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司命信仰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在众人的记忆中大概都是将其视作帝王至高无上的祭坛,是从宏观的方面得到的大而广之的记忆。本文“泰山司命信仰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虽然与之也有联系,但亦多有不同之处:一则是从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来解释一些现实中所共同存在的现象,以期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则是对于泰山与司命信仰的关系的研究著述付之阙如,切中要旨之处世人所论亦不为多见。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以道教在泰山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背景,贯穿其中的是介绍司命信仰如何在泰山缘起、发展、整合及其传承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演变。众所周知,泰山,作为中国人精神图腾的象征由来已久,它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坚韧挺拔和执着向上的精神内涵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高度和广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来没有哪一座山岳能像泰山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名誉和声望,它所承载着的文化信息和文明的薪火一直延续到今天,绵延不断。从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陶器上钩画出的文化符号到近古时期帝王封禅的庄严祭祀典礼;从儒家思想产生的策源地与道教为之命名的“道教洞天”以至到后来的儒释道三家合流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在这座肩负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擎天一柱”之名的泰山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在对司命信仰的既有研究中,研究方式多为综合性的概述,缺乏具体的考察,而将泰山与司命信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司命信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沿革以及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影响,然而却忽视了司命信仰在泰山这个具有人文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点上所应该给与的关照和特殊性的解答,即在为何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司命信仰会与泰山发生联系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对于“生”、“死”这样关乎所有人命运的问题,古代中国人为何要将其放在“泰山”这一人文地理的坐标上进行考量?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看起来似乎是个很蹩脚的问题,谁也不曾怀疑过的经典理论中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玄妙。现有的研究明显倾向于依靠史料记载和约定俗成的观点来解释,但对其在断裂中的延续还缺乏有力的明证。前人所做出的理论创建虽具有指导性意义,但其研究的倾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后人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步伐,从而难以产生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但就学术研究而言,只有在继承前辈观点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才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希望能在前人理论基础的铺垫下找寻一些关于泰山与司命信仰之间发生联系的事实和依据,并将利用考古学、宗教学、哲学、天文、星象、易卦、“气”学,道教内丹思想等多学科的交叉作为支撑点,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论证,以期达到寻找并解答这一问题的途径。柯林伍德在他的《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过“历史的思维”和“重演”与“编辑”的观点,力求在对历史问题的现代考察和理论建构中划清其与叙述历史的界限。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做法,笔者赞同柯林伍德的观点,并且选择前者“再现历史”的研究方法。柯氏的观点明确的表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在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时候,不能只是将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摆出来让别人再去发现这当中的联系,而是要理论的再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所以本文所坚持的理论观点也是试图“再现历史”,而不是单纯的反映历史。本篇研究是以“泰山司命信仰”的形成、发展、融合以及传承为对象,因此在时间跨度上虽然及于上古,讫于明清,但主要还是围绕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以及两宋进行,当然对于上述之外的相关时代也有适量的涉及。其意在于使主题突出,使内容扼要简明。道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纷繁芜杂的海量内容的庞杂体系,正如马端临所说是“杂而多端”的,本文力求能从中寻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且求证真伪,做到博观约取,当然也尽量做到避免因过分的简约而遗漏了重要的观点和要点。本文“泰山司命信仰”的主题十分明确,即不仅仅是述古,更要把重点放在重构中国古代人们的文化心灵结构上,以求再现当时人们对于生命价值情怀的见解与主张,揭示“泰山司命信仰”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意义等等。这其中包括:(1)把“泰山司命信仰研究”作为客体,将其通过纵横交错的平面视角和时空交叉的空间三维角度两方面来考察,这样一来,就使得其既可以在平面的前后联系中互为因果,又可以在空间的上下贯通中相互映衬,各个部分之间既各自独立又首尾相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互动体系。(2)上古时代的先民们面对生死的态度是把生死系于上苍的眷顾。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先民们在顶礼膜拜自然神的信仰中产生了对于生命存在的渴求和对于死亡的敬畏。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因循上古的传统加之浓重的巫觐色彩的渲染,使得从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伊始,就一直伴随着对于“不死长生”的追求和渴望。人类从动物界剥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持续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指引下回归上天以期达到永生的实践历程,以实现能够与天地同始终的境界。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创造,这是出于克服因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对于死亡的畏惧,也是希冀达到现实存在与灵魂超越的平衡和内在满足的心路历程。(3)就思想层面上来说,本文第三部分着重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这一古老信仰,剖析中国古代之所以将泰山与司命信仰相结合的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从东西方哲学的观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儒释道三家合流过程中产生的交融与碰撞以及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等多个角度来论及泰山司命信仰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存在的现实根源。“泰山司命信仰研究”让我们在面对一座山岳本身的时候,以一种特殊的历史方式来考察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其缘起、发展、融合和传承的过程是极其复杂而悠长的,然本文所追求的目标却是十分之明确,文中所努力展现的绝非是单独的历史事件和情节的简单罗列,而是在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上力求揭示出古人精神世界之丰富内涵以及由此所带给现代人的思考——国人自古已有之的寻根意识和中国文化的心理根源。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三维拼图资料,定量分析了2008-2013年中国华南地区10个台风在登陆期间(从进入雷达网观测范围至登陆后眼墙破碎)内核区降水非对称三维结构
炼油化工企业是我国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供应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炼油化工节能技术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我国
目的优化低凝胶强度琼脂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相关凝胶性质。方法以凝胶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反应温度、过氧化氢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初始pH对过氧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领域,但很少有人用它来解释儿童文学翻译。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指出接受美学
琼脂是酸奶常用稳定剂,适量添加可以有效提高酸奶的黏稠度,改善质地,防止乳清析出。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0.025%~0.5%)琼脂对乳蛋白酸凝胶体系的微流变特性及凝胶动力学的影响,
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学术界关于女性创业互联网赋能作用的观点未达成一致,主要源于现有研究缺乏从互联网嵌入视角探究互联网赋能女性创业方向、路径与边界等微观机制。
园林历史是城市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前人虽也有对长沙园林的论述,但还不够详尽、系统。本研究是深入了解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的需要,也是长沙城市进行全面基础性研究
城市污水厂污泥与海泥是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通过以污泥、海泥为主要原料,以碳酸钙为发泡剂来制备陶粒,分析各工艺条件对陶粒抗压强度、
熊十力是中国近现代的伟大的哲学家。他以非凡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不为世俗所动的超然态度和心忧天下、“道谁由予”的儒者精神,临危授命,继梁漱溟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原创
近年国内外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将会计诚信问题推至风口浪尖,"会计失信"饱受诟病,如何搞好会计诚信系统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社会文化课题。本文作者认为构建良好的诚