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s,PFDS)为盆底支撑功能下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和性功能异常(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等。妊娠和分娩是产后PFDS的重要因素,近一半的妊娠期及产后女性遭受其困扰,且大多数的盆底损伤来自于首次妊娠和分娩。对初产妇进行早期盆底筛查,探究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目前大部分研究结论不一,且存在评估指标单一、分组简单、随访时间短等不足之处。本研究通过盆底三维超声、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盆底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情况等全面、客观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42天、产后半年的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观察产后早期盆底自然转归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制定分娩决策,提高初产妇的盆底筛查和康复意识,个体化开展盆底肌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并于产后42天来产科门诊复查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513例产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娩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阴道分娩组(251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97例)和中转剖宫产组(65例)。2.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询问病史及查阅临床病历,收集产妇基本资料: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所有产妇均于产后42天和产后6个月行盆底结构和功能检查。评估参数如下:(1)盆底三维彩超: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2)POP情况:阴道前壁、后壁和子宫的脱垂率及脱垂分度;(3)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盆底前静息、快肌、慢肌和后静息四个阶段的肌电值及相应的异常率;(4)盆底肌力:三组间盆底I类肌、II类肌肌力的受损率及各组内不同类型的肌力受损率;(5)SUI发生率:妊娠期、产后42天和产后半年的SUI发生率。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三组间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 T2法,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组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0.05/3=0.017)。结果1.基线资料的比较三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孕前BMI、孕期增重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42天盆底超声参数的比较产后42天,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32.38±6.12)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29.09±5.88)和选择性剖宫产组(26.53±5.70),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24.52±4.83)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20.89±4.42)和选择性剖宫产组(19.10±3.91),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48.16±13.80)和中转剖宫产组(46.37±11.96)的尿道旋转角分别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37.05±13.03);阴道分娩组的膀胱尿道后角(148.03±13.30)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144.67±14.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42天盆底POP情况的比较产后42天,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率低于阴道分娩组(51.8%VS74.9%),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后壁脱垂率低于阴道分娩组(34.0%VS 5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分度分别低于阴道分娩组和中转剖宫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脱垂率和脱垂分度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42天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的比较产后42天,选择性剖宫产组(5.83±2.12)和中转剖宫产组(5.71±2.04)的前静息肌电值分别高于阴道分娩组(4.06±2.04);选择性剖宫产组(71.1%)和中转剖宫产组(69.2%)的前静息异常率分别高于阴道分娩组(43.0%);中转剖宫产组的后静息肌电值(5.55±2.15)分别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4.75±2.15)和阴道分娩组(4.12±2.08),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中转剖宫产组的后静息异常率高于阴道分娩组(67.7%VS 49.8%);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快肌肌电值(42.27±11.65)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37.41±10.56)和阴道分娩组(33.40±10.38),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快肌异常率低于阴道分娩组(52.3%VS 68.1%);选择性剖宫产组的慢肌肌电值(35.10±11.11)分别高于中转剖宫产组(31.47±8.77)和阴道分娩组(27.87±8.89),其中,中转剖宫产组高于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慢肌异常率低于阴道分娩组(49.7%V 6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7)。5.产后42天盆底肌力的比较产后42天,三组产妇盆底I类肌、II类肌肌力的受损率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内I类肌与II类肌肌力的受损率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妊娠期及产后42天SUI发生率的比较妊娠期间,三组产妇的SUI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42天,选择性剖宫产组的SUI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组(27.9%VS 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7.产后6个月盆底结构和功能参数的比较产后6个月,三组产妇所有盆底结构和功能参数分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阴道分娩整体上比剖宫产对初产妇的盆底损伤更严重,其中,中转剖宫产比选择性剖宫产严重。2.选择性剖宫产仅在产后早期对初产妇的部分盆底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剖宫产的初产妇,尤其是中转剖宫产者,更易发生盆底肌高张。4.在产后早期,初产妇的子宫脱垂和盆底肌力受损与分娩方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