);1997-2006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原因顺位:胎盘因素(34.4%),子宫收缩乏力(27.9%),产褥感染(24.6%),DIC(11.5%),子宫破裂(1.6%)。②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原因顺位:胎盘因素(34.3%),子宫收缩乏力(31.4%), DIC(17.1%),产褥感染(11.4%),子宫破裂(5.7%);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原因顺位:产褥感染(46.2%),胎盘因素(30.8%),子宫收缩乏力(17.9%), DIC(2.6%),子宫破裂(2.6%)。③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原因中,省级医院顺位:产褥感染(50.0%),胎盘因素(50.0%);市(县)级医院顺位:胎盘因素(30.2%),子宫收缩乏力(30.2%),产褥感染(26.4%), DIC(9.4%),子宫破裂(3.8%);镇级医院顺位:胎盘因素(60.0%),子宫收缩乏力(40.0%);个体诊所顺位:产褥感染(66.7%),子宫破裂(16.7%), DIC(16.7%);家中顺位:胎盘因素(50.0%),产褥感染(25.0%), DIC(25.0%)。结论:(1)因产后出血导致子宫切除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破裂、产褥感染、DIC,其中以胎盘因素所占比重最大。(2)不同原因在致不同时限产后出血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产时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产褥感染。(3)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7-2006年较1987-1996年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原因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前十年的主要原因为产褥感染,后十年胎盘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4)胎盘因素是阴道分娩患者中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产褥感染是剖宫产分娩患者中致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5)基层医院分娩患者,其发生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比例高。(6)经产妇、多胎、有剖宫产史或人流史的患者,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的比例高。(7)贯彻落实围产期保健,及时发现高危妊娠;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人工流产、引产及多孕多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严禁非法接生;提高各级医院尤其是乡镇基层医院产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严格操作规范,是降低产后出血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