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国外运动损伤及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和方法开始深入人心,国内专家对运动损伤及体能康复训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笔者博取众家之长的过程中也发现国内对运动损伤及体能康复训练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单一性、浅层次阶段,对二者结合起来的理论领域的探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对体能康复训练在运动员运动损伤中的应用原则以及方法和手段等理论知识加以总结的基础上,从运用角度来探讨体能康复训练在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中的价值性。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随机抽取江苏省运动队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和队医(以南京体育学院运动队为主)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走访了数名队医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医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既往病史、损伤因素、损伤的影响及体能康复训练的渊源、概念等作出阐述,不断论证体能康复训练在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中运用的重要地位,从运用层面详细阐述了体能康复训练在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具体运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与建议:结论(1)我国运动损伤的有关理论研究的比较早,现已体系成熟,运动损伤的概念、种类、部位、程度、治疗方法等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判定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从运动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来看,运动神经系统病损的功能障碍最为严重也较难治疗;肌运动功能障碍和肌腱、韧带所致运动功能障碍比较常见,往往能够及时发现并得以治疗,但运动员的肌力如要达到专项训练的水平,还需要依赖治疗后的体能康复训练;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以及感觉、知觉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具有长期性和内隐性,较难发现,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体能康复训练来进行恢复是必不可少的。(3)研究表明,我省运动员运动损伤普遍存在,对正常训练、比赛的影响较为严重。从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来看,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训练因素、生理学因素、其他因素,这提醒教练员要高度关注运动负荷的选择和运用,加强对负荷大小的监控,以免过度负荷,引起伤病。同时,要关注准备活动的效果,理清训练与恢复的辩证关系。此外,也不能忽视场地、器材、天气、突发事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训练准备。(4)体能康复训练在我国出现的晚,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实践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认为,体能康复训练应遵循无疼痛前提下的渐进式训练原则、个性化训练原则、动力链训练原则等基本原则。动力链训练原则是体能康复训练中前沿的观点,该原则告诉我们,躯干作为身体的核心部位,也是人体运动链的核心,影响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发挥。在体能康复训练中,要根据动力链训练原则制定宏观的体能康复训练计划,并着重强调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5)现阶段国内运动员运动损伤后,静养、降低负荷、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传统康复方法依然是运动员选择的主要康复手段。其中,药物治疗、降低负荷、针灸、理疗的疗效得到了肯定。但单纯的静养和降低负荷显然对恢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作用不够显著。而现代体能康复训练方法,由于采用了肌力平衡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稳定性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体能训练方法,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多数队医的认可,但由于意识、条件以及训练水平限制,运动员的使用度还不高。(6)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体能康复训练主要存在专业人才紧缺、硬件设施跟不上、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现阶段国内尤为突出的弊端是康复训练团队结构相对较单一,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不够。需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加大关注程度,加快基本设施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建议(1)建议细化体能康复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与传统的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理论结合,构建我国新的体能康复训练理论体系。(2)建议运动队切实重视体能康复训练团队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