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一篇关于一支解放军小分队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剿匪故事的长篇小说。该书195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沙博理(Sidney Shapiro)将其翻译成英文并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书名为Tracks in the Snowy Forest。小说以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期间国民党纠集地主、恶霸、土匪等在牡丹江地区密林深处进行反革命活动为背景。该红色文学翻译出版时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全面封锁禁运,鼓动港澳台地区翻译丑化共产党译作的特殊时期,具有历史特殊性。同时,该书翻译正处我国对外翻译初期,中国和西方文学沟通语言和时间差甚大,是中国文学主动外译的探索初期。该小说充满区域文化特色,内容贴近群众,语言鲜活。本文试以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探究翻译的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试图对沙博理的翻译行为和实际操作进行全面的描写。 传统翻译研究多为规定性研究,忽略文本以外且干预和影响翻译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的研究逐渐将文本外的相关因素纳入到翻译研究中来,意识形态、赞助人、出版商、译者主体性、读者接受性等逐渐被纳入翻译研究当中。图里的描写翻译研究是将传统文本对比研究与文本外影响因素研究结合起来的全面描写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林海雪原》英译本进行研究,探讨沙博理的翻译如何受到国家机构、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翻译的整体倾向及翻译的具体操作,旨在对《林海雪原》的翻译——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翻译,进行全面的描写。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并勾勒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对翻译规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对沙博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第三章对图里翻译规范的理论框架及本研究的重点进行介绍,第四章对作者、作品、译者、译者翻译习惯及思想等加以介绍;第五章结合图里的翻译规范对《林海雪原》英译本进行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分析;第六章对整体文章加以总结,指出研究不足,展望未来研究动向。通过分析得出:第一,沙博理的翻译是国家领导下的翻译实践,是战略性的主动对外翻译。第二,无数的偶然将沙博理引领到翻译的道路上,沙博理的成长环境深深影响了他日后对《林海雪原》的翻译。第三,沙博理的翻译兼顾充分性和可接受性,协调了对外宣传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第四,沙博理强调为了更好的忠实于党、国家和读者有时可以删减和改写原文,重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