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小球(glomerulus)是肾脏发挥滤过功能的主要结构。肾小球数量及毛细血管襻的形态发生直接影响成年肾脏对血浆的有效滤过面积及肾小球病变进展。有文献报道,出生时肾单位数量(nephron endowment)与生后发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直接相关。肾单位由生肾区(nephrogenic zone)中输尿管芽泡(ureteric bud tip,UBT)诱导形成,输尿管芽泡的数量反映了肾单位形成的数量。当输尿管芽泡分支终止,肾单位的发生即停止。目前关于结合肾小球形态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研究鲜有报道,更缺乏相关定量数据。本研究根据肾脏形态发生规律,借助内皮细胞生物学标记物CD34及输尿管芽泡的生物学标记物Claudin7的组织化学染色,探索发育不同时间点小鼠生肾区、毛细血管襻期肾小球(Capillary loop stage glomerulus,capG)和输尿管芽泡的形态参数变化规律,为肾小球功能评估提供形态计量学依据。研究方法:肾脏取自胚胎14.5、15.5、16.5、17.5、18.5天胎鼠,生后1、3、5、7、40天仔鼠,每个时间点取6只小鼠,制备石蜡切片和树脂切片,进行肾小球光电镜形态学观察,同时,采用Claudin7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无偏体视学原理,测量发育中小鼠生肾区和肾皮质的厚度、输尿管分支末端芽泡之间的距离、CD34阳性表达的毛细血管襻占肾小球的体积密度,以及肾小球占皮质的体积密度。结果:1.小鼠生肾区的厚度从胚龄14.5天(embryonic day 14.5,E14.5)的(60±7)μm,随肾脏发育逐渐变薄,于生后5天(postnatal day 5,P5)消失。肾皮质的厚度则呈显著递增趋势,在2天内由E15.5的(167±15)μm迅速发育增长到E17.5的(411±41)μm,此后厚度保持缓慢增长直至肾脏发育完成。2.E14.5、E16.5、E17.5、E18.5胎鼠中,输尿管芽泡间的距离呈递减趋势,从E14.5的(95±27)μm降低至E16.5的(80±22)μm,最后降至E18.5的(52±8)μm。3.本研究根据肾小球的形态学及足细胞排列形式,将毛细血管襻期肾小球(capG)分为早、中、晚三期,capG中期又分为中早期和中晚期。除capG早期由于肾小球形状复杂无法测量外,中早期cap G的体积密度为(35.95±6.45)%,中晚期capG的体积密度为(58.36±6.30)%,晚期capG的体积密度为(79.89±5.21)%。作为对照,来源于P40成年鼠的肾小球的体积密度为(93.61±1.96)%。此外,不同发育时间点的小鼠各相同时期cap G中CD34阳性表达占肾小球的体积密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各时间点中肾小球占皮质的体积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约为(5.91±2.74)(4)。结论1.发育中输尿管芽泡间的距离由长变短,反映了其分支在胚胎晚期处于活跃阶段,同时提示诱导肾单位的数量在此阶段达到高峰,这也与生肾区厚度的变化相一致;2.肾小球发育过程中反映其有效滤过面积的毛细血管襻占肾小球的比例呈显著递增趋势,该研究结果为肾小球发育的评估提供了参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