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的机械通气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过程中,通过超声监测患者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并与呼吸浅快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BSI)进行对比,评估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帮助临床医师高效撤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方法选取了42例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小时且拟撤机的患者。入选患者已通过撤机筛查,拟行SBT试验,于撤机前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一般资料,SBT试验前记录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II)、潮气量、p H、Pa O2/Fi O2、Pa O2、Pa CO2等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公式计算RBSI。针对下腔静脉变异度及膈肌的右侧位移进行时间节点为SBT试验30min时测量。根据撤机成功结果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以及失败组。对上述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下腔静脉变异度及膈肌位移联合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计42例患者符合标准给予纳入,导致患者发生呼吸衰竭需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原因主要有重症肺炎15例(36%),心力衰竭7例(17%),心肌梗死4例(10%),脑血管意外10例(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加重4例(10%),肺栓塞2例(5%)。2按照撤机结局将患者划为成功组及失败组。成功组29例患者,失败组13例患者。完整的记录两组各个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一般基础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撤机前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p H、Pa CO2、Pa O2、潮气量、Pa O2/Fi O2,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SBT 30min时,测得的下腔静脉变异度成功组明显高于失败组(0.27±0.06 vs 0.20±0.05,P=0.003),膈肌位移成功组明显高于失败组(11.00±1.67 vs 9.36±1.83,P=0.007),RSBI成功组明显低于失败组(47.22±8.41 vs54.64±8.31,P=0.011),三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5对下腔静脉变异度、膈肌位移及RBSI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为下腔静脉变异度的最佳阈值为0.23,灵敏度为72.41%,特异度为84.62%,AUC为0.789。膈肌位移的最佳阈值为9.63mm,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为69.23%,AUC为0.769。RBSI最佳阈值为48.35,灵敏度为55.17%,特异度为84.62%,AUC为0.740。6利用Logistic回归计算出膈肌位移与下腔静脉变异度两个指标的联合预测指标,对联合预测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最佳阈值为0.45,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76.92%,AUC为0.851。7根据上述对RBSI、下腔静脉变异度、膈肌位移及联合指标的ROC曲线的分析,联合预测指标对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高于传统RBSI、下腔静脉变异度及膈肌位移单一指标预测价值。结论在ICU中,RBSI、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对撤机的预测有指导意义。同时膈肌位移及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的预测指标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上述指标均可作为撤机预测的监测工具。图4幅;表6个;参1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