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itee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连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详细的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结构特征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机制、祁连造山带与华北板块深部构造关系、以及该区内壳内大地震的诱发机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使用研究区内分布的72个固定台站在2009年到2015年间记录到的7485个地震事件,包括75999个P波到时数据和72178个S波到时数据,利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祁连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顶部详细的三维P、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祁连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具有显著的纵/横向不均一性。地壳浅部速度结构特征与地表地质特征基本一致,总体表现为高、低速的分布与山脉和盆地的分布相对应。祁连构造带下地壳内广泛发育低速异常带,局部地区延伸至上地幔顶部。结合该区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认为该低速异常区代表了下地壳中因流体和部分熔融体存在而造成的弱化带,其很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变形及其向北扩展以及局部地区上地幔物质上涌有关。祁连造山带下地壳的弱化可使其在地质历史时间尺度发生塑性流动,而低速异常带的分布表明,塑性流动的规模并不很大。北祁连和走廊过渡带地壳底部以及上地幔顶部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可能代表了向祁连造山带下方俯冲的阿拉善地块的岩石圈,该俯冲作用很可能与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过程有关。研究区内的壳内大地震大多数都分布于区域内的大型断裂带上,震源区位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震源区下方存在广泛的低速异常区。结果表明大地震的发生是断裂、应力以及流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与下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的动力学过程紧密相关。综上所述,祁连造山带甚至是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的变形,可能并非是某种单一机制作用的结果,而是大陆岩石圈俯冲、下地壳塑性流动以及上地幔物质上涌多种机制于不同时段、不同区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石炭纪-二叠纪是准噶尔盆地构造体制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时期准噶尔盆地乃至中亚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的消亡到陆陆碰撞的过程,岩浆、构造活动强烈,广布的沉积、火山岩建造为探讨
针对大庆油田采取聚合物驱后增油降水效果较好,但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过程中注聚区块存在厚油层内高渗透部位的吸液量增大和油层中仍有可观的剩余油及地下存在大量的聚合物残
本文简要回顾了场地地震效应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通过对分类地形场地和甘肃文县实测场地建模,对场地地形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该项研究主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分级建立研究区高精度三级层序地层对比格
大庆油田是早期注水开发的大型陆相非均质、多油层砂岩油田,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多个油藏压力体系差异较大,在纵向上形成了正常压力层与异常压力层并存,在平面上形成了正常压力
野马河-大雪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祁连山活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段活动性研究可以对该区地震预测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该论文基于地
四川省宁南县银厂沟-骑骡沟铅锌矿床,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东侧的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为川滇黔重要构造金属成矿带,受到前人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充分收集前
东营凹陷南坡孔一段-沙四下(Ek1-Es4x)为一套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地层,被称为“红层”;随着勘探的深入,“红层”层系已逐步成为胜利油田一个重要的油气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