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s,PFDS)为盆底支撑功能下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和性功能异常(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等。妊娠和分娩是产后PFDS的重要因素,近一半的妊娠期及产后女性遭受其困扰,且大多数的盆底损伤来自于首次妊娠和分娩。对初产妇进行早期盆底筛查,探究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大部分研究结论不一,且存在评估指标单一、分组简单、随访时间短等不足之处。本研究通过盆底三维超声、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盆底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情况等全面、客观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42天、产后半年的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观察产后早期盆底自然转归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制定分娩决策,提高初产妇的盆底筛查和康复意识,个体化开展盆底肌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42天来产科门诊复查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513例产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娩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阴道分娩组(251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97例)和中转剖宫产组(65例)。2.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询问病史及查阅临床病历,收集产妇基本资料: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所有产妇均于产后42天和产后6个月行盆底结构和功能检查。评估参数如下:(1)盆底三维彩超: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2)POP情况:阴道前壁、后壁和子宫的脱垂率及脱垂分度;(3)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盆底前静息、快肌、慢肌和后静息四个阶段的肌电值及相应的异常率;(4)盆底肌力:三组间盆底I类肌、II类肌肌力的受损率及各组内不同类型的肌力受损率;(5)SUI发生率:妊娠期、产后42天和产后半年的SUI发生率。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三组间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 T2法,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组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0.05/3=0.017)。结果1.基线资料的比较三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孕前BMI、孕期增重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42天盆底超声参数的比较产后42天,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32.38±6.12)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29.09±5.88)和选择性剖宫产组(26.53±5.70),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24.52±4.83)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20.89±4.42)和选择性剖宫产组(19.10±3.91),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48.16±13.80)和中转剖宫产组(46.37±11.96)的尿道旋转角分别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37.05±13.03);阴道分娩组的膀胱尿道后角(148.03±13.30)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144.67±14.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42天盆底POP情况的比较产后42天,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率低于阴道分娩组(51.8%VS74.9%),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后壁脱垂率低于阴道分娩组(34.0%VS 5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分度分别低于阴道分娩组和中转剖宫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脱垂率和脱垂分度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42天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的比较产后42天,选择性剖宫产组(5.83±2.12)和中转剖宫产组(5.71±2.04)的前静息肌电值分别高于阴道分娩组(4.06±2.04);选择性剖宫产组(71.1%)和中转剖宫产组(69.2%)的前静息异常率分别高于阴道分娩组(43.0%);中转剖宫产组的后静息肌电值(5.55±2.15)分别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4.75±2.15)和阴道分娩组(4.12±2.08),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中转剖宫产组的后静息异常率高于阴道分娩组(67.7%VS 49.8%);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快肌肌电值(42.27±11.65)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37.41±10.56)和阴道分娩组(33.40±10.38),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快肌异常率低于阴道分娩组(52.3%VS 68.1%);选择性剖宫产组的慢肌肌电值(35.10±11.11)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31.47±8.77)和阴道分娩组(27.87±8.89),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慢肌异常率低于阴道分娩组(49.7%V 6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7)。5.产后42天盆底肌力的比较产后42天,三组产妇盆底I类肌、II类肌肌力的受损率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内I类肌与II类肌肌力的受损率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妊娠期及产后42天SUI发生率的比较妊娠期间,三组产妇的SUI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42天,选择性剖宫产组的SUI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组(27.9%VS 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7.产后6个月盆底结构和功能参数的比较产后6个月,三组产妇所有盆底结构和功能参数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阴道分娩整体上比剖宫产对初产妇的盆底损伤更严重,其中,中转剖宫产比选择性剖宫产严重。2.选择性剖宫产仅在产后早期对初产妇的部分盆底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剖宫产的初产妇,尤其是中转剖宫产者,更易发生盆底肌高张。4.在产后早期,初产妇的子宫脱垂和盆底肌力受损与分娩方式无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癌症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癌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有望实现对肿瘤患者进行及时预警,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癌症死亡率。因此,发现高敏感高特异性的癌症诊断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不同癌症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机制,提示可能存在针对泛癌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癌症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转录组表达谱分别开展共性和特异性分析,拟鉴别出针对
学位
90后新生代员工已进入职场,并逐渐成为企业的生力军。由于新生代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群体的管理日渐成为管理学界和各企业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员工的高流失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FC公司是一家以主板代工为主营业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用人需求量大,且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生产、研发、品质、供应链等相关部门的主力军。目前,新生代员工的高流失率成为公司面临的管理难题,已经对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技术创新
学位
钩藤碱作为我国传统中药钩藤属植物钩藤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如抗阿兹海默病(AD)、抗帕金森病(PD)和抗癫痫等,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功能如降血压和抗心律失常等,除此之外还具有抗癌及抗哮喘等药理作用。钩藤碱类似物还具有缓解糖尿病、抗内毒素血症及抗凝等作用。本文就钩藤碱药理研究进展及其类似物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钩藤碱药理作用以及改造钩藤碱结构以期达到理想的药理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与传统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研究MIPO术式对该类患者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3例肱骨干骨
学位
目的: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的初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伴无症状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局部骨转移灶放射治疗与单独使用EGFR-TKI治疗NSCLC伴无症状骨转移患者
学位
学位
背景及目的人类手掌面皮肤纹线主要分为表皮嵴线、屈肌线和褶皱线。其中手掌屈肌线作为人类手掌中最清晰可见的纹路特征,它伴随着手部的屈曲运动,在解剖学中常被视作深层解剖的生物标志物,一些特殊的屈肌线类型正逐步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然而目前对影响屈肌线形成的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所知甚少。因此,本研究我们对中国大规模健康人群进行了屈肌线特征差异的的探讨,观察了各种分类模式下的频率差异,并主要对川掌纹这一特
学位
背景与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 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血管炎,HSP的主要症状包括可触及的紫癜或瘀斑、关节痛、胃肠道受累和肾脏受累。肾脏受累的特点是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但大多数初诊伴有肾脏受累表现的HSP患儿在入院时只是表现了轻微的肾脏异常,且本病通常是自限性的,其预后一般较好。然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 Schon
学位
研究背景寄生植物是一类有着异养生活方式的植物,通过自己特化的器官——吸器与寄主建立维管连接,从寄主直接获得水分或营养物质。在被子植物中,寄生植物至少有12次独立的起源,但目前只有四个类群的寄生植物有基因组信息,从基因组水平解析寄生植物的进化和寄生机制的研究仍然非常匮乏。蛇菰(Balanophora)是一种全寄生植物,无根、无气孔和叶绿素,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高度退化,唯一的营养器官是根茎,其独特的形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药物基因组学在精准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药物基因组学是在基因水平上研究药物基因多态性和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有大量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阐明不同个体药物反应差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群体水平上研究不同种族的药物基因变异可以为个体化精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研究目的构建河南汉族人群药物基因多态性图谱,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人群的差异,搭建药物基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