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物炭产品对连栽杉木幼林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owangz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丰产树种,其人工林面积1.48亿亩,居全国人工林之首。杉木人工林连栽而引发的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研究人工林土壤退化阻控及修复模式和技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生物炭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土壤改良材料,将生物炭施入林下土壤是提高集约化经营人工林生产力和恢复土壤质量的一种方式。本研究以2018年初新造二代杉木人工林(江西省分宜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实验中心山下林场)为研究对象,2019年初采用环状沟施的方式施入普通竹制生物炭和微生物改性生物炭(0、2.22 t·ha-1、4.44 t·ha-1、6.67 t·ha-1、8.89 t·ha-1、11.11 t·ha-1),探究施入生物炭对连栽杉木幼林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这对杉木人工林提质增效、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物炭在第二个生长季开始对杉木树高、地径的平均净增长有显著影响,且均在施入量为4.44 t·ha-1时的促进效果最显著,微生物改性生物炭(4.44 t·ha-1)处理下的树高、地径净增长分别高于对照65.92cm(23.99%)和15.14mm(28.83%),普通竹制生物炭(4.44 t·ha-1)处理下的树高净增长高于对照70.65cm(25.71%),地径净增长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施入量为2.22-6.67 t·ha-1时,两种生物炭对杉木树高、地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随着施入量的增大,促进效果开始减弱,到11.11 t·ha-1时,普通竹制生物炭对杉木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一施入量下,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对杉木生长的促进作用普遍强于普通竹制生物炭。(2)施入生物炭对施炭处土壤物理性质有极显著影响,普通竹制生物炭和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应用下的施炭处0-1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饱和持水量、总孔隙度随施入量的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范围分别为22.54-33.59%和22.54-38.79%、570.45-1212.06 g·kg-1和570.45-1057.26 g·kg-1、57.44-67.23%和57.44-72.08%,普通竹制生物炭和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应用下的施炭处0-10cm土层土壤密度随施入量的增大呈显著下降趋势,均为1.01-0.56g·cm-3。同一施入量下,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对土壤含水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普通竹制生物炭对土壤总孔隙度的提升效果更显著;生物炭对施炭旁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显著。(3)施入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施炭处土壤p H、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普通竹制生物炭和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应用下的施炭处0-10cm土层土壤p 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施入量的增大呈显著上升趋势,范围分别为3.69-5.43和3.69-5.92、20.75-56.45 g·kg-1和20.75-48.83 g·kg-1、1.52-2.57 g·kg-1和1.52-2.30 g·kg-1、0.21-0.53 g·kg-1和0.21-0.35 g·kg-1、189.36-310.92 mg·kg-1和189.36-301.38 mg·kg-1、1.66-27.00 mg·kg-1和1.66-3.71 mg·kg-1、40.86-173.18 mg·kg-1和40.86-268.66 mg·kg-1,普通竹制生物炭和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应用下的施炭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在施入量为4.44 t·ha-1时最高,分别为17.25 cmol(+)·kg-1和19.04 cmol(+)·kg-1。同一施入量下,微生物改性生物炭对施炭处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更显著,而普通竹制生物炭对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更显著。两种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p H,降低了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但效果并不显著。两种生物炭对施炭旁土壤p H无显著影响,随施入量增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施炭旁土壤养分含量,但效果并不显著。(4)施入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且因生物炭种类和施入量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两种生物炭的应用,均显著提高了施炭处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度,降低了施炭处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度。普通竹制生物炭在施入量为6.67 t·ha-1时,根际土壤细菌丰度和真菌多样性显著提高,其他施入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或显著降低;微生物改性生物炭施入量为2.22 t·ha-1时,根际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显著提高,其他施入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两种生物炭的施入,均显著降低了施炭旁土壤细菌多样性,提升了真菌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生物炭类型和施入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且对施炭处和施炭旁土壤的影响大于根际土壤。
其他文献
在微电子器件微小化、多功能化及高集成化的持续驱动下,IC集成封装的微互连密度需要大幅度的提高,这要求微互连点的尺度快速地减小,特别是代表着最高集成度的三维IC集成封装。微互连点尺度的急剧缩减将导致其可靠性问题:3D IC集成键合过程下层芯片钎料微互连点的重熔坍塌,导致微互连点的性能失效;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在微互连点中所占体积比增加,致使其早期
学位
蒙古栎作为我国分布最北的耐寒、耐旱的落叶栎,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诸多研究证明蒙古栎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变异程度,结果显示其分化程度高低不同,这与其取样范围密切相关。因而本研究收集蒙古栎分布区范围内的7省40地蒙古栎种质资源,从表型遗传变异和DNA分子遗传变异对其幼苗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蒙古栎幼苗生长性状、光合参数、叶表型性状和叶片解剖结构等表型性状
学位
本文以一所地方高校A大学为例,系统分析2013-2019年在校留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留学生规模、留学生源国、经费来源、学历结构、专业分布等基本情况,研究地方高校在创建“双一流”过程中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采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推进趋同化管理等措施,突破国际化教育发展的管理瓶颈,提升学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化教育水平。
期刊
石斛属(Dendrobium Sw.)为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珍稀濒危附生植物,具有较高药用和观赏价值。选取高生物碱含量的三种药用石斛:束花石斛(D.chrysanthum)、紫瓣石斛(D.parishii)、报春石斛(D.primulinum),取其茎、叶和花为材料,研究了三种石斛的生物碱成分和相对含量。同时,比较了三种石斛生物碱分布的异同点。以报春石斛为例,探索石斛抗癌活性的物质
学位
随着电子器件逐渐趋向于小型化与集成化,设备中的电子器件的数量也呈指数增长,任意焊点的失效都会导致电子器件的损坏,因此电子焊料的可靠性逐渐受到重视,提高电子焊料可靠性的方法成为了近些年锡焊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焊点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为几百纳米至几微米,常规方法难以直接测算其形成与生长过程,多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本文通过采用改进嵌入原子(MEAM)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为世界濒危的大型涉禽,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于东方白鹳的迁徙研究主要通过历史调查记录和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度夏地的观察记录等进行推断。卫星跟踪技术虽有利用,但收集数据甚少。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关于东方白鹳及中途停歇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东方白鹳度夏地的个体,且多集中于对东方白
学位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世界极危(CR)鸟类,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3500-4000只,东部种群占全球种群总数的99%。我国东北松嫩平原是白鹤东部种群的重要迁徙通道,吉林莫莫格湿地是其重要的中途停歇地。白鹤在该区域主要取食盐碱湿地中扁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和三江藨草(S.nipponicus)的地下球茎。藨草沼泽的生境状况直接关系到白鹤的能量补给和迁徙安
学位
杉木是中国重要的用材树种,对维护国家木材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抚育间伐是改善人工林结构、促进保留木资源获取的主要措施。所以,分析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资源竞争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分宜县年珠林场青石湾的杉木密度间伐林为研究对象,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生长优势与林龄、累积间伐强度、保留株数密度以及这些变量相互作用关系;基尼系数与林龄、累积间
学位
大气CO2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急剧升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报告预测在不同减排措施下到2100年大气CO2浓度会出现430-480、580-720、720-1000和1000μmol·mol-1以上等四种不同情景。虽然目前有大量关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同时探讨IPCC报
学位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胡颓子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沙棘营养极高,富含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脂类和类黄酮等多种成分。类黄酮是植物最主要的次生代谢物之一,以糖苷的形式在沙棘叶和果实中大量存在。目前,沙棘类黄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苷元鉴定和含量的检测方面,关于糖基转移酶及其糖基化机理的研究则接近空白。本研究基于沙棘基因组信息,使用同源比对和保守结构域搜索的方法鉴定沙棘UGT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