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10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单元,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综合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班级管理也不断进行新方法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不少方面仍然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这对班级管理效率提升形成一定困扰。因此促成班级管理一些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并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变化,提升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本次研究的目的。结合自身情况,本文选择了重庆市XX区XX初中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开展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通过阅读班级管理方面的相关著作、论文、期刊对目前班级现状进行了解,这个阶段也加深了对班级管理的思考。接着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初中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调查,调查维度主要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班级管理发展现状、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现状、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及学生自主管理水平现状、家校沟通现状、师生自我角色定位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当前初中班级管理的一些方法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班主任的一些管理方式不适应班级管理新要求,学生仍然是比较被动的接受班级管理,沟通未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而对症下药,师生关系仍然是事实上的不对等。根据以上问题从初中班级管理、班主任管理水平、师生管理思维、师生及家长沟通方式、师生平等的观念这几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师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使班级管理适应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要求,最终使班级管理适应社会变化;班主任应该提升管理意识并且注重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而革新管理方法,不断丰富其管理水平;从班级文化环境入手转变师生管理思维进而提高师生思想认识;适应新时代成长环境和学生个性特点,注重沟通观念和沟通方法改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班主任、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他文献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
《白噪音》是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美国当代生活以及当代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通过“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这三个部分,德里罗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揭示了死亡恐惧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和人们为此所做出的各式各样异想天开的反抗。自《白噪音》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其后现代性话题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
现代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虚词作为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一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对象。“和”作为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学界早已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其语法化、字义、词性、句法成分以及对比分析。以往对比研究中,学者在语义及功能上对汉语虚词“和”与英语虚词“and”、“with”作了系列对比研究。以往对比研究大多从语义和功能角度出发,鉴于此,本文从语言结构角度出
“不A不B”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言简意赅。它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独特的构式意义,因此在语料中描述、归纳并总结其特征对揭示汉语构式有一定的启示。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不A不B”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在“A”与“B”的特征,构式义以及与类似构式的对比上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构式义及其制约因素,语义类型和语法性质进行了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亨利四世》被公认为其历史剧的巅峰之作。一般来说,对本剧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福斯塔夫的人物形象、哈尔王子的个性与成长、历史的展现与颠覆等方面,鲜有学者从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本剧。本文认为,血气与政治是《亨利四世》的重要主题,在剧中莎士比亚通过探索血气对政治共同体的巩固及毁灭,对血气在政治世界中的道德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且敏锐地洞见了平衡的血气教育对
英语双重谓语(以下简称DP)的句法结构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实际上是两个谓语的融合:由实义动词构成的动词性谓语(第一谓语)来指代主语执行的特定过程,以及由形容词或者名词构成,以同样方式修饰主语的名词性谓语(第二谓语)。它描述该结构的主语在特定动作期间或在该动作开始或结束时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状态,其结构简单但含义丰富,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皆从不同角度研究过此结构。传统语法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
“V+上”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动趋构式历来备受关注。以往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对“V+上”构式进行探讨。共时研究着重探讨了“V+上”构式的基本语义、延伸语义、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以及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对比,而历时研究则主要探讨了“上”与“V+上”的起源与发展。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采取的是内省法,而缺乏基于语料库的跨语言定量分析。本文将对“V+上”构式在汉、英、俄、日语中对应结构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